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2022-04-26叶扬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思辨性生活经验

叶扬

[摘   要]好的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出更多能让学生思考、有话可说的好问题,可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章分享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以期引起同仁的关注和思考,设计出更多的好问题,实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4-0043-03

问题是经教者谋篇布局,在所教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搭建的重要桥梁。精致巧妙的问题能让学生易懂、可想、可说,能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快乐和充实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相应的学习目的。可以这么说,问题设计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成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在平时听课时发现,不少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问题设计不尽如人意。有的问题过于单薄,没有思维深度;有的问题过于空洞,学生无从下手;有的问题过于抽象,学生无从回答;有的问题干瘪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辨,实现学习目的的过程,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努力设计出能让学生思考且有话可说的问题。那怎样才能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呢?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一课中,在“运用你的经验”部分先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然后提问:请谈谈你对碑文的理解。

这样的问题设计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难以通过阅读碑文感受到那些曾经鮮活的历史。为了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其学习欲望,笔者设计了四个小问题:

①面对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你此刻有何感想?(播放纪念碑视频)

②人民英雄纪念碑缅怀纪念着哪些人?他们为何被人民铭记(举例)?

③请你深情朗读碑文,再谈谈此刻你的感受以及你从中懂得了哪些道理。

④你对照片(内容为一些学生损坏纪念碑标识牌)中的行为有何感想?你想对照片中的他们说点什么?

无论是播放纪念碑视频,还是让学生朗读碑文,目的都在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升华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寓理于情,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而呈现学生损害纪念碑标识牌的照片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情感冲突、是非辨析中实现学以致用。

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性较强,但大部分内容都是历史、社会、生活现象的总结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挖掘那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引导学生结合感性认知(直接的或间接的)去思考、去体会、去分析它们,进而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不难发现,很多优质课中有较多基于生活情境的设问。如果设问具体丰满、关联性强,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和欲望,容易实现提升学生素养和认知水平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素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问题设计需要好的素材。课堂毕竟受时空限制,不可能完全再现社会、生活事件的全过程。为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教师可在整合素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教师要想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外延深远的素材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托,便要勤于搜索、善于思考。

比如在教学人权的相关内容时,笔者搜集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材料:一是美国人高呼自由,拒绝戴口罩,与警察争执的视频;二是中国人自觉居家隔离,有序配合防控接种疫苗的照片。这两种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在此基础上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中美疫情防控的相关数据并由此发问:

①结合美国疫情防控的现状,你怎么看待美国人为了“自由”不戴口罩的行为?我们应如何认识这种“自由观”?

②你觉得中国公民居家隔离究竟是人权被限制还是被保障(保障了公民什么权利)?

③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人权?(小组成员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小纸条上交给小组长汇总发言)

三个问题以现实材料为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认识到美国鼓吹的人权的本质。

为了让问题更生动有趣,平时课堂上,笔者还在诗歌朗诵、音乐欣赏、影片赏析等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思辨中提高认识。

比如在教学“党的领导”有关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视频《中国共产党百年述职报告》,让学生在观看后分享感受,交流心得,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并得出“要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结论。

又比如在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时,笔者精心选择并播放了祖海演唱的歌曲《为了谁》(武汉抗疫版)的MV,MV中小姑娘哭着要妈妈回来的场景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看了之后都热泪盈眶。笔者顺势追问学生此刻心情如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及时总结。当时笔者用了“心疼”和“致敬”两个词,勉励学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伟大劳动者,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和向劳动者学习的朴素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是鲜活的生活缩影,从来都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应运用多种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悟出道理,从而真正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政治理论。

三、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将问题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如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个知识点出发,先关联“人大代表”,再关联“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再由“人民代表大会”关联“其他国家机关的产生和运作”,最后回环指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在此笔者设计了四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

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谁?

②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的关系?

③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是什么关系?

④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前三个问题为第四个问题做铺垫,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想设计符合学生逻辑的问题链,选好最初的切入点尤其重要,最好选择简单直观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一步步拓展思维深度。部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不强,无法独立进行深度思考,甚至不能进行准确表达,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如何通过问题引导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实际和感受,设计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问题。只要学生能大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能容忍学生答非所问,要允许学生说错。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是问题链设计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

四、问题设计要有思辨性,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提升辨析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去认识。

比如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设置矛盾情境,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辨析能力。如在教学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时,笔者列举了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事例:一个清华学子(笔者老师的孩子)因被某些西方价值观毒害而沦为美国间谍,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学生在唏嘘中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笔者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辩题为“高分和人品哪个更重要”。学生的辩论很热烈,有学生借机抨击了唯分数论;有学生直截了当地表示人品更重要;也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应将二者有机融合,追求人品和高分的统一……笔者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阐述高分和人品的辩证关系,并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化解他们认识上的矛盾。

再比如在教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时,笔者列举了一些保家卫国的子弟兵无法忠孝两全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当权利、责任与义务产生冲突,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为了大家(国家)舍弃小家(个人)”背后所蕴含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教学中出现矛盾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源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身份的多样性),不能回避,也无需回避。教师要善于设计冲突问题,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在思考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五、问题设计要从教师发问转向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是最好的问题,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权威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当前部分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他们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无论对错都全盘接受,失去自己的个性思考,这是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事实上,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持他们思维的鲜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素养。

笔者在实践中就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节课一般都会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场给他们答疑解惑。笔者常鼓励学生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可以向教师发问,也可以相互发问,开展互助学习。每个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这样就营造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为了鼓励学生发问,笔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无论是简单的问题还是错误的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与发言权,保护其提问积极性。二是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笔者习惯面批作业,这样做可以增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三是让学生在互相纠错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学生相互解决问题,有时候比教师解答更有效果,因为他们彼此信任,没有畏惧感和距离感。四是鼓励学生在预习和写作业等环节发现、提出问题。

通过努力,笔者的课堂上逐渐出现了学生争当小老师的可喜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发问,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为巩固这种效果,笔者改革了之前的成绩评价机制,将学生平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情况作为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一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学生养成了提问的好习惯。

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才有可能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好问题。教师应以问题设计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着力点,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提问,以使更多精彩的问题出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

[   参   考   文   献   ]

[1]  仲崇柱.议题式教学场景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初    中道德与法治《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的教学为例    [J].江苏教育研究,2021(Z2):45-48.

[2]  樊振明.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置技巧  [J].新课程导学,2012(22):17.

[3]  张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思辨性生活经验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与小组合作探讨的深入研究
议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