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条被子”故事挖掘的前前后后

2022-04-27罗开富石慧

党员生活·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女战士沙洲共产党

罗开富 石慧

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述,感动亿万人。本文整理者采访了原经济日报社记者、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详细生动地还原了当年挖掘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前后后。

来到汝城

1984年在重走长征路前,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给我规定了“六个必须”,其中一个必须就是我走到的每个地方,必须是50年前的同一天中央红军到达的地方。

1934年11月7日至13日,中央红军先后经过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这里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湖南的第一站。

我也于50年后的同一天到达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50年前红军经过时这里叫文明司。在沙洲村,我注意到一位小脚老太太总是不远不近地跟着我,看着我。我看出来她想和我说点什么,但因为我要找饭吃、开座谈会等,一直没有时间跟老人说话。直到下午3点快要离开的时候,才和这位老人搭上话。

老人叫徐解秀。我问她:大娘,你找我有事吗?她说:记者同志,听说红军(指我)来了,高兴得很,你回到北京能见到红军吗?我说:能见到。她问我,“当年送半条被子的三位红军姑娘,如今你晓得她们在哪里吗?”这把我问蒙了,我说,那三位女红军叫什么名字?听我这么一问,老人讲起50年前的事。

避雨借宿

那是1934年11月6日的晚上,天下着雨,徐解秀家的门板忽然有响动。她隔着门缝一看,是三个当兵的,还都是女的。她们在门外问:老乡,靠门口木板墙上躲躲雨行吗?

徐解秀回忆说,当时老百姓都怕兵,村里人都跑上山了,她也怕,但因为生了小孩不久,跑不动,只好和丈夫带着小孩留在家里。但一看这几个姑娘就跟白狗子兵不一样,白狗子哪会靠在门口,还要打招呼。看那三个姑娘很漂亮,最大的二十多岁,最小的十八九岁,当时就觉得亲近。她隔著门说,你们当兵的怎么那么和气。三人中的一位说,她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白狗子兵。瑶家人没有让客人靠在墙上躲雨的道理,徐解秀就让三位女红军进屋了。

老人继续回忆说:当天晚上,她们就睡在厢房里面。她的丈夫朱兰方在外屋盖着蓑衣将就了一晚。天气阴冷,里屋的四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盖着她家一块不能称之为“被子”的破棉絮和三位女红军随身带着的一条被子睡了一晚。早上起来,女红军帮她到河边拎水、做饭,女红军把她们带的大米拿出来煮粥,也请她全家一起吃。

半条被子

徐解秀说,当时自己小孩有点发烧,这三位女红军是郎中,随身还带着药,给孩子喂了点药,小孩很快就不发烧了。走的时候,其中一位年岁大一点的姑娘问,家里有剪刀吗?也不知道她们要剪刀干什么用。找来剪刀,三个姑娘就把被子(实际是条毛毯)从中间剪开,把一半交到她手里。她当时拿着这半条被子,既不忍心,也不敢要。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年代,被子对老百姓来说是很值钱的。

徐解秀对她们说,被子留给我,你们三个姑娘风里来雨里去,路上怎么办呢?三个姑娘说她们是红军,路上会有办法。就这样推来让去,三位女红军最终还是把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徐解秀和丈夫朱兰方执意要送女红军一程,他们送过一道道泥泞的田埂,还想再送一程。女红军都劝他们回去。徐解秀是小脚,走路困难,但又不放心,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当时红军大部队已经翻过山了。三位女红军中年龄最大那个说,大嫂,你回去吧,共产党会胜利的,红军会胜利的,到时候会送一条新被子来。今天很对不起,只给你们留下了半条被子。另一位女红军说,她下次来还要拿垫的来。最小的女红军说,大嫂你回去吧,我们以后还会再来沙洲村的。因为山上有土匪、保安团等地方武装势力,徐解秀叮嘱丈夫一定要送女红军翻过山。

引发关注

当晚,我写了一篇《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发回北京,刊登在当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

这篇报道引起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的关注。当年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战士共30余位,还健在的有15位,她们是: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李坚真、钱希钧、李伯钊、廖似光、钟月林、危秀英、邓六金、李桂英、谢小梅、王泉媛和谢飞。经济日报社记者庹震、汪洋采访了15位女红军的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谢飞,并于11月30日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红军女战士深情忆当年——谢飞请罗开富转达对老区人民问候》的报道文章。

谢飞说:“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没有忘记。”“没有沿途群众的支持,无法想象红军如何能到达陕北。”“活下来的红军战士忘不了这些事。”

我走到贵州剑河县时给老人家带话,徐解秀很高兴,反复念叨共产党好,红军好。说一定要多活几年,想见那三位女红军。还问,邓颖超邓大姐是不是周恩来屋里的?我当时也表了个态,一定要帮助徐大娘找到三位女红军。

鱼水情深

寻找三位女红军还是很困难的。我了解到,虽说长征路上红一方面军只有30余位女红军,但是沿途进来的很多,大多进了医院卫生队。这一找就是七年多。1991年腊月二十五,我和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一块赶到郴州,把邓大姐交我转赠给徐阿婆的被子背到了沙洲村,并想转告她,不少老红军说,我们中国共产党、我们红军说话是算数的。

当天傍晚,我们和郴州地委的主要领导等人冒着狂风暴雨走到沙洲村,却得知几天前老人刚走。老太太临走的时候还说,那三个红军姑娘会来看她的,共产党好啊,红军姑娘是好人呐。她对孙子朱和荣说,她很想念三个红军姑娘,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人,活了一辈子,就要走了,最舍不得的是没有再见到那三位红军姑娘。是她们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共产党和红军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朱和荣说,奶奶最后断断续续说的一句话是:告诉三个红军姑娘,解放后,我早有被子盖了,不是不等她们,实在等不动了,谢谢红军,谢谢共产党啊!

猜你喜欢

女战士沙洲共产党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无题(5)
闽南秘境:鱼骨沙洲
人工智能界的“女战士”
心海浪花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格林利夫》中的梅太太形象
冰雪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