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45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022-04-26杨海峰刘文静高俊峰朱红彩蒋志凯马华平范永胜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麦通径强筋

杨海峰 朱 坤 屈 涛 刘文静 高俊峰 朱红彩 蒋志凯 马华平 范永胜

(1.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2.汝州市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汝州 467500)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也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施, 河南省启动“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将发展优质小麦摆在首位[1]。 新麦45 是河南省新乡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团队于2010年春在辉县利用超强筋小麦新麦26 为母本, 高产优质面包专用小麦济麦20 为父本, 通过有性杂交, 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在区域试验、 生产试验及多点示范中表现优良, 2021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17),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证书(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25500E)。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麦45 特征特性和产量形成, 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笔者利用2017-2020年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新麦45 的特征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新麦45。数据来源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和2019-2020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总结[2]。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21个试点,2018-2019年区域试验 22个试点,2019-2020年生产试验23个试点,3年试验共选出66个试点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数据进行分析。

1.2 试验方法

各试点试验设于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 按照当地大田生产实际开展田间耕作、水肥管理、除草防治虫害。区域试验采取统一田间试验设计,3 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15 m2,各试点实际种植面积 13~17 m2,收获面积在 12 m2以上;生产试验 2 次重复,小区面积不小于150 m2,参试品种随机排列,全区收获。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利用Excel进行收集整理,通过DPS v9.01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3]。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特性

2.1.1 产量 由表1 可知,新麦45 在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 7 203.0 kg/hm2,21个试点19个增产,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2%;在2018-2019年度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 8 863.5 kg/hm2,22个试点18个增产,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87%;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 8 034.0 kg/hm2, 2年间差异极显著, 增产点率为86.2%。 在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 8 751.0 kg/hm2, 比对照周麦 18 增产 4.97%,23个试点 22个增产, 增产点率 95.7%。 2019年6月,专家组在辉县市三小营村对新麦45 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 去皮、 扣杂、 折算水分后实际产量达到11 866.0 kg/hm2,创下本年度黄淮海地区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最高纪录。 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适中,区域试验平均有效穗数645 万穗/hm2,穗粒数32.7 粒,千粒重42.3 g。 由此可见,新麦45 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示范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好的丰产性。

表1 新麦45 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

2.1.2 农艺性状和抗病性 由表2 可知,新麦45 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2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228.6 d,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 相当,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分蘖率强,株型松紧适中,耐后期高温中等,黑胚率低,平均株高72.6 cm,平均倒伏程度≤3 级或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为93%。2017-2019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条锈病:近免疫/高感;纹枯病:中感/高感;赤霉病:高感/中感;白粉病:高感/高感;叶锈病:中抗/中感。新麦45 田间表现综合抗病性较好。

表2 新麦45 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

2.1.3 品质分析 2017-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连续2年对区域试验中的新麦45 进行品质检测,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达到强筋小麦标准, 由表3 可知,2年平均值蛋白质 (干基)16.6%, 吸水率 63%, 湿面筋 33.5%, 稳定时间19.9 min,拉伸面积153 cm2,最大拉伸阻力625 E.U.,容重796 g/L,容重达到一级分类标准[4]《粮油检验容重测定》(GB/T 5498-2013)。 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新麦45 达到2017《主要农作物(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新麦 45 在 2020年中国小麦产业发展暨质量年会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鉴评榜单中名列前茅。

表3 新麦45 主要品质指标检测结果

2.2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2.1 产量及三因素变异系数 性状的表现是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的。 从遗传育种角度上讲,某一性状的变异程度越大, 则该性状的遗传力越小,对其选择的效果也越差[5]。 由表4 可知,新麦45 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说明环境和栽培对有效穗数影响较大, 是一个相对较不稳定的性状;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小,说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均能获得稳定的千粒重[6]。 新麦45 的产量变动幅度 6 370.5~10 426.5 kg/hm2, 变异系数较大,主要原因是2018年在黄淮南片灌浆中后期光照不足,后期高温和干热风对小麦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新麦45 产量三因素中,有效穗数的栽培潜力最大,在生产中通过栽培措施来增加有效穗数比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更有效[5]。

表4 新麦45 产量及三因素变异系数

2.2.2 产量三因素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新麦45 的产量形成特性, 对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5 可知,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均成正相关, 与产量相关系数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说明有效穗数是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新麦45 的产量,应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为主要目标。 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成负相关, 说明千粒重的增加制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 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高产栽培措施应通过构建合理群体, 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 才能获得稳产、高产。

2.2.3 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把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即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 从而明确各因素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7]。由表5 可知, 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有直接的正向效应, 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这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一致。 由间接通经系数可知, 穗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正向效应最大, 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正效应次之;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均是间接负效应,其中千粒重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负效应最大,其次是千粒重通过穗粒数、穗粒数通过千粒重、有效穗数通过千粒重对产量间接负效应最小, 说明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之间有一定的相互制约作用,稳定千粒重,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对提高新麦45 产量最有效。

3 结论和讨论

品种的抗病、 抗逆及广泛的适应性是小麦生产实现大面积高产稳产的关键, 也是限制超高产小麦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8]。 通过2017-2020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示范推广对新麦45 的特征特性和产量进行分析, 该品种在试验中产量和增产点率均较高,是一个多穗、大粒型、品质优,综合抗病性较好,具有高产潜力和稳产丰产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小麦的产量是多个农艺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小麦产量的构成的主要三因素, 三者协调对提高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 不同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程度不同。 对产量三因素的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其大小顺序、与产量相关程度及对产量直接影响均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均表明产量三因素对产量均有正效应,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 千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小, 这说明穗数的增产优势比穗粒数和千粒重更明显。 这与茹振钢等[10]、王志龙等[11]、王汉霞等[6]研究的结果一致。 新麦45 在实际生产中,通过适当增加播种量,追施返青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增施拔节肥来促花、保花,增加穗粒数;规模化生产,利于提高纯度,专收专储,确保优质优价,实现高产高效。

表5 新麦45 产量三因素相关分析

表6 新麦45 产量三因素通径系数分析

猜你喜欢

新麦通径强筋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新麦系列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新麦系列品种遗传基础及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圆锥曲线焦点弦的一条斜率性质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疫情致前期麦价波动 新麦上市价以稳为主
曲径通幽处——个圆锥曲线结论的再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