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剂拌种和喷雾对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022-04-26刘庆芳苏玉环刘保华陈冬梅王雪香李小康马永安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药剂拌种白粉病杀菌剂

刘庆芳 苏玉环 刘保华 陈冬梅 武 癑 王雪香 李小康 马永安

(1.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邯郸 056001;2.河北省武安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武安 056300)

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都属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小麦主要种植地区均有发生[1-3]。 小麦纹枯病属土传真菌病害,一般病田病株率为20%~30%,重病田病株率可达60%~80%。 该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20%~30%[1]。小麦白粉病是气传性真菌病害,具有发病快、范围广、传播迅速、危害大、损失重、多次再侵染的发病特点,一般年份可造成10%~20%的减产,病害高发时减产50%以上[3]。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耕作和栽培制度变化等原因,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发生日益严重,且呈现上升趋势,发生面积也逐步扩大,危害日益加重,成为影响我国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4-7]。 目前,小麦纹枯病、 白粉病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仍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8-9]。 药剂拌种以其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原因, 在小麦生产中广泛应用, 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为了农业生产上能更加有效地防治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实现小麦稳产栽培,同时降低后期防治成本,以邯麦16号为试验材料,用药剂拌种配合后期喷施杀菌剂开展药剂筛选试验, 以期筛选出生产上操作简单且能安全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药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邯麦16号。

供试药剂: 拌种剂2种, 复剂 1 为萎锈·福美双(有效成分为福美双20%、萎锈20%),复剂 2 为多·福·唑醇(有效成分为多菌灵9%、福美双10%、三唑醇1%);后期喷施杀菌剂2种,分别为三唑酮(有效成分25%)、戊唑醇(有效成分25%)。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0-2021年在邯郸市邯山区苗庄农场进行。 常年白粉病发生较重。 试验地土壤为壤土,0~20 cm 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14.0 g/kg, 碱 解 氮 含 量 132 mg/kg, 速 效 磷 含 量25.4 mg/kg,速效钾含量 98.7 mg/kg。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 次。 供试药剂均按照说明施用,药剂处理为8个,以清水为对照,共9个处理:CK、 复剂 1、 复剂 2、 复剂 1+三唑酮、复剂1+戊唑醇、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复剂2+三唑酮、复剂2+戊唑醇、复剂2+三唑酮+戊唑醇。

喷药时期为小麦抽穗期。 前茬作物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播种前每亩底施 50 kg 复合肥(N、P、K 比例为 15∶15∶15)。 小区长 8 m、宽 1.65 m,采用人工耧播, 行距 0.15 m,12 行/区。 造墒播种, 生育内共浇2 水 (拔节水、 灌浆水), 浇拔节水时每亩追施尿素15 kg,其他管理同常规。

1.3 试验方法

1.3.1 群体动态调查及测产方法 小麦出苗后,调查1 m2出苗情况,冬前和返青期取20 cm 行长样品,统计株数、分蘖数、次生根数;全小区收获,待籽粒晾干后,计产,测定千粒重。

1.3.2 病情和防效调查 小麦纹枯病调查于返青期进行,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共调查40 株。 按7 级病情分级标准,调查单株小麦纹枯病病情。 小麦白粉病调查在灌浆期进行,采用对角线5 点取样,每点调查20 株的上三叶,按9 级病情分级标准统计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计算田间防效。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CK 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CK 病情指数×100%。

1.4 数据统计

数据整理分析与图表绘制利用Excel 2007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DPS 7.05 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由出苗率调查结果(表1)可知,CK 的出苗率为92.57%,复剂1 拌种处理的出苗率为90.62%,复剂2拌种处理的出苗率为89.48%, 药剂拌种处理的出苗率均低于CK 处理。 方差分析显示,药剂拌种处理与CK 差异显著,表明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率有一定负面影响。

表1 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药剂拌种处理冬前和返青期的单株分蘖和次生根略低于CK, 其中复剂2 处理的冬前单株分蘖与CK 差异显著,其余处理差异均不显著。 说明药剂拌种降低了冬前单株分蘖的数量,但对冬前次生根、返青期单株分蘖和次生根的影响不大。

2.2 药剂拌种对小麦返青期纹枯病的影响

由表2 可知, 由于本年度小麦分蘖期田间湿度较大,返青期纹枯病的发生程度较常年加重,各处理的纹枯病病株率在40%~60%,药剂拌种处理病株率平均为42.6%,较CK 处理降低了13.1%。 药剂拌种处理病情指数显著降低,2种拌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0%和55.0%,2种药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降低返青期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表2 药剂拌种对小麦返青期纹枯病的防效

2.3 拌种加后期防治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

由表3 可知, 处理2 和处理3 的白粉病病情指数低于CK,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单纯药剂拌种对小麦白粉病没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配合后期喷施杀菌剂处理的白粉病病情指数均低于CK,且差异显著,说明后期喷施杀菌剂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程度。 处理6 和处理9 的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处理4、处理 5、处理7、处理 8,说明2种杀菌剂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较好, 其防治效果分别为62.3%和57.9%。 单喷一种药剂时,戊唑醇和复剂1 的组合防治效果优于其他3个组合。 处理6 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

表3 药剂拌种和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4 拌种和后期防治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由产量结果(表4)可知,药剂拌种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其中以复剂1 处理效果较好, 但药剂拌种与CK 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药剂拌种对产量的作用不明显。 后期喷杀菌剂处理较CK 处理产量提高,且差异显著,说明药剂拌种配合后期喷施杀菌剂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以处理6 的产量最高,为9 309.0 kg/hm2,并且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显著。 各处理间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差异显著。 药剂拌种和小麦中后期喷施杀菌剂防治小麦病害,有利于小麦灌浆,千粒重增加。

表4 药剂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播种前药剂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小麦的出苗率,减少了冬前单株分蘖数量, 但对返青期纹枯病的预防效果较好。 本年度返青期各处理的纹枯病病株率在40%~60%,纹枯病的发生程度较常年加重,药剂拌种显著降低了返青期小麦纹枯病的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复剂1 萎锈·福美双的效果较好,防效为58%。 中后期喷施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 并且2种杀菌剂混用的效果较好,药剂拌种+后期喷施三唑酮和戊唑醇处理,显著降低小麦白粉病发病指数,防效分别为62.31%和57.95%。从产量结果分析,2种药剂拌种分别较CK 增产10.6%和9.3%。 配合后期喷施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 复剂1 拌种加后期喷施三唑酮和戊唑醇组合的产量最高,较CK 增产24%,差异显著。 小麦白粉病防效好,叶片功能不受影响,利于灌浆, 千粒重增加, 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 另外,供试药剂中, 三唑酮、 戊唑醇均属三唑类杀菌剂,不仅能影响病原菌的麦角甾醇合成, 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还具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10]。且有研究表明,单一药剂长期使用,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较高[11-12],选用复剂拌种,2种杀菌剂混合使用,可减缓病害抗药性的发生,有助于农业生产上节药控害,降低环境污染,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

因此筛选出的最佳处理为复剂1+三唑酮+戊唑醇,不仅可以降低返青期纹枯病、中后期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同时能够提高小麦产量。

猜你喜欢

药剂拌种白粉病杀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木霉和杀菌剂联用对橡胶榕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
1-MCP复合杀菌剂处理对“金红宝”甜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洛南县马铃薯药剂拌种试验初探
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菌剂畅销品牌产品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