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关键在科技创新

2022-05-01潘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肝癌心血管院士

潘锋

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会、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等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日前在苏州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共筑心体系践行心健康”。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等,分别通过视频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同济大学陈义汉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徐涛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等,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果,指出了提高心血管病防治能力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國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情况急需改善,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一直以来也是民进中央关注和重视的课题。智慧医疗的发展将真正带来优质医疗资源普及化均等化的良好愿景,将切实有助于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让西部欠发达地区偏远落后农村的群众有机会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进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说,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自成立以来积极摸索,紧密契合国家对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和救治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以胸痛中心等学科中心建设为抓手,抓重要疾病和关键环节,注重标准化和体系化建设,全面充分地铺设了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网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疾病防、诊、治、康一体化体系。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有力助推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分级诊疗政策的顺利落地,成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救治专项行动目标达成的最有力保障。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均处于上升态势,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十四五”规划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都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救、治、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过去几年间,全体心血管人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建设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目前已经完成5000家胸痛中心启动建设,2005家通过认证;启动4000多家高血压达标中心建设,315家医联体,1447家医院通过认证;同时,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建设也快速发展,瓣膜中心和泛血管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心血管事业在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引领地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毛群安说,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积极践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要求,始终将以胸痛中心为代表的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中国心血管健康大会也始终将学科中心建设和我国心血管病防、救、治、康体系发展作为会议的核心内容,目的明确,定位准确,效果真切。在全国心血管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项行动取得了非常好的开局。毛群安指出,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线,同时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期待在所有心血管界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心血管健康事业能够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方法,最终达成健康中国的伟大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在题为《外周介入创新的探索与应用》的报告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外周介入治疗新技术的创新与转化探索。

滕皋军院士首先介绍了我国外周介入医学的概况。他指出,外周介入一般可以分为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神经介入和非血管介入。目前,我国从事介入学科的人员达到15000人;介入治疗体量大,每年有60~80万例肝癌行 TACE,20~30万例肿瘤行消融术,200万颗125I 粒子植入;外周介入遍及多个学科,其中56.7%的介入医师来自放射科或介入科。近年来中国外周血管栓塞术的体量逐步增多,2021年外周栓塞手术共计74万台,其中 TACE 达到60万台,外周栓塞材料销售金额达到1.7亿美元。目前可用的介入栓塞材料种类丰富,包括弹簧圈、明胶海绵、碘油等,具有栓塞和内放疗作用的90Y 玻璃微球近期也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消融技术发展迅速,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电穿孔、液体消融在内的多种消融手段都在临床得到       应用。神经介入器械包括介入通路器械和介入植入器械两大类,我国神经介入虽然与心脏介入几乎同时起步,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发展缓慢,近几年来随着新器械不断被研发开始迅速发展。

滕皋军院士分别介绍了其团队完成的几项外周介入创新与转化的成功案例。以前,食管癌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滕皋军院士团队首创适用于放射粒子支架的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于2003年1月9日完成首例125I 粒子食管支架植入术,突破了空腔脏器不能植入放射性粒子的禁区。随后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团队进一步证实放射粒子支架较传统支架可显著延长不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目前粒子支架已经推广到32个国家和地区,受益患者5万余例。

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发病率高,提示肝癌已经进入晚期,容易发生肝内转移。滕皋军院士团队2018年启动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门静脉粒子支架置入联合 TACE 的总生存时间显著优于索拉非尼联合 TACE 治疗,为9.9个月对6.3月,表明125I 放射性粒子支架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临床效果明显。胆管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率仅为20%左右,缺乏有效的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放射性粒子可以显著提高原发性胆管细胞癌和肝门部胆管癌的总生存时间。

滕皋军院士分析说,我国是肝癌大国,2020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41万,死亡病例39万。肝癌起病隐匿,三分之二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属于中晚期,我国肝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12.1%,因此应根据肝癌的不同分期和肝功能情况采取多学科诊疗模式,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肝癌介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 TACE、化学栓塞、放射性粒子植入、消融治疗等。TACE 在肝癌中的客观缓解率超过50%,是除手术治疗外效果最优的治疗方式,缘于 TACE 在肝癌治疗中表现出坚实的疗效,我国多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都推荐了以介入为中心的中晚期肝癌治疗策略,建议将介入治疗贯穿于中晚期肝癌。

据滕皋军院士介绍,目前肝癌对免疫治疗应答率较高,尤其是中晚期肝癌。各种免疫治疗方案不断涌现,表明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入治疗如何联合免疫治疗提高患者预后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中国肝癌介入 MDT 联盟于2020年7月在南京启动,包括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多个肝癌 MDT 团队和1200多位专家,目前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队列研究平台。此外,团队还利用血管内去交感神经术(EDN)探索治疗非心血管疾病,并在缓解癌性疼痛和2型糖尿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研究表明,将新器械与新靶点有机结合有可能产生新的治疗结局,为拓展未来介入医学的更多应用发展指明方向。

为进一步促进介入医学发展,滕皋军院士还牵头成立了国际多学科介入肿瘤学学会(ISMIO),并颁布相关的诊疗指南。

精准医学未来可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徐涛教授在题为《精准医学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心血管疾病(CVD)和糖尿病都是单基因多基因并存的复杂疾病,采用广泛表型研究明确疾病的精准预防、分型和治疗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徐涛院士说, CVD 是致死率最高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是 CVD 的重要风险因素。CVD 和糖尿病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复杂相互作用导致,遗传因素均为单基因多基因并存,遗传因素约占50%,干预手段都涉及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和手术治疗。CVD 防治引领了精准医学研究范式,如 Framingham 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积累了大量临床医学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防治具有深远影响。UK Biobank 研究依托人群和空间维度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使用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对生物学和慢性病防治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使用广泛表型研究进行遗传风险评估,通过对疾病亚型分类,指导精准用药和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时间、空间、人群等多维度 CVD 表型数据,提供综合性表型数据。目前计划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队列样本库研究,将使用多组学和可穿戴技术进行广泛表型检测,发掘组学和数字生物标志物用以精准评估和个性化康复。

徐涛院士强调,糖尿病精准用药需要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目前的探索方向是如何根据患者基因型来选择合适药物以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MARCH 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非劣效研究,纳入使用二甲双胍及阿卡波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结果顯示mtDNA拷贝数(CN)和异质性均和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疗效相关,二者对疗效影响相互独立。mtDNA的 CN 和异质性是精准用药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徐涛院士认为,单基因糖尿病(MODY)是糖尿病精准治疗的突破口, MODY 误诊率超过99%,但多数可精准治疗。 MODY 精准诊疗的临床转化面临检测成本高、诊断效率低、推广难度大等3个瓶颈问题,使用大数据联合人工智能可提高诊断效率。一项研究测试了3047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6例携带 MODY 致病性 P/LP 突变,群体患病率约1.2%,与西方人群发病率接近。研究发现致病基因以 HNF1A 为主,和西方人群类似,但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异。因此,MODY 大数据初筛是降低人群筛查成本的关键环节。徐涛院士最后展望了未来10年精准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大规模人群队列、广泛人群代表性、动态环境表型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临床转化和数据安全与隐私等,徐涛院士期待 CVD 和糖尿病领域出现更大规模的表型队列,从而促进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为患者精准治疗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十大创新研究值得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从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治疗、左心耳封堵、TAVR 术后    抗栓、高血压这五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心血管治疗领域最新十大重磅创新研究成果。

一是,在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方面,相比于HFrEF,HFpEF的治疗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ESC2021公布的 EMPEROR-Preserved 研究首次证实,SGTL2抑制剂恩格列净在HFpE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恩格列净成为首个治疗全阶段心力衰竭的药物。

二是,近年来,针对HFrEF的药物治疗靶点日益丰富。既往研究显示,正性肌力药物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但不能改善HFrEF临床预后。GALACTIC- HF 研究是迄今为止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开展的最大规模Ⅲ期全球性心血管结局研究之一,该研究首次证实增加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可以改善HFrEF患者临床预后。

三是,在冠状动脉疾病治疗进展方面,对于合并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 SYNTAX 评分较高的患者,目前欧美指南推荐 CABG 优于 PCI,但在三支病变的患者中,FFR 联用第二代 DES 行 PCI 的治疗策略是否会优于或非劣于 CABG 尚无定论, FAME 3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在 FAME 3研究中,不论 FFR 指导的 PCI 组(10.6%)还是 CABG 组(6.9%),事件发生率均低于之前的 SYNTAX 研究的 CABG 组(12.4%)。研究人员认为,对于 SYNTAX 积分较低的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可以优选 PCI 治疗,而对于 SYNTAX 积分较高的三支血管病变患者,CABG 可能仍是首选。

四是,对于定量血流分数(QFR)指导 PCI 能否改善临床预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在 TCT2021公布的 FAVOR Ⅲ China 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研究结果显示,与造影指导 PCI 相比, QFR 指导 PCI 的1年 MACE 事件发生相对风险下降35%,主要获益源于 QFR 指导组具有更低的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发生率。

五是,随着 DES 的不断发展,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为缩短高出血风险(HBR)患者 DAPT 治疗时程带来希望。为探索 HBR 患者在 DES 植入术后最优的 DAPT 时程, MASTER-DAPT 研究将  4434名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照           1∶1比例随机分为1个月短程 DAPT 治疗组,或3至6个月标准 DAPT 治疗组。结果显示,两组在净临床不良事件、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方面相当,在大出血或临床相关非大出血方面,短程 DAPT 治疗组显著低于标准 DAPT 治疗组,为6.5%对9.4%。

六是, PROTECT-AF、PREVAIL 等 RCT 研究证实了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有效性,而外科 LAAO 的證据缺乏,指南推荐等级较低。LAAOS Ⅲ研究旨在评价在其他心脏手术同期行 LAAO,是否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及系统性栓塞风险。研究入组4811名因其他适应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房颤卒中高危患者,平均随访3.8年,相比未封堵患者,术中同期行 LAAO 的患者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事件的风险显著降低。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心力衰竭、死亡等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 LAAO 能否替代口服抗凝药以及低危患者同期行 LAAO 的价值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七是,临床上可供选择的    左心耳封堵器械主要包括塞式和盖式。Amulet IDE 研究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 Amulet 和 Watchman 两种最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的 RCT 研究,研究纳入了来自全球150家中心的            1878名卒中高危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按1 ∶1随机分入 Amulet 或 Watchman 封堵器组。结果显示, Amulet 封堵器组基于设备的左心耳闭合率为       98.9%,高于 Watchman 封堵器的96.8%,且在主要安全性终点和主要有效性终点方面均不劣于 Watchman 封堵器。该研究部进一步证实了左心耳封堵对 NVAF 卒中预防的作用,但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策略值得思考。

八是,在 TAVR 术后抗栓治疗研究方面,TAVR 术后最优的抗栓方案尚未明确。 ATLANTIS 研究是近年来寻找 TAVR 术后最佳抗栓治疗方案方面又一重磅研究,该研究纳入欧洲4个国家49个中心1510名成功行 TAVR 的患者,基于是否有口服抗凝治疗的指征分成两组,有抗凝治疗指征组包括华法林治疗组、阿哌沙班治疗组,无抗凝治疗指征组包括抗血小板治疗组、阿哌沙班治疗组。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包括瓣膜血栓这一终点事件,阿哌沙班治疗比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无论抗凝或者抗血小板的群体均没有显示出优效性,因此,有关 TAVR 术后最佳抗栓治疗方案仍需深入研究。

九是, ENVISAGE-TAVI AF 试验旨在 TAVR 术后复发或新发房颤患者中,比较艾多沙班与维生素 K 拮抗剂(VKA)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14个国家173个中心1426例在 TAVR 术后有口服抗凝治疗常规适应证的复发或新发房颤患者。结果显示,TAVR 治疗后艾多沙班预防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不劣于 VKA,但大出血发生率更高。该研究结果仅适用于合并房颤、中等手术风险和症状性 AS 的老年患者,不适用于手术风险较低的年轻患者、无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同时接受 PCI 的患者。

十是,在高血压治疗目标值最新进展方面,多个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的降压试验结果好坏参半,而且不同指南推荐了不同的降压目标水平。在 ESC 2021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发布了 STEP 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以 SBP<130 mmHg 为目标的强化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SPRINT 研究证实,收缩压目标<120 mmHg 有心血管获益,但存在挑战性,因为这可能导致更高的药物费用和更频繁的就诊,且肾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但在 STEP 研究中,收缩压目标<130 mmHg 未观察到肾脏损伤发生率增加。

葛均波院士表示,上述心血管领域涌现出的重磅创新研究为未来心血管病研究指引了方向,也为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以上十大临床研究中有2个是中国原创性研究,表明中国的心血管病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关注。

葛均波院士强调,医药创新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创新链,要多研发民众用得起的医疗器械,要鼓励为患者研发疗效更好价格更便宜的新药。(封面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徐涛教授)

猜你喜欢

肝癌心血管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精细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洗牙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吃坚果可降糖友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