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观”阅读?“逐一”比对

2022-04-25涂韶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阅读

涂韶华

摘要 高考论述文本阅读的考查以选择题的方式,聚焦复合能力的考查,即理解、筛选、分析、推断和评价等能力,区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水平。命题角度主要是文章的重要概念、关键语句、内容、结构、主题等论述文体本体知识,符合新课程标准“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的要求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凸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准则。因此,笔者结合2021年全国甲卷论述文本试题特征,以期构建论述文本阅读与答题体系。

关键词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二观”阅读“逐一”比对

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的内容包括文本中重要概念与句子的内涵,也包括文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表达方式;既有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等静态知识的考查,也有说理性与逻辑性等动态分析的考查。因此,读懂文本,不仅要读懂文本中的基本概念与重要语句,还要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与说理思路,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笔者结合2021年全国甲卷论述文本阅读试题特征,以期构建论述文本阅读与答题体系:“二观”阅读·“逐一”比对。

一、“二观”阅读

阅读是一项基本的语文学习形式,也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吸收知识必备能力。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宏观的认读与微观的解读这两个环节。

1.宏观认读

所谓宏观认读,就是指对论述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言问题、事理或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等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宏观把握的过程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问题开展。

(1)关于论题:文本主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关于论点:作者对这对象持有怎样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

(3)关于论证:文章论证过程有怎样的特征?文章运用的那些方法来论证观点?

(4)关于论据:行文中为突显论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材料。

(5)关于结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微观解读

(1)解读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 语”,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语。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材料,正因为这样,词语转换是论述文本命题的方式之一,一般是通过对原文的词语进行替换或对语句的关键词 语进行删减等手段设置选项阐述的内容。解读关键词语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表示范围、程度等限定性词语:诸如“多数”“部分”“几乎”等与文本论述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②具有指示性功能的词语:诸如“这”“那”“如此”等表意功能特别强烈的指示代词,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

③表示时间界定性词语:诸如“迄今为止”“目前”“日前”“或许”“必然”等词语对事物发展趋向做出的判断对把握文章至关重要。

(2)解读关系

文章中的关系一般包括语句关系和层次关系。

①语句关系

语句关系一般是通过对原文的语句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变或强加等手段设置选项阐述的内容。具体包括:

(1)句内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假设、递进、让步承接、转折等。(2)句间关系:常见的句子间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概括、延续、转化、举例、解释、转述、并列、顺承等。

②层次关系

层次,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一般由若干自然段组成。勾画层次就是勾画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述文本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勾画层次关系,首先标记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进而整体把握论述文本的行文脉络。

③解读论证特征

高考论述类文本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四个角度设置题目,阅读过程中注意勾画的重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以及论据;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说理等)等。

二、“逐一”比对

高考论述文本命题的一般整体思路表现为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通过“词语”“语句”“文体特征”和“语境”等路径,设计不同层次的试题内容,体现了由微观的解读到整体的认读的梯度化。答题时,必须做到准确定位命題信息源和比对甄别。

第一步,定位信息源。

首先,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切分选项为信息段,在相关段落中“定位”关键词 ,在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明确信息区间。

第二步,对比辨析。

1.比对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注意修饰对象的词语(一般是定语),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的现象。

(3)表示指代的词语。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注意选项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5)表示语气的词语。注意选项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6)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主要是判断一些词语的替换有没有窜改原文,有没有曲解文意。

2.比对语句间关系

(1)比对单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文本的异同。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提取句子的主干,从而判断选项有没有杂糅、混淆等错误。

(2)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转折、并列等,特别要注意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错误。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原文,看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看选项中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涉及或可从原文中分析得出。另外,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質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2)《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3)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4)《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5)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一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剑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6)《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巛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三、阅读实践

1.宏观把握

(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与对象。

对《中国目录学史》进行导读是本文的目的,为此,作者重点阐述了原著作者姚名达提出的“主题分述法”的含义和整本著作的基本框架。

(2)本文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本文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3)本文依照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行文结构来组织的,第1、2段总述《中国目录学》的性质和结构,第3、4、5段分别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主题分述法”框架结构,具体介绍首尾两篇以及全书主体部分内容,第6段总评《中国目录学》的理论框架。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的手段和材料。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手法,阐述姚明达的《中国目录学》开创了中国目录学新体系的意义。

2.微观勾画

第一部分(总):第①②段,总述《中国目录学》的性质和结构。

第①段

[层意]引出论述话题即介绍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相关情况。

[批注]第1句阐述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的定性,即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这一句引出了本文论述的话题,句中的一系列关键词 语阐明了作者的对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基本情况的了解,这些信息常常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第2句论述《中国目录学史》受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句中关键句式“与…相比”在论述文中属于对比论证,“显然”一句表明《中国目录学史》受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命题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命题,如第1题A项,第3题D项的内容据此设定。

第②段

[层意]总述《中国目录学》的性质和结构。[批注]第1、2、3句阐述《中国目录学史》的组织方法。其中,第1句中“主题”定《中国目录学史》组织方法,值得注意,数量词“十篇”,确定《中国目录学史》篇数,这两点往往是命题常设扩大或缩小范围;第2句阐述与“专史”的不同点;第3句阐释“主题分述法”具体含义及其作用,是理解作者对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分):第③④⑤段,分别阐述《中国目录学》的“主题分述法”框架结构,具体介绍首尾两篇以及全书主体部分内容。

第③段

[层意]论述《中国目录学史》各自主题的体制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的原因。

[批注]第1句是段首总领句,引出K中国目录学史》

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的原因;第2句紧接前一句,点明姚名达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的主观原因;句子的逻辑关系为转折关系复句,表现姚名达对中国目录学历史渊源有理性的认识,命题者常会改变分句关系或曲解复句内容来命题,如第1题B项。

据此命题。第3句例证可用“断代法”编写中国目录学史来来肯定姚名达的创新精神;句中关键词“这个”指示代词,代指前文“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的内容,命题者结合下句命题第2小题A项,设错点在于关键词“见仁见智”“也未尝不可用”等转换。第4-8句阐述了姚名达编写中国目录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编写《中国目录学史》的理念。第4句提出第二个问题,引出下文。第5、6、7句引用表明姚名达对“主题分述法”存在缺陷有清醒的认知;句中“这样做”是指“主题分述法”,命题常结合论证过程和作用来命题,如第2小题B项和3题A项。第8句总结性句子,言简意赅阐明“主题分述法”的具体含义。

第④⑤段

[层意]分别论述《叙论篇》《结论篇》和首尾之间的具体情况及其意义。

[批注]第④段,第1句交代《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的位置,引出下文对此的详细表述,凸显了两篇在文中的作用,这也正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如第1题C项据此命题。第2、3句紧接前一句,阐述了《叙论篇》的具体内容及其评价;其中,第2句在表达语义采用了逻辑性词语“首先”“末了”,阐述《叙论篇》内容逻辑清晰,介词“对”界定阐释的对象范围,连词“并”“及其”表示并列关系,“在……后”界定先后逻辑关系,综合内容与逻辑关系是命题者常设选项的首选。第3句对《叙论篇》做出评价,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第4句承接前一句,对《结论篇大致内容的说明。本段论证形式上采用了“总一分”的形式。

第⑤段,第1句交代书的主体部分;第2-5句阐述《溯源篇》具体情况;第6句阐述了《分类篇》《体质篇相关情况。其中,第4句关键词 “开创”“没有”“突破”为第1题D项命题点。第5句,从语句关系上来讲是对前一句具体阐释。第6句中关键词 “皆”“看似”“其實”“都是”“相当于”体现了议论文论证过程的严谨性,为第1题D项命题点。

第三部分(总):第⑥段。

[层意]认同《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的创意。[批注]第⑥段,第1句表明对《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创意的态度。第2句紧接前一句,引用姚名达自我评价,命题常结合论证过程和作用来命题,如第2小题B项和3题A项。第3句是对姚名达自我评价的认同,即本文作者阐明的观点态度和立场,是理解本文主旨的关键,也是重要的命题点,如第2题D项。

[答题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答题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答题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答题过程]

总之,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高考论述文本阅读要让学生在宏观整体的认读基础下,进行要圈点勾画式的微观解读,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答题时要做到从词语到语句在到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比对分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语文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研究”(课题编号:19PTZD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江西新余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