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向美好 德性生长

2022-04-28陆婧菲陆茹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多元评价体验

陆婧菲 陆茹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公民道德观及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发掘学生自我内在潜能,发展自我所形成的较为持久、乐观的情感体验及对未来乐观的态度所在。本文通过建构互动模式、巧用体验式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实施多元评价四个方面着手,用生动的实例阐述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开创性和能动性的具体策略,让学生成为道德的积极构建者。

【关键词】互动 体验 典型案例 多元评价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道德教育(简称积极德育)是近年来我国研究德育的专家在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观念与实践方式,是以肯定和发掘学生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和内在力量为出发点,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道德体验为关键,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主动建构的教育过程。强调在关注学生问题心理及表现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人性的积极面、优点及长处、积极品质和积极潜力,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的德性成长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规定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程,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新观念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把积极德育的理念融入课堂。

一、建构互动模式,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新课程对灌输的德育持摒弃的态度。积极德育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在民主、平等、积极互动之中将文本所要传递的正能量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较为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是唤醒学生道德成长力量的基础。

大到国家社会,小到自身周围,都需要德育与法律的约束,所以教師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尽量运用身边的案例,民主、平等地和学生互动,做学生的朋友,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运用活泼幽默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发掘并放大他们的优点,肯定和鼓励学生,愉悦主动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我感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课堂生态中,让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

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七课《课间十分钟》时,笔者先用歌曲导入,让学生闭着眼睛听歌曲,由愉悦的情感体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活动:你最喜欢(不喜欢)哪些活动?你最喜欢(不喜欢)和谁一起玩?玩的时候你最开心(难过)的是什么?等等。学生七嘴八舌地汇报起来,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体验,梳理了几个问题:(1)下课铃声响了,你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2)哪些你玩过的游戏是有趣和安全的?你可以把诀窍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吗?(3)哪些你玩过的游戏是危险的?你来提醒一下伙伴们吧。(4)如何安全有趣地度过课间十分钟?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教师围绕支撑教学目标的主题活动创新了教学设计,情景化地模拟了下课跳绳、猜谜、跳房子等有趣的课间活动,引导学生先准备好下节课要用的书本和文具,再上厕所,最后玩游戏、休息、预习、看书等。教师也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小时候爱玩的游戏,并和其他两个学生现场玩起了“跳皮筋”的游戏。随后学生把皮筋拴在脚跟、膝盖、腰、肩膀等不同的位置,教师边跳边告诉学生跳得好的诀窍。师生在热闹的游戏中互相鼓励、加油,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加强了安全意识,感悟到课间十分钟要准备好、活动好、休息好,懂得了学校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形成了规则意识。

整堂课师生间亲密对话,以学生为主体互动交流。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你的建议真好!”“你推荐的这个游戏真好!大家一起玩!”整个课堂在“趣”“情”中有效生成。

二、结合典型案例,激发学生探究乐趣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倡导德与法的课堂,要更紧密地联系理论和实际,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案例,特别是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这是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重要内容。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有效切入点,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更能让学生有效学习、获得知识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和能力。

如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十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时,笔者就让学生根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这个主题,开展了一次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美德少年”为主题的活动,请每个学生都来参与设计活动的环节。有的学生设计了“解读卡片”环节,卡片出示 “诚信”之“信”的图片和字典中的解读,请大家推知“信”字的含义。大家通过解读,知道了“信,诚也”,就是做人诚实,不欺骗。有的学生设计了“成语之星”环节,让同学们说出含“和”字的成语,大家纷纷说出:和颜悦色、和衷共济、政通人和等。有的学生设计了“夸夸我身边的美德人物”环节:有的学生夸夸身边的好伙伴李雪花,从一年级起就一直帮助同桌的聋哑同学蔡某某,不仅每节课帮她对口型、教她做作业,还在生活中和蔡某某成为好朋友,不断鼓励蔡某某自信自强,克服生活上和身体上的苦难,勇敢面对挫折,坚强生活;有的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细心照顾瘫痪的隔壁邻居奶奶6年多,为奶奶洗衣服、烧饭,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她一直把家里的好菜都让奶奶先吃,自己在家里也是孝敬老人,给孩子们做好榜样,他们家里多年来一直被评为街道“五好家庭”“党员之家”。实践证明,这样采用有针对性的案例,特别是结合身边的好人好事的案例,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德性的理解和感悟,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实践性、思想性及综合性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和年龄特征,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力。

三、实施多元评价,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综合评价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多元评价,要注重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期待式评价等。评价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可能存在的单一、片面、结论性的评价现象,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引导和公平公正、激励的反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教育的功能,让爱的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主流,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动力,让评价与发展相辅相成,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第五册第十课《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有些学生表示,父母经常三班倒,经常见不到面,感到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感觉到父母有多爱自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导评:爸爸妈妈真的不爱我们吗?让大家谈谈自己对父母的了解,说说父母每天为我们干了什么事。学生说,上学前父母给我准备早餐,星期天陪我骑自行车,夜里为我盖被子,冬天为我打毛衣,等等。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就来讲讲父母关爱你的感人的故事吧。学生交流了“妈妈爱吃鱼头”“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谜语”等亲身经历的小故事,通过充分的互动交流,教师觉得父母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学会多和他们沟通,因为他们也会感到委屈、伤心。有没有想过父母也有委屈和伤心的时候呢?请听听他们的心声吧!教师现场打电话给学生的爸爸妈妈并采访他们,让爸爸妈妈们说说对孩子们的心里话。有些家长说每年很少回家不是不想孩子,是为了给他们赚学费;有的家长说每天回家再晚,都会给孩子检查作业,给孩子留纸条指出错的地方;有的家长说虽然夫妻离了婚,可是一直给孩子送钱送衣服送零食,就怕委屈了孩子。听了这些,学生明白了父母是为了家,有时才会疏忽了对我们的爱,我们要懂事,用自己的进步孝顺爸爸妈妈。课堂上,教师不停地鼓励学生多和父母沟通、多了解父母,并在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表扬学生善于观察、细心感受,这些积极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发现爱、学会感恩的能力,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总之,积极德育观下的道德与法治是一个不断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内在德性生长的新领域。它需要德育工作者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满腔爱心和教育智慧,不断地用肯定、鼓励、赏识等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和积极实践,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的德性成长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多元评价体验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