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悟意”到“能读识情”的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2-04-25江洁钟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文言文语文教学

江洁钟

摘 要:《古人谈读书》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的两则文言文短小精炼,却饱含许多读书的道理。文章以《古人谈读书》为教学案例,通过“以读悟意”“能读识情”的诵读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古文进行初步认识,同时通过结合注释、作者背景等多种方法来深度了解古文,探究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策略。“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绕不开的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来领悟古文的韵味,从而增加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高段;语文教学

自部编版语文教材改编以来,小学语文的文章选材、单元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这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改变。从整体来看,这版新教材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文言文便是其中的亮点。从选材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文言古文是文字精简、道理浅显的小古文,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围绕“读书”展开,让学生从各个名人的读书故事中收获启发,激发对读书的兴趣,从而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一、初读置疑,读通读顺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引用苏轼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明,即将富有韵味和节奏的古文反复诵读,不仅可以体会古人读书的意境,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对文章产生自己的了解。这里谈到的“读”可分为“三读”:初读、再读、深读。其中初读是为读准,读准文言文中较复杂的字音,读准文言文的节奏韵律。如文中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连续出现了五个“知”,根据意思的不同最后一个“知”应该读成“智”的音。同样“默而识之”中的“识”应该读成“智”的读音。在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的第二篇中,要注意第二句的“却只漫浪诵读”中的“漫浪”很容易看错成“浪漫”。故教师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字音读准确。

在字音准确的基础上,学生先根据自己的语感将文章的朗读节奏划分出来,教师相机对其进行指导。这一遍读要将文言古文读通顺,读出古韵味,注意学生的朗读速度不宜过快,要结合正确的诵读手势(双手捧书而读)。在学生充分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从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问题:

1. 第一篇文章出自《论语》,这是孔子写的文章吗?

2. 这篇文章和以前学的文章很不一样,文中每一句话就是一个自然段?

3. 什么是“心到、眼到、口到”?

4. 朱熹也很擅长读书吗?

二、再读识意,想象画面

带着学生初读后的疑问再次走进文章。学生此时对文章的大概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如他们大概知道篇一是古人关于读书的一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和道理;篇二是关于“心、眼、口”在读书时的关系。但是具体是哪些学习方法,哪些具体关系,学生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在进入对文章的深入再读前,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的剖析。这里结合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其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 结合注释。新教材的文言文都会在右边编排一些重难点字词的注释,以便学生了解文章。如篇一中的首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最后一个“知”,注释就给出了解释:同“智”,智慧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文章中的句与句之间并不是隔断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猜测句子的大意。篇二中如何理解最后一句“心到最急”,學生可以根据前文所言“眼到、口到”的意思,大概猜得到心到的重要性。

3. 组词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通常是简洁的,往往能用一个字来表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给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句意。如篇二中“心眼既不专一”中的“专”,可以组词为“专心”“专注”,从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同样的还可以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帮助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带着对文本的了解再深读文章的语句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此时他们已经想象出文章描述的大概情景,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认知再来读两则古文便会加入一些自己的理解,除了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能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三、深读知情,走进意境

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古文除了文字简约,还有写作背景的区别。《论语》产生于春秋时期,朱熹来自宋朝,时至今日,当时的写作背景和当下的大环境发生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学生不能直接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所以需要教师将作者的写作背景交代给学生,这里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己搜集一些关于《论语》,以及孔子、朱熹的资料。让他们先对于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补充。教师除了补充写作背景,还应该对作者的读书生平进行渗透,对于古人读书的方式和书籍的材料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对于文本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

带着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再诵读古文,此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副画面,除了书上的图像,还会增加一些当时可能会出现的画面,这样的诵读便是情景交融地读。在读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时,可能会想象一位头盘发髻的年轻男子坐在窗前,手捧书籍摇头晃脑读书,眼神却只随着窗前飞过的大雁,嘴巴虽念着课本中的字,但没有节奏,全然是心思不在书中的情景。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有时候读书不认真的样子,便可了解文章的意思了。

四、结论

学习古人的文章,从剖析到熟知,最重要的是“学古贯今”,将古人的智慧用于现在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掌握古人的学习方法要点,从而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文章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最根本方法——读,从诵读中体会文言古文的优美,从反复诵读中去感悟古人的读书智慧,再结合注释、上下文等方法彻底读懂文言文,读透文言文,让文言文不再晦涩难懂,而能够成为现代人读书的一些方法指南。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学会诵读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学习文言文,进而以后可以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古文。

参考文献

[1]李桂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17(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海娟.《古人谈读书》内容解析和教学研究[J].智力,2020(20).

[4]孙孟婕.谈读书[J].家教世界,2017(26).

[5]方延明.也谈读书[J].新语文学习(小学中高年级),2006(10).

[6]温迎春.浅谈读书课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教育,2021(05).

[7]姜树华.只为让你记住:大师们颇费心思谈读书——五上第八单元课文解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0(01).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文言文语文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