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间传统美术与幼儿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2022-05-01唐硕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精神基石,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美术教育课程的相结合,在幼儿园建立更好的传统艺术的氛围,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石湾陶塑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080-03

【本文著录格式】唐硕.关于民间传统美术与幼儿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以石湾陶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80-82.

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美术教育阶段加入优秀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美术课程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美术技法的学习,美术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文化的载体,所承载的是优秀的中华文化,人文素养和民族情感,美术课程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美术技法外,还需提高艺术的接受能力,特别是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这些知识并不能单单靠美术的绘画技法来实现。因此,如何将幼儿教育中的美术课程和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达到美育和德育的教学目的,并从中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的迫切和需要。

一、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思想也越趋多元化,审美选择也变得日益宽泛。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却受到了强烈的危机和挑战,很多人觉得西方的油画、素描、建筑、雕塑等更为科学唯美,而中国的民间艺术有点“土气”和“老气”,难登大雅之堂,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西方的艺术。这一点弊端从我们的应试教育中就可以看出这种的倾向,我们从中考、高考到考研,大多数美术考试的科目都是西方的素描、色彩、透视比例和西方艺术哲学家的审美思想念观等,而这恰恰是形成我们在对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此我们缺少了尊敬和学习民间艺术的社会环境和学习风气,更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应该要重视起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增加在我们教学中的分量,并有效的去进行讲授,幼儿是祖国下一代的花朵,如果不能在幼儿的教育中增加适当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那么在将来这种中国艺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将会变得更加的困难并付出更高的成本,然而从目前幼儿园传统艺术文化的教学来看,情况并不是那么的理想。

(一)幼儿园传统艺术课程的分析

很多幼儿园过度的重视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和模式,而忽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教育,对于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利用程度并不高,有些幼儿园在制定教学计划中会介绍一些民间的文化内容,但这些大多是集中在儿歌和简单的讲故事上,对于一些民间传统的艺术内容,讲解的还不够全面。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装饰更多的是象征性地装饰一下主题,这样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只是起到环境烘托作用。其次,家长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并不是很了解,觉得民间艺术不够“高雅”,更多的是去引导幼儿去学习看上去更加“科学高雅”的西方艺术。虽然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有都有正面积极的意义,然而作为中国的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好学生正确深入的了解我国自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而且部分家长的教育观点过于成人,片面和功利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

(二)幼儿园教师情况的分析

笔者在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部分教师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也有较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并没有过深的研究学习,部分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指导经验,比如在手工制作的课程上使用一些陶罐让幼儿在上面进行画画,大多数幼儿教师只是让幼儿拿色彩笔去简单涂鸦,并没有系统全面的去介绍,为什么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艺术中,我们的祖先们会选择这样的图案画在这样造型的陶罐上?不同的图案,文字和的陶器的造型都是有着有什么样的深刻时代背景?而这些都是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全面的讲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陶罐的涂鸦课就可以分成陶罐图案、陶罐造型和陶罐設计三个部分来进行讲解,这样我们的美术课程就会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对于幼儿教师的教育也是我们学前教育美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师都不甚理解的话,那何谈得上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呢,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教师要求的不断提升,从过去的中职学历就可以任教幼儿园,到现在要求高职学历才能进行幼儿园担任教师的工作,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我们学前教育的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改良和提高我们教学的内容和质量,只有不断的去提升我们幼儿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且掌握正确高效的教育方法,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到我们的幼儿学生。

从调研中发现,中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基本可以分为简笔绘画和手工制作,而对于其他的综合性知识的培养,如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史,艺术心理学等课程则有所欠缺,这也导致中职幼儿教师的整体知识水平的不足。另外,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她们本身的年龄也较小,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有所欠缺,这也造成了过去幼儿园美术教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不足。然而,随着国家对于幼儿教师学历要求的改变,这种教学上课程知识的不足也随之发生改变,首先,高职学生对于学习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都有较高的兴趣和能力;其次,在学前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上也较中职之前有所提升和完善。最后,高职生对于自己职业的规划也更为清晰明确。因此,我们高职学前教育的教师在教授美术的课程过程中,应该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以一个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该如何去建设和发展,以符合新时代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其中的将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园美术课程高效地结合起来,则是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石湾陶塑与幼儿美术课程结合的研究

(一)石湾陶塑的艺术分析

石湾陶塑,是陶瓷艺术的一种,由于产生在“中国陶都”——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而得名。石湾陶塑的创作区别于景德镇的官窑风格,十分具有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作品造型充满着古朴、厚重、大气而亲民的审美情趣,广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石湾陶塑的造型生动传神、釉色浑厚、色彩丰富、效果别具一格。早在唐宋时期,石湾陶塑就远销海外,从明代开始石湾陶塑的发展日益丰富和成熟起来,产品类型日益增多,逐步分成了逐步形成了以人物、动物、器皿、景观陶艺和微雕为主的陶艺作品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艺术收藏家的喜爱,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之所以可以在广东民间生根发芽,除了生动的造型塑造和丰富的釉颜色外,还有就是石湾陶塑的题材大都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经典人物故事。石湾陶塑的题材从各种宗教人物,如太上老君、财神、达摩、钟馗到人间帝王、侠客英雄、才子佳人等无一不有。这些人物的塑造大多生动有趣和诙谐幽默,各种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都可作为石湾陶塑的创作题材,如爷孙情、街坊邻居的日常生活等无一不有,让人看了感觉到风趣幽默,逗人一笑。这寄寓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内涵,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喜爱。

石湾陶塑十分注重中国传统绘画中“神似”的艺术观念,不像西方绘画雕塑那样追求客观理性的表现对象,如肌肉解剖的真实准确,比例的黄金分割。中国传统人物的造型是通过流畅的线条来表现出人体的结构,并通过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线条穿插来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而石湾陶塑在塑造的观念上也遵循了这种艺术创作的价值观,在塑造上正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简练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以形写神、传神写意、以物言志的艺术境界,这也和大多数石湾陶塑的艺术家们经常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寻创作灵感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艺术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延展性,其中作品的题材很多都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题材,这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建立。

(二)幼儿陶塑课程的实践分析

石湾陶塑作为立体造型的一种,在幼儿手工课程中,有着不同于绘画、纸艺材料等课程教学的特点。首先,这种陶塑活动学习,不需要过于大的体力,又能锻炼幼儿的手和手臂肌肉。制作过程中包括搓、揉、压、按、刻画等各种技法,这对于幼儿的肌肉发展有着较好的锻炼,并且在塑造的过程中需要用一定的工具进行精准的定位,刻画一些作品上的细节,还可以锻炼到幼儿们的头脑和动作的协调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课程中的表现,引导并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其次,泥塑的学习过程对于幼儿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有着较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简单把认知理解为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幼儿的泥塑创作往往是在观察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去塑造对象的,而他们所选择的题材大多是以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在进行简单的的技法学习后,幼儿们会对他们所塑造的对象进行反复的思考观察,最后通过想象来完成,很多时候幼儿会一边塑造对象,一边自言自语的说些问题,比如自己在做什么,想要表现什么,爸爸妈妈会喜欢什么等。其间还会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希望对方可以认同自己的作品,有时不管是自己个人的作品还是和他人集体完成的,幼儿们都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希望他人对自己的作品有肯定的意见,这不仅锻炼了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也进一步的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幼儿在塑造的过程中学会了與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合作、协商合作,这些交流中甚至还会有争吵,这对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幼儿来说,泥塑的学习给他们提供了发泄不良情绪的一个方式和渠道。幼儿在泥塑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复地塑造泥巴的形象,可以使自己不安的情绪平静下来,逐渐懂得如何控制自身不良的情绪。

在调研中发现,幼儿园一些孩子在上课中十分好动,总是不停的折腾,到处找人说话聊天,不认真听课,当有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并不是虚心接受,反而是拿着幼儿园的各种玩具敲敲打打,制造出各种噪音,当他看到玩具有所损害时,心里反而很开心,认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玩具作品,这种破坏是他的“成就”。其实这是幼儿在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幼儿感觉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泄和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他通过这种错误的方式和外界进行交流,而当他们在上泥塑课时,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好动的孩子们一开始也是在不断大力的去敲打和折磨泥巴,企图破坏它,但是逐渐发现泥巴并不像其他的硬质玩具那样,会根据他的情绪表达而受到各种损坏,而是不管怎么去敲打泥巴,泥巴永远不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尝试静下来思考和根据教师的引导去使用泥土塑造出他内心想要表达的作品,从而转变不良情绪的表现方式,而这个泥塑作品也是幼儿沟通外界的重要的媒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泥塑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于不良情绪的发泄则有着正面积极的意义。

(三)课程评价内容的转变

在对于幼儿泥塑作品的评价过程中,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重于结果,应该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学习泥塑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作品塑造的多么的“完美”,而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可以让教师发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某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是否能够独立解决,在塑造形象方面是否能够把握到所塑造对象的主要特征,工具的运用是否正确,是否能够较好的去和他人交流作品的塑造心得,这些都不是仅仅能通过学生最后的作品得到结论,而是要在而幼儿的塑造过程中观察所得,只有这样科学的观察幼儿学习的全过程,才可以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在对幼儿进行泥塑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在过程中适当加入中国传统的故事典籍的讲解,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幼儿对民族的审美喜好、道德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念的认可,而这些工作都是我们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所要做的工作。

三、结束语

石湾陶塑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性表现性,同时所反映出的艺术特点与幼儿艺术教育中所特有的率真个性是有着内在的相通性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内在的相连,使得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相互交流、融合和发展,并且世代相传。对于如何不断提高幼儿园美术课程与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结合程度,为幼儿创建一个具有当地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的环境,形成稳定的地方教学特色,这都是需要相关的课程开发者,幼儿园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长期配合研究,找到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祖国的下一代身上继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卉.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3]万中.幼儿美术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4]王彩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张福芝.幼儿创造性美术教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唐硕(1986-),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艺术学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幼儿美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幼儿美术“卡纸水彩”特色课题研究
探析剪纸艺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生活化视角下的幼儿美术教育问题探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陶行知生活理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