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种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网状meta分析

2022-05-01冷楠楠刘永军邱玉蒋范黎傅淑涵韦思达汪倩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性肝炎谷胱甘肽药物性

冷楠楠 刘永军 邱玉 蒋范黎 傅淑涵 韦思达 汪倩

[摘要]目的运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异甘草酸镁及多烯磷脂酰胆碱等5种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得相关的临床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对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估,使用 R 4.0.3软件进行网状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网状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及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顺序为由高到低为: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总有效率最高,在降低 ALT、AST 以及TBIL 水平方面的作用强于其他4种药物。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药物性肝损伤;网状 meta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2)08-0042-07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five liver protectiv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LENG  Nannan    LIU  Yongjun    QIU  Yu    JIANG ; Fanli    FU  Shuhan    WEI  SidaWANG  Qia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ive liver protective drugs including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and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by network meta- analysis. Methods The databases including CNKI, Wanfang and VIP were searched to retrieve relevant randomized and semi-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bias of the literature, and R 4.0.3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network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48 pieces of literature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scending order in terms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educing the level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total bilirubin (TBIL) wa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 compound glycyrrhizin > reduced glutathione ≈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Conclusion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shows the highest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of DILI, and its effect on reducing the levels of ALT, AST and TBIL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four drugs.

[Key words] 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 Polyene phosphatidylcholine; Reduced glutathione; Compound glycyrrhizin;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meta-analysis

藥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即因为处方以及非处方的生物制剂、化学药物或传统中药等诱发导致的肝损伤[1]。DILI 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同时也是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若是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有可能会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DILI 发病人群较广,中国大陆地区 DILI 的发病率为23.8/10万,高于西方国家[2],同时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疾病负担逐年上升。

本研究选择当前临床使用较多的5种保肝药(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进行系统评价,旨在收集已发表文献进行网状 meta 分析,系统评价5种保肝药物的临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DILI 患者且未诊断出限制性的基础疾病。干预措施:对接受5种保肝药物中至少2种进行对照治疗,治疗周期在13~30 d。结局指标:保肝治疗总有效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者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同时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降幅达到50%;无效是指患者症状体征未改善,肝功能指标升高或降低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研究类型:临床研究, RCT 及半 RCT,中文。

1.2 文献排除标准

与主题无关或单样本中心;无法获取完整信息的文献;重复文献;联合用药的文献。

1.3 检索策略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5种保肝药物治疗 DILI 的临床研究。检索词: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肝损伤,肝损害,药物性肝炎等。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人员基于确定的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进行提取,若是出现分歧,则由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协商。数据提取内容:一般信息、基本特征、结局指标。

1.5 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根据《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5.1版》评估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3],如遇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协商解决。研究人员对偏倚风险的评估主要考虑纳入文献的结果数据是否完整、是否说明盲法和随机分配方法,以及研究结果有无选择性报告等,如果满足以上所有标准,则将纳入文献评估为低风险,若仅满足部分标准,则为中风险,如果所有标准都不满足,则评估为高风险。

1.6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主要借助 R 4.0.3软件完成统计分析,具体应用的程序包为 RJAVA、GEMTC 及 NET meta。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和标准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作为效应指标,对于所有效应量的区间估计均采用点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网状 meta 分析通过贝叶斯统计学方法完成,用 u 检验法进行假设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 R 4.0.3软件的 NET meta 程序包对各干预措施的结果排序,绘制森林图。

2结果

2.1 文献纳入结果

通过数据库检索到2272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48篇文献[4-51]被纳入,均为中文文献,共4153例肝损伤患者入选。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纳入的48篇文献中,35篇为中偏倚风险,13篇为高偏倚风险(图1)。9篇文献對随机方法进行说明,均为随机数字表法;48篇纳入文献都未说明隐藏方案和盲法;从分组及报告例数判断均无失访,数据完整性较好。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网状关系图网状关系图中,圆点表示不同的干预措施,纳入干预措施为5种;圆点之间的线段表明两种药物存在直接比较,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线段较宽,表明两种药物比较的频率较高。见图2。

2.3.2  ALT 评价各药物降低 ALT 水平直接与间接比较的结果见图3,除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复方甘草酸苷(P=0.0273<0.05)、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复方甘草酸苷(P=0.0343<0.05)的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外,其他药物降低 ALT 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降低 ALT 水平效果显著优于甘草酸二铵[MD=48,95%CI(32,64)]和还原型谷胱甘肽[MD=29,95%CI(18,40)],对各药物降低 ALT 水平进行排序,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见图4。

2.3.3  AST 评价各药物降低 AST 水平直接与间接比较的结果见图5,除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复方甘草酸苷(P=0.0096<0.05)的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结果外,其他药物降低 AST 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降低 AST 水平效果显著优于甘草酸二铵[MD=52,95%CI(37,67)]和还原型谷胱甘肽[MD=27,95%CI(17,37)],对各药物降低 AST 水平进行排序,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见图6。

2.3.4  TBIL 评价各药物降低 TBIL 水平直接与间接比较的结果见图7,所有药物降低 TBIL 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结果显示,异甘草酸镁降低 TBIL 水平效果显著优于甘草酸二铵[MD=15,95%CI(7.9,23)]和还原型谷胱甘肽[MD=11,95%CI(5.3,17)],对各药物降低 TBIL 水平进行排序,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见图 8。

2.3.5 总有效率评价各药物总有效率直接与间接比较的结果见图9,所有药物总有效率的直接和间接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结果显示,对各药物总有效率进行排序,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见图10。

3讨论

DILI 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我国 DILI 发生率较高,仅次于脂肪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临床常见治疗方式是停用可能造成肝损伤的药物及保肝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保肝药主要是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等。其中,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的作用主要是抗炎抗氧化,且不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52];还原型谷胱甘肽以解毒作用为主,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较好;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促肝细胞生成和修复,调节能量代谢,改善肝线粒体的动能特性[53]。

本研究对5种保肝药治疗 DILI 的效果进行分析,选择总有效率及降低 ALT、AST 和 TBIL 水平作为效果指标,48项临床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方面异甘草酸镁最高,其次为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降低 ALT、AST 和 TBIL 水平的作用强于其他4种药物。由此可见,异甘草酸镁在总有效率和降低 ALT、AST 和 TBIL 水平的效果都较好。

本研究的局限主要是:①纳入的文献质量偏低,均为中高偏倚风险,大部分研究未报告随机分配和分配隐藏方法,可能会对结论产生影响。②部分指标存在异质性,对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复方甘草酸苷降低 ALT 和 AST 水平的直接和间接比较结果存在异质性,因文献信息不足,难以进行亚组分析。③纳入文献均为中文文献,未能检索到符合要求的英文文献,可能存在语言偏倚。④受限原始研究,未能评估不同药物治疗 DILI 的安全性数据。基于上述局限,本研究结论仍需大量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 RCT 予以证实。

目前临床尚无关于异甘草酸镁以及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治疗 DILI 疗效的直接比较,网状 meta 分析可对不同治疗方式进行直接与间接比较,本研究通过网状 meta 分析对5种保肝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可系统认识临床常用 DILI 治疗药物,同时评估多个直接和间接证据,研究结果相对客观和准确,能让医疗卫生系统决策者、医务工作者和护理专员在多种替代方案而非基于单个认知干预措施研究或传统 meta 分析中选择。

[参考文献]

[1]于乐成,茅益民,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2):257-274.

[2] Shen T, Liu Y, Shang J, et al.Incidence and Etiology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ainland China[J]. Gastroenterology,2019,156(8):2230-2241.e11.

[3]李幼平,杨晓妍,李鸿浩.知证卫生决策工具附件——评估设计(改编自 Cochrane 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文18附件2)[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6):647.

[4]蔡笃运,贾杰,林锋,等.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40例[J].山东医药,2009,49(35):100.

[5]罗圣.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40例临床观察[J].蛇志,2013,25(4):383-384.

[6]刘方军.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效果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1):995-996.

[7]张玺炜,赵子仪.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6(18):1408-1409.

[8]彭浩.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176,191.

[9]郑金莉,周岳进,肖扬,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J].常州实用医学,2010,26(5):294-295.

[10]辛桂杰,鞠桂萍,杭雷,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4):263-264.

[11]张美琴.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1):1390-1391.

[12]李斌,张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99-200.

[13]谢海丽,万世泽.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32例[J].医药导报,2010,29(6):740-741.

[14]邓天君,邓慧琳.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研究[C]//.第六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印度尼西亚肝病峰会论文集,2008:248-249.

[15]袁霞.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07(1):139-140.

[16]王继业.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515.

[17]許少绵,贺香毓,丁志伟,等.天晴甘美在肝炎肝功能异常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100-102.

[18]罗冬生.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的比较研究[J].海峡药学,2017,29(10):130-132.

[19]肖波.异甘草酸镁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疗效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6,13(6):1329-1331.

[20]阮圣霆,夏光云.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类风湿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疗效比较[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5):608-609.

[21]倪鸿昌,契燕燕,冯为东.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9,13(9):1099-1100.

[22]李强.异甘草酸镁治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20,32(9):155-156.

[23]熊晓晴.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71例[J].江西中医药,2015,46(11):53-54.

[24]聂琦,袁冶,陶立轩,等.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50例[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12):1488-1490.

[25]陈涛,邓永聪.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國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45-46.

[26]陈丽虹,王健华,李春明.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3):317-318.

[27]蒋利,易星.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117-118.

[28]张雪华,火永康.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6,6(35):209-210.

[29]朱景凤.异甘草酸镁治疗乳腺癌化疗致中重度肝损害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6):2292-2293.

[30]欧阳龙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2):36-37.

[31]周春燕,靳露,李治纲,等.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3):112-113.

[32]王新军,田丰.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85-86.

[33]康立文.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1):324.

[34]陈晖,刘猛.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9):11636-11637.

[35]王延臣.异甘草酸镁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疗效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0):140-141.

[36]丁锷.异甘草酸镁治疗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5-16.

[37]李建明,唐中权.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重度肝损伤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7):796-797.

[38]胡红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炎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1):125-128.

[39]夏六均.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8,8(2):247.

[40]孟敏.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6,6(18):107-108.

[41]王凌凌,王皓,武振明,等.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后肝损伤治疗的效果比较[J].肝脏,2018,23(6):555-557.

[42]张晓初.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7):1020-1021.

[43]李荣霞,刘洁,赵玲琳,等.不同保肝药物治疗抗类风湿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效果及药物成本比较 [J]. 中国医药,2019,14(3):396-399.

[44] 石永国 . 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6):2556-2558.

[45] 吴小霞,辛朝雄,李晓云,等 .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疗效分析 [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6):1272-1274.

[46] 李在亮 .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2):79.

[47] 吴潮清,熊礼佳,贺红光,等 . 异甘草酸镁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环磷酰胺所致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J]. 广西医学,2014,36(4):432-435.

[48] 刘广德,胡耀,张艳芳,等 .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2680-2681.

[49] 姜建国 .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4):72-73.

[50] 魏义胜 .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5):758-759.

[51] 张雅昕 . 还原型谷胱甘肽与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比较 [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12):1450-1452.

[52] 张喜全,夏春光,万顺之 . 天晴甘美 [J]. 中国新药杂志,2006(16):1409-1410.

[53] 胡琴,刘维,邵宏 .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2):231-236.

(收稿日期:2021-09-17)

猜你喜欢

性肝炎谷胱甘肽药物性
谷胱甘肽:防治中风改善帕金森症状
滥用药,小心惹来药物性鼻炎
药物与肝脏的不良邂逅
不乱用药,就是最好的保肝
服药后皮肤变黄 当心药物性肝损伤
知否?知否?药物性肝损伤应警惕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165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光子嫩肤术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防衰老,别忘消灭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