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动共享推动科技馆活动价值延伸
——广西科技馆特色品牌活动案例分析

2022-05-01黄星华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馆社会化流动

黄星华 覃 依

一、 前言

科技馆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激发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公共场所,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科普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作用[1]。现代科技馆体系(以下简称“科技馆体系”)是中国科协基于我国国情、科技馆发展实践以及为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创建、发展起来的[2]。其目标是促进科普领域的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现科普服务公平普惠、助力乡村振兴,改善不平衡、不充分的科普公共服务供给[3],为社会提供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在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

当前,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完善科技馆体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构建创新型社会刻不容缓。2021年,中国科协与时俱进地颁布了《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规划》提出要以“连接·共享·服务”为理念,不断强化全国科技馆联动共享,致力融合发展,增强科技馆体系的开放性和社会协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科技馆建设,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科技馆体系发展态势[3]。借助社会化力量整合科普教育资源及开发科普教育活动成为了体系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同时,《规划》提出了“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有效构建高质量科普公共服务核心阵地”[3]等具体要求,这也对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和教育价值提出新的要求。单纯依托自身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已逐渐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因此,以资源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联动共享带动活动创新、以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品牌活动增值的联动共享机制建设,逐渐成为科普教育合作发展的新方向。这是现代科技馆的重要使命,也是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资源联动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地发挥资源效果等,在广泛实现资源整合和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基础上,科技馆体系需要搭建长效化的联动共享平台,不断探索创新资源联动的方式和路径,进一步增进科技馆活动品牌价值,形成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较强吸引力。

基于以上背景,广西科技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同步管理和配置的做法,提出从社会化多元联动促进品牌增值、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基层科普资源配置、嵌入公众社会生活并营造科技馆文化的三个方向,通过对资源“集中与吸引——整合与转化——共享与增值”的探索,形成了以资源联动开展科普活动,实现科普活动教育增值的新路径,逐步建立起“大科普”的生态。

二、 “天宫课堂”系列延伸活动

“天宫课堂”是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在“天宫课堂”第1课活动中,中国科技馆设立地面主课堂,在广西科技馆等地设立地面分课堂。广西科技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创建广西科技馆航天和天文科普品牌,通过聚引馆内资源以及馆外科技工作者、科普专家、高校教师及中小学教师形成专家资源库,共同整合多元化的科普教育资源,以“天宫课堂”系列延伸活动为纽带,搭建科普活动的平台(见图1)。依托这一平台,广西科技馆继续拓展活动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各厅局、学校、学会等开展相关合作,扩大活动在基层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学校建立“馆校融合”新机制,中小学老师携校内资源到馆内为公众授课及开展相关科普教育活动,为教师打造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新窗口。经过对资源的整合与转化,提升了馆内品牌活动的策划运营能力,形成了汇集丰富科普资源、优质教师资源等资源库,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活动、品牌、人才的有机整合。

图1 “天宫课堂”系列活动开展模式图

(一) 依托主场优势,培育品牌活力

“天宫课堂”本身是极具热点的活动,广西科技馆“以力借力”,在原有活动基础上汇聚自身资源,联动全广西中小学、科普场馆、流动科普设施开展系列活动,扩大影响力。在主场活动中,广西科技馆精心组织“天地连线”活动、地面分课堂活动、载人航天主题展以及全区联动活动。在全区的联动活动中,一是联合广西教育厅组织全区中小学校观看直播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开展“‘探秘太空,做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科学大课堂主题活动”,南宁市星湖小学开展“‘星光璀璨 闪耀太空’星光大课堂主题活动”等。二是区内各地市科技馆同步开展活动,如南宁市科技馆结合本馆航天科普展厅开展“走进天宫课堂”体验活动;柳州科技馆面向小学生同步开展地面实验等。三是联合广西13个设区市(仅钦州市因疫情未开展活动)的流动科普设施——广西流动科技馆、广西科普大篷车以及基层科普场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组织约50场观看直播和科普活动。在活动中还通过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拓宽辐射范围,广泛吸引更多中小学师生及社会公众参与活动。

(二) 深挖品牌潜力,提升活动价值

广西科技馆深度挖掘“天宫课堂”的无限潜能,打造有深度、有影响的系列延伸活动。通过配套研发“天宫课堂”教育活动资源包、特色实验活动等使活动更具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结合载人航天、天文科普领域知识点持续推进后续活动发酵,以表演、实验、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科普教育模式。如在周末延伸课堂中,围绕“天宫课堂”中的经典实验开发“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实验;在临时展厅举办“逐梦九天 仰望星空”航天与天文主题科普展;举办“我的航天梦”系列展示活动;结合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推出“我是小小航天员——航天科普研学”活动;联合广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及相关企业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等。此外,还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在弘扬志愿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全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航天科学知识的渴求。

(三)多元主体参与,延展活动价值

在“天宫课堂”活动基础上,广西科技馆持续策划的系列延伸活动是在形式上从“1”(即1个分课堂“广西科技馆”)到“1+N”(即1个分课堂“广西科技馆”+N个南宁市学校)的全面升级创新模式。广西科技馆通过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开展延伸活动,使多元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延长“天宫课堂”品牌活动的价值链。如在开展延伸活动时,结合科技志愿活动,招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带着校内资源到科技馆授课、开展活动,借助品牌打造科技教师展示、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吸引了大量科技教师报名,为日后开展活动进行人才储备。延伸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4期(见表1),还将陆续推出航天主题系列科学教育活动,通过发榜招募,每周由不同的学校承接组织延伸活动,学校由以往单纯参加活动转化为组织策划活动,角色转化带来了价值提升。学校来科技馆组织延伸活动后,还把“天宫课堂”的延伸活动带入校园,精准面对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同时将结合“双减”,主动将科普教育融入学校活动实践当中。这不仅可以强化科普教师的队伍建设,还延伸拓展“馆校融合”新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全市中小学师生获益更多。

后续将通过以优质科普资源继续吸引优质“投资”,与多元化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学校投入到青少年科普工作策划、组织和实施当中来,搭建多方联动的社会化平台,助力形成社会化多元科普大格局,营造良好的“大科普”生态。

表1 “天宫课堂”延伸活动场次汇总表

三、 基层流动科普设施社会化运营

流动科普设施是解决科普资源匮乏、科普事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项目、广西科普大篷车是广西主要的流动科普设施,多年来覆盖全广西进行巡展,有效推动科普服务基层工作。但随着有限的流动科普设施资源和基层公众不断增长的科普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求外部资源成为必然选择。广西科技馆通过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社会化试点运营的方式,让当地科普企业参与项目运营,降低成本支出的同时提升科普服务数量和质量,同时有效支持地方科普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模式。下文主要以流动科技馆巡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项目为例进行探讨。

(一) 流动科普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

广西科技馆按照“科普效能最大化、运维成本最小化、科普惠企、互促共赢”的思路,探索“科协+企业+科普资源”的流动科馆社会化运行新模式。广西科技馆负责组织相关单位探索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社会化运行模式,委托各试点市科协和试点企业开展流动馆巡展试点工作,同时对巡展进行培训、指导、监测、检查和考核等。市科协负责遴选试点企业,制定流动科技馆所辖县(市、区)的巡展方案,指导试点企业开展流动科技馆各项工作。试点企业按要求组织实施流动馆巡展工作,同时承担场地费、工作人员劳务费、水电费等,科技馆可以低成本提升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节约下来的经费可以在展品设施、活动内容、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力求依托流动科普资源实现高质量的普惠共享。广西科技馆通过有效监管、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控服务质量,保持公益性,激励各企业保持竞争状态,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水平。流动科普设施由于外部资源的注入进一步增加内在活力、吸引力和流动性,运行企业也由于流动科普设施的“引流”作用促进业务提升,在社会和经济效益“双驱动”模式下,科普资源的投入、生产和推广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双赢”局面。

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项目从2020年底开始试点,目前试点合作企业已由1家增加至5家。以梧州市、北海市、河池市为例,梧州市科协联合科技教育连锁企业开展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试点,联动试点企业,深入学校、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等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延展科普教育活动。如2021年9—11月,广西青少年科学节期间开展了50多场校园科普活动,通过科普表演、科学体验活动及相关宣传,扩大了流动科技馆巡展的影响力、覆盖面,同时引导公众参观流动科技馆,实现流动科技馆成功引流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化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软实力。北海市联合本土科技教育企业开展流动馆社会化试点。该试点以北海晨晖·北海文化教育城为载体,结合流动科技馆科普展品,依托教育城内丰富的科普书籍等资源,将流动科技馆作为校外科普活动的基地,配合“双减”政策,在场馆内定期开展主题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该试点在推动充实科技活动内容、丰富流动馆科普体验项目的同时,也提升了公众、政府、社会对社会化教育科技公司的认识度,同时为教育城带来精准客流量。河池市整合试点企业相关资源,将巡展地点选址在人流量大、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备的商场,巡展启动后,该商场所在地段人流量大幅增加,带动周边商业发展,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 以社会化模式助力科技馆体系建设

流动科技馆巡展社会化试点运营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利用现有科技场馆资源升级科普服务,达到拓宽科普教育服务覆盖面的目的。企业依靠科技馆带来的精准“流量”,增强了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要素提升企业效益。同时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科普交流活动,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可以进一步投入科普教育活动中,提升流动科技馆服务质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馆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共赢的局面,不断补充完善科技馆体系建设。

自2021年广西全面开展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以来,社会化运行试点单位依托在当地的资源优势,推动各地市科协联合当地教育、文广旅、农村农业等职能部门开展行业科普工作共计72场。为基层公众打造了一个展览氛围良好、展品维护及时、配套服务多元化的流动基层科普设施。广西在开展流动科普资源区域化换展工作时,尝试“常规”“区域”“社会化”多模式融合,丰富社会化运行科普展览资源库,将两个社会化运行单位作为区域换展站点,实现多种巡展模式共同发力。流动科普覆盖面以及企业自身影响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双赢。例如河池市,在开展社会化运营时,统筹了地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使公共科普服务覆盖了全地区、各民族、各阶层人群,推动形成地方科技馆体系,从而产生了倍增放大效应。

社会化运营模式有效优化了广西的流动科普资源配置,完善科普社会化平台建设,拓宽了流动科普惠民的新渠道。因此,流动科普设施社会化运行是对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有力补充。

四、 “红色打卡地标”活动

当下,整个社会能够迅速、群聚性和规模化地构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这一社会趋势为营造科技馆文化和实现价值引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技馆在科普实践中,可以通过联动公众、各类文化主体和社会形态等方式,将自身嵌入公众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建设,进而传播科学思想及科学观念,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和生态,塑造富有时代特色的、科学的、人文的科技馆文化,让科技馆成为公众生活的“必需品”。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西科技馆“红色打卡地标”活动以当下流行的“打卡”这一文化生活方式来“包装”科普活动,营造科技馆红色文化氛围,吸引公众。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积极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5]。“红色打卡地标”活动利用这一时代特征,使公众深度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角色也从单线的受众变成了自媒体传播者。广西科技馆通过紧扣热点事件,并结合设计相关活动,不仅有效地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互融互促,提升活动效果,还满足了公众对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见图2)。

图2 广西科技馆“红色打卡地标”活动开展模式图

(一) 深挖资源,发扬红色资源的精神力量

广西科技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党史学习教育和科普教育,与时俱进开发“红色打卡地标”活动。活动以中国科技馆的“科创百年——建党10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广西站)”“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红色经典电影展映等红色资源为基础,结合馆内资源,策划“九个‘ 一’”红色主题活动,将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回望一次科创百年历程、参观一次“同心向党”书画摄影展、观看一场红色经典电影、参与一次红色主题实践、开展一次红色打卡合影、看一次科学家的故事、看一场红色公益展演、写一段参观感悟等相融合,整体“打包”开展活动。

为了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采用“整合与转化”的方式增强互动热点效应。首先“借势”,主动谋划,将“打卡”活动升格为由广西区直机关工委与广西科协主办,并由工委将邀请函发至各区直和中直驻桂单位,极大地提升了活动影响力。其次“造势”,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民族特色活动,同时紧扣中国科技馆组织策划的“红色百年路 科普万里行”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打卡”资源和模式通过视频、展板、画册、教育活动等方式加载进科普大篷车,使“打卡”活动从场馆延伸至少数民族地区的校园和乡村,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乘势”,为了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广西科技馆设计了系列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动。例如,自主开发拍照打卡机、3D打印“红船”及搭建“红船”模型、3D打印笔红色创意科普体验等活动,让科普活动更具有互动体验感。“红色打卡地标”活动于2021年7—11月开展,吸引了150余家区直、中直驻桂单位代表,60余个党组织团体以及25万人次公众参观。

(二) 馆校联建,多维传播增进共鸣

“红色打卡地标”主题活动还开展了“童心共筑科学梦 红色基因代代传”馆校联建活动,成为主题活动中又一亮点。这是广西科技馆联合各学校共同推出的实践活动,也是拓展举德育才的新形式。学校师生“走出”学校,通过“童心齐向党”红色公益展演、“童声讲故事”科学家故事讲解、“童眼看科学”科普体验等精彩活动,来到科技馆梦想剧场向公众开展红色公益演出、来到“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区讲解科学家故事、来到“科创百年——建党10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参加科普体验活动。通过馆校联建活动,向公众进行科学家精神和红色精神的宣传,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科学家精神以及红色精神的认识与了解,7—11月活动期间,共有400余名小小志愿者参与讲解或演出。

一方面,馆校联建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讲解能力,提升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小小志愿者作为自媒体传播者,将自己所学、所悟、所感传播他人,让科普知识惠及面更广,使更多的公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打卡”这一活动形式激发了受众参与媒介的热情,打卡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分享视频、上传图片等同时也是在助力科普传播。广西科技馆“红色打卡地标”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学点,通过沉浸式的参观研学、现场教学等形式,发挥“红色资源+科普资源”浸润式育人的作用,深化实践育人效果。

五、 结语

综上所述,联动共享可以使资源实现纵横流动、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多方互利共赢。在联动共享模式下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需要注入一些新力量,如与厅局、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使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影响力更大。各方力量从开始互动到深度合作,再到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态”。联动共享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实践和总结过程中,持续完善合作路径和模式。科普活动开展的手段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整合资源,营造全社会合力育人良好氛围,拓宽科普教育活动覆盖面,实现科普教育活动增值效应。

猜你喜欢

科技馆社会化流动
科技馆一日游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深圳科技馆新馆
流动的光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