APP下载

无缝衔接救护模式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05张欢潘玉佩王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救治急诊

张欢 潘玉佩 王丽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診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采用无缝衔接救护模式进行救护的效果。方法选取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救的10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时间的不同分为参照组(2018年1—12月)和试验组(2019年1—12月),每组各51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护模式,试验组采用无缝衔接救护模式,比较两组院前救护时间、护送交接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救治成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院前救护时间、护送交接时间、院内急救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救治成功率为92.1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08%,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采用无缝衔接救护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的院前救护时间、护送交接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急诊;创伤性骨折;无缝衔接;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2)02-0109-04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amless rescue mode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

ZHANG Huan    PAN Yupei    WANG Li

Emergency Department,Hubei 672 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ubei,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eamless rescue mode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 who received first aid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in Hubei 672 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January to December 2018)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time,with 51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scue mod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seamless rescue mode. The pre-hospital rescue time,escort and handover time,in-hospital emergency time,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ca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re-hospital rescue time,escort and handover time and in-hospital emergency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2.1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6.47%),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6.08%)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80.39%),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fracture,the seamless rescue mod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e-hospital rescue time,escort and handover time and in-hospital emergency time,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Emergency;Traumatic fracture;Seamless;Treatmen

近年来,由于我国交通行业和机械制作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以及机械化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由此导致的创伤性骨折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1-2]。创伤性骨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可以同时对伤者的神经、肌腱、内脏造成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死亡[3-4]。在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紧急救治过程中,给予高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还可以有效地改善预后。无缝衔接救护模式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救护模式,主要由院前、运转、院内三个环节构成,三个环节无缝衔接。该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纳入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共102例,着重分析无缝衔接救护模式对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救的10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救治时间的不同分为参照组51例(2018年1—12月)和试验组51例(2019年1—12月)。参照组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22~78岁,平均(45.5±1.6)岁,骨折情况:腰椎骨折10例、四肢骨折25例、头颈处骨折16例,骨折原因:高空跌坠所致12例、交通事故所致33例、其他原因所致6例;试验组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23~79岁,平均(45.8±1.2)岁,骨折情况:腰椎骨折11例、四肢骨折23例、头颈处骨折17例,骨折原因:高空跌坠所致10例、交通事故所致36例、其他原因所致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创伤性骨折,均因急性外源性创伤就诊;②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自主表达,且能配合临床治疗干预;③所有患者均已事先了解本研究目的和方法,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颅脑外伤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②有精神病史、慢性疼痛史的患者;③有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3&nbsp;   方法

1.3.1    参照组    按照常规救护模式进行救治。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即刻安排急救车与相应的人员出发救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赶到现场。医护人员到现场后,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进行常规的急救包括止血、清理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然后将伤者运转至本院进行救治。回到院内后,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积极做好静脉通道的建立等,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语言安慰和鼓励,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2    试验组    采用无缝衔接救护模式进行救治,具体步骤如下。

1.3.2.1    建立无缝衔接救护护理小组    组长由骨科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要在组长的带领下,立足于临床实况,掌握创伤性骨评分、骨折救治的方法和内容,积极采取急救护理措施;此外在日常工作中,采取考核的形式,了解小组成员对创伤性骨折相关知识,熟悉患者院前救护、转运护理、院内急救的步骤与具体操作,并通过讨论学习等方式共同制订、优化无缝衔接救护护理的具体方案。

1.3.2.2    院前救护    接到急救电话后,马上确定患者所在的位置,在2 min内安排救护车出诊,医护人员通过电话与患者、现场人员进行沟通,初步掌握患者的伤情。达到现场后,采取创伤指数评分法[5]对患者的损伤部位、症状、呼吸状态、脉搏血压、循环及意识状态等各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其中轻度创伤计为0~9分,重度创伤为10~16分,严重创伤为17~20分,极其严重创伤为21~28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创伤程度越严重。了解清楚患者骨折的位置,使用夹板、支具进行简单的固定,伤口处使用无菌纱布包扎后进行止血,四肢骨折的伤者应当注意保护手足部的神经,避免受到外界的损伤。同时将患者的情况及时报道给院内的医护人员。

1.3.2.3    转运护理    待患者伤情稍稳定,准确把握运转时间,尽快将伤者运转至院内救治。采用铲式担架平稳地抬上救护车,注意使患者的头部方向与救护车行驶的方向一致。途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遇到突发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准确地将患者的伤情及运转中的特发事件告知患者家属,获取家属理解与配合。同时,与院内保持联系,将患者的伤情变化准确地反馈给院内的工作人员,做好急救的准备。

1.3.2.4    院内急救    ①应急准备:患者到达之前,所有人员应将相应的抢救物品准备好,并使器械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做好患者的健康档案,记录好患者的病情、病史等具体信息;做好院前与院后的衔接工作,将创伤评分结果及时告知接诊医生,使其做好接诊准备。②病情处理:对于创伤评分低于9分的患者,可安排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分诊,由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通知相关科室医生接诊,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姿势,给予止血、清创及缝合处理;对于创伤评分高于10分的患者,则为其开启救治绿色通道,安排护理人员立即送至急诊室进行救治,一旦患者出现呼吸骤停,则立即给予心肺复苏。③病情防护:在患者救治过程中,组成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了解患者的血型和出血状况,和院内血库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认真做好备血工作,必要时采用双通道进行输血;实时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呼吸节律等指标,一旦出现呼吸受阻情况,则要快速检查呼吸道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有必要也可使用气管插管的方式進行氧气供给;在对创伤处进行伤口清洁时,动作应轻柔,注意观察伤口处的出血情况,根据医嘱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实施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做好保暖措施。④疼痛护理:对于轻度疼痛的患者,可通过听音乐、看电视、聊天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并通过正确固定骨折部位来减轻疼痛感;对于疼痛剧烈难忍的患者,可在医嘱下给予镇痛药物,并在此基础上为其静脉注射药物辅助镇痛。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院前救护时间:医护人员达到现场至患者被转移上救护车所需的时间;护送交接时间:救护车到达医院、完成相关交接手续至患者被送到急救室所需的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患者在急救室接受急救的时间。②救治成功率:包括救治成功、伤残、死亡;③患者护理满意度[6]: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问卷调查(Cronbach's α系数为0.901),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0~5分,总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90~100分、较为满意:65~89分、不满意:0~64分,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问卷发放102份,实收10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兩组患者救治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院前救护时间、护送交接时间、院内急救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与封闭性骨折相比,创伤性骨折的病情更为严重、复杂,患者必须要在受伤后2 h内进行有效救治,否则将会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7]。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由于创伤深度较大、创面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仅采用常规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其护理效果会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8]。一般情况下,急诊救治包括院前救护、运转护理与院内急救三部分,其中院前救护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在传统的创伤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根据患者或者家属的描述来判断创伤程度,缺乏科学、有效的诊断依据。此外,在患者转运过程中,护送交接不到位会造成病情拖延甚至加重,从而错失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创伤,会使得患者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情绪,因缺乏对创伤的相关知识,使得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不利于疾病的预后和康复[10-11]。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康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救治过程中提高救治的效率与成功率成为临床共同的目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院前创伤救治过程中开始广泛应用创伤评分系统,旨在通过权重和量化形式来表达创伤的严重程度[12]。急诊救治中的院前评分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循环、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等参数来快速判断其受伤程度,并决定将患者所采用的救治方式[13]。在院前救护过程中采用创伤评分系统,能够使病情评估时间缩短,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相应救治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确保临床生存率与救治效率的提高[14]。

无缝衔接救护模式通过培训使救护人员熟悉创伤性骨折救治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通过科学的分工,明确个人的职责,为后续的救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无缝衔接救护模式的实施,需要与多个科室进行沟通、协调,才能使无缝衔接救护模式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使院前救护、运转护理、院内急救一气呵成,实现真正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缩短院内、外急救时间,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本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的院前救护时间、护送交接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更短,救治成功率更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与常规救护模式相比,无缝衔接救护模式能有效提高救治效率和救治成功率,有利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万甜甜等[15]对250例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了预见性创伤护理,其平均有效救治时间为(50±9)min,长于本研究的试验组平均抢救时间(30.55 ±7.51)min,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医护人员在院前救护、运转护理中及时地将伤者的情况反馈给院内的医护人员,为后续的救护工作指明方向,使抢救工作更为连贯,减少盲目性,进而减少了急救时间。本研究未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后续恢复情况,仍需更多的急诊工作者参与到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救工作中探索更为高效、优质的急救模式。

综上所述,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中采用无缝衔接救护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院前救护时间、护送交接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瞿丽娟.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3(30):236-238.

[2]朱琼瑶,罗慧,赫为.前瞻性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6):133-136.

[3]庞鹏,王辉,郑翔,等.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创伤性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21,27(10):2071-2075.

[4]胡泽兰,方芳,张国风,等.骨科创伤伤口评估工具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研究,2019,6(16):252-253.

[5]刘慧慧.院前创伤评分在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11(23):198-199.

[6]李晓燕.基于院前创伤评分下的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3(7):270-271.

[7]付逸超,黄萍.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5(22):97-99.

[8]张佳乐,夏海鸥.创伤评分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78-280.

[9]李艺.疼痛护理干预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7):888-890.

[10]梁雅玲,周兰芳,赖碧莹,等.预见性护理程序指导急诊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急救的护理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2):229-231.

[11]余金蓉,彭洪梅.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8):868-870.

[12]武苗苗,冷莎莎,景晓娜,等.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140-141.

[13]刘宁,高延莉.急诊科疼痛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0,18(3):98-100.

[14]葛玉凤,张娜.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护理期待的质性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24):146-148.

[15]万甜甜,陈金玲,史敬丽.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6):732-733.

猜你喜欢

救治急诊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与护理方式研究
门诊胸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治分析
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移动互联技术在创伤救治中使用的展望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