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迁与融入:新疆达斡尔族乐舞文化的生态与形态

2022-04-23牛欢

新疆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迁达斡尔族乐舞

□牛欢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达斡尔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的音乐文化形态是达斡尔族生活画卷的展现与精神情感的寄托。十八世纪后期,原生活在内蒙古、黑龙江地区的达斡尔族奉乾隆皇帝之命远赴新疆戍边。从史料中可知,达斡尔人在西迁过程中,与新疆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融合、相互滋养,形成今天达斡尔族丰富的文化特性和内涵。本文以定居新疆的达斡尔族乐舞文化形态研究为个案,对其乐舞发展历史进行溯源,梳理其文化特征及乐舞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探究达斡尔族乐舞文化在西迁中不断融合变迁的历史事实,挖掘文化所蕴含的力量和鲜活的生命力。阐释区域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一、新疆达斡尔族的文化变迁

(一)达斡尔族历史与现状

达斡尔族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及辽宁等地。族源可上溯至古老的狩猎民族——契丹。“达斡尔”一词有“开拓者”“耕种者”之意。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时,达斡尔族先民当时就聚居在大兴安岭的西北地区。明代时期达斡尔族已经形成,也是从这一时期起,史料中才出现达斡尔族活动的确切记述。十七世纪沙俄入侵我国北境,部分达斡尔族官兵受命迁徙戍边,驻扎我国西北边境,勇猛彪悍的达斡尔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边疆山水家园,谱写出誉满天下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该民族自己的意愿将其族名确定为“达斡尔”族,也规范了“达斡尔”的书写。新疆的达斡尔族受哈萨克族影响,口语中都将达斡尔说为“达呼尔”。

现今定居在塔城的达斡尔族约有一万余人,其人口数与新疆两千多万的人口总数相比实属少数,在整个塔城地区110 多万人口数中,也是少数。虽人口不多,但作为新疆13 个民族之一,达斡尔族其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新疆是多民族多种文化聚集区,受人口数量等因素影响,达斡尔传统文化亟待整理、抢救,其文化保护传承呈现刻不容缓的态势。

(二)新疆达斡尔族文化样态

自1763 年西迁至新疆塔城两百五十多年间,达斡尔族同当地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人民一道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家园。达斡尔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了与东北达斡尔不尽相同的音乐文化生态及民族习俗。东北达斡尔族在服饰上喜穿皮制衣物,男子冬天多数穿戴狐狸皮缝制皮帽和皮靴(当地人称“寄卡米”)。夏天穿普通布衣长袍,头戴草帽或以白头巾包住头部,女子身着带小竖领的斜长袍,脚穿白布袜和绣花鞋。新疆塔城的达斡尔族在服饰上,男子改为穿皮裤、皮靴或毡靴,女子则开始与哈萨克女子穿着一致,戴头巾、穿裙装和毡鞋。住房建筑上,东北达斡尔族注重在山坡上建村,房屋形状为“马脊梁”式,屋顶盖有厚茅草,客厅卧室与厨房分离。达斡尔人重视室内采光与通风,所以运用多窗来扩大采光范围。而新疆塔城达斡尔族因环境变迁,住房多为长方形的平房庭院,房屋为土木结构,通常一明两暗,厨房居中,老人小孩分住两侧。

新疆塔城达斡尔族在语言交流中除了说本民族语言外,也开始广泛使用汉语交流,在与哈萨克族长期交往中,大部分达斡尔族人通哈萨克语。新疆塔城达斡尔人还有自己的节日“沃其贝”(踏青节),这是为了让新疆达斡尔族不忘家乡,能够永远记住西迁新疆的日子。在生产生活方式、语言、习俗、音乐、舞蹈等方面,东北达斡尔族更多地延续继承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塔城的达斡尔族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各民族交流融合,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也做出了变革。如塔城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受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影响,大多挂有壁毯且习惯于将墙面每年进行粉刷一至两次。生产方式在西迁之前以捕鱼、狩猎为主,同时进行简单的耕种;饮食融合了嫩江流域习俗,米面为主食,辅食以肉、蔬菜等。今天新疆达斡尔族在饮食上,由于共居民族的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饺子、萝卜、牛羊肉、列巴、马肉等食品均为新疆达斡尔族的主要食物,其马肠、风干肉等食品更是成为塔城地区的特色美食。

新疆达斡尔族在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环境中在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达斡尔语的新疆方言区。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这种状况致使达斡尔族口头文学的发展极具特色,口头艺术的创作更是成为了其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达斡尔族受驻防、戍边和西迁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区域,进而形成了不同方言区,目前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疆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每个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因此在每个地区生活的达斡尔族选择和使用的传统音乐体裁和内容,除了具有共性以外还各有侧重,呈现出各自不同区域的特色。

为纪念西迁戍边,怀想民族历史,保留文化记忆,每年新疆塔城达斡尔族都要举办“沃其贝”(斡包节),蕴含着达斡尔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发展载体。据史料记载“每年五月(农历),屯人咸集斡包前用牛或猪,牛则牵绳,猪则绑之,祭人以祝祷词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牛马无灾等词,祷毕宰牛或猪,其头颅、心肝等煮毕供斡包其余生供祭人仍祷告一次,此时众人皆焚香叩拜祭毕举行游艺活动。如:举行跤射、赛马、角力或舞蹈、演唱等,最后将牛肉或猪肉煮熟共餐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彩的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是达斡尔族生活的精神根基,唤起民族灵魂的文化记忆,推动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新疆达斡尔族乐舞文化生态依存

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乐舞文化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乐舞文化浸润着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从庆祝民族传统节日这种大型活动,到反映人们日常感情所唱的扎恩达勒,无一不有乐舞存在的痕迹。在新疆达斡尔西迁的两百五十多年间,受生存环境改变的影响,其民族中具有深厚艺术价值、历史底蕴的宝贵文物逐渐毁弃消亡。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面临后继无人,因此对达斡尔乐舞文化生态依存的探讨研究尤为迫切。

新疆塔城达斡尔族

(一)自然生态依存

作为达斡尔民族精神象征符号的各传统乐舞文化如扎恩达勒、依若、贝勒贝等,其艺术形式的表达与呈现受本民族历史发展、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影响颇深,且紧紧依存于乐舞发展的自然生态这一维度,达斡尔族人民性格及心理特征均能透过这种精神符号完整展现出来。新疆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族民族乡中竖立着一座碑——“阿西尔达斡尔民族戍边纪念碑”。这是为纪念达斡尔戍边先驱们丰功伟绩所立,每年沃其贝节(斡包节)之际,当地族人们便会自发聚集于此举行传统祭祀仪式,其中尤以纪念西征屯垦戍边为重。这种带有一定区域特色的民俗节庆不仅保留着其传统功能,还将区域文化融入其中,增添新的内容的同时更好地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传承,达到凝聚其民族精神之用。在这种节庆及婚俗中,区域特定的人文风情给予了该民族乐舞发展特定的土壤,以民俗节庆等作为乐舞依存(依托)之空间,使得达斡尔族传统乐舞文化得以传承,教育、激励着一代代人,成为人民精神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

(二)文化生态依存

受生产方式历史影响,达斡尔族时常辗转迁徙移居。在此生存背景下,经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迁。达斡尔的乐舞在西迁与融合中已发展得相对完善,并于时间长河中历经一代代不同方式(家族、个体传播等)口耳相传,也使得今天新疆地区的达斡尔乐舞一定程度上得以完整传承。达斡尔人迁到新疆后与的新疆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其民族语言、音乐等都与西迁前有所不同,独具特色的民族乐舞文化悄然发生了适应性转变,形成独树一帜的达斡尔民族文化风格。无论是西迁前还是西迁后,虽名称稍作变化,但达斡尔民歌类型的划分却基本相同,即乐舞内容与形式基本相同。舞蹈音乐“贝勒贝”,其表演形式及结构特征等整体上均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达斡尔舞蹈音乐大致相同。只不过受生态环境变迁、人文融合等影响,舞蹈音乐有所调整,贝勒贝中吸收了哈萨克传统乐器冬不拉作为舞蹈伴奏乐器;一舞配一曲,专曲专用。新疆达斡尔乐舞中一些民歌与东北、内蒙古的达斡尔民歌已明显不同,虽然数量不多,但标志着其已发生变化。加入装饰性质的滑音、倚音等偏音的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构成的民歌,在达斡尔族民歌中均占比较大。然而同时增加两个偏音“变宫”、“变徵”的七声音阶运用却只在新疆达斡尔民歌中出现,这在东北、内蒙古民歌中是不常见到的。外来影响是新疆达斡尔民歌形成音乐地方特色的客观原因。与哈萨克人长期杂居,因此吸收了哈萨克民歌中的某些音调,其次是吸收哈萨克民歌的某些特殊旋律,使它们融合到本民族音乐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曲棍球

以上这些在乐舞创作中凸显边疆色彩,增添了有关防卫戍边、思乡情结的元素;民歌中少量运用七声调式(汉)、切分节奏(维吾尔)、大跳音程(蒙古族)等内容,更能说明达斡尔族在与共居民族交往融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的影响。《战马回家乡》及《炒熟种子》等传说是达斡尔人西迁的历史印证,诸多优秀文艺作品的产生是达斡尔人生活写照、情感精神归宿、价值体现。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塔城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是新疆唯一的达斡尔族生活聚居区。这里作为区域文化之摇篮,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达斡尔民间文化。文化自信的树立及民族性格是当地达斡尔传统乐舞传承复兴的内生动力。但由于族群人口较少,包含传统乐舞在内的传统文化于很长时间内处于弱势地位,日渐衰危。如何保护、传承达斡尔传统文化便成为阿西尔当地政府及民间关注与探寻的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领域的工作进展已有成效,如恢复达斡尔传统民族服饰穿着、“沃其贝节”申遗成功、阿西尔乡文化协会的成立等。自文化协会成立至今的二十余年里,其在致力于宣传达斡尔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达斡尔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达斡尔族乐舞文化是达斡尔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西尔乡文化协会对于乐舞的传承有着独特的情怀。在全球化的文化冲击下,达斡尔族乐舞文化有逐渐衰落之势。截至目前,达斡尔族乐舞基本上仅是出现在乡村地区民俗节庆仪式当中。根据笔者前期文献梳理及视频采访,达斡尔乐舞的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缺失,而达斡尔族文字的缺失则是造成乐舞文化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后疫情时代,不论是学校教育亦或是社会教育,对于达斡尔乐舞传承都十分重要,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传播达斡尔优秀乐舞文化,值得众多音乐工作者思考与探究。

三、新疆达斡尔乐舞的形态特征

新疆达斡尔族乐舞是达斡尔族思想精神的表达、生活内容的展现。达斡尔族历史文化、西迁经历,人文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与文化氛围,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用乐舞进行表达、传递,将展示出达斡尔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一)民歌

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交往交流、碰撞筛选,更是整合。而取其精华、相互借鉴是时代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达斡尔族乐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是其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也是达斡尔人与新疆各族人民互相交往、交流的情感纽带,更是他们共守的精神归宿。

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化、信仰观念及传承发展都离不开达斡尔族民歌,它包含着达斡尔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各不相同的达斡尔民歌组合在一起将迁徙、融合的历史记载下来。达斡尔民歌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将达斡尔族民歌分为鲁日格勒、扎恩达勒、雅德根伊若三大类。第二种通过民间歌谣将其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新疆达斡尔族民歌从体裁上可分为扎恩达勒,达吾(道)和雅德根依若。大部分民歌属“扎恩达勒”和“达吾(道)”两种体裁。缺少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现存的乌钦,《黑龙江志稿》五十五卷记载:“昌芝田,呼伦贝尔文士,嘉庆初时人,著有《京路记》,调查乌的河源(一名《官便漫游记》)、《田舍诗》《依仁堂集》等书,并用达呼尔俗语编著诗歌。一时人争传诵之。”敖拉·昌兴是达斡尔族著名文学家,虽然其乌钦作品在当时的民间广为传唱,但西迁至新疆后未能传下来。

达斡尔族民歌作为思想精神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较全面的题材内容,如传说、战争、民间苦难、劳动生活、自然环境、亲情爱情、风俗礼仪、训导等,其相关歌曲有《送丈夫出征歌》《快去撒网吧》《上山牧马》《美丽的嫩江》《八棵松下》《姑娘的心》《婚礼宴会上》《想娘家》《有谁来可怜我》。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思想出现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歌颂美好生活,歌颂毛主席的民歌:《毛主席恩情重如山》《我的家乡》等。

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服饰

西迁之后的达斡尔族民歌题材更为宽泛,除已有的题材外,部分歌曲开始借鉴融入其他民族音调特点,如《天鹅在蓝天翱翔》《穷人和达官贵人》等。题材比较特别的是加入了西迁、树立榜样的内容,如《迁徙之歌》表达了达斡尔族经历西迁苦难的岁月,《纪念碑之歌》是歌颂不畏艰苦的英雄,均以西迁中出现事件为歌词。

西迁、祈福祭祀、信仰、劳动生活、自然风光、爱情生活和赞美祖国等民歌是他们平凡生活的绚烂色彩,历史流变中,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内容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西迁后的新疆达斡尔的民歌紧紧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体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导向,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新时代以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优秀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

(二)舞蹈音乐

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有《哈肯麦》《霍登克那》《阿尔那》《冬比》《达步》《加米勒嘎》《斡仁特克》《耶尔克尔德克》《沙博尔且》等。其中以《哈肯麦》为代表。“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最为古老的舞蹈名称,也称哈肯麦舞,汉语意为“燃烧”或“兴旺”,内蒙古莫力达瓦称其为“鲁日格勒”,齐齐哈尔地区称为“哈库麦勒”,新疆则为“贝勒贝”。传统的哈肯麦舞由丰富的左右推掌、跺步、跳步等动作变化组合,道具用八角鼓,形成了基本的舞蹈特点,无器乐伴奏,由表演者以口声伴奏产生多样声响效果。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舞蹈与音乐结合的呈现方式已无法满足新主题内容的展现,在表现形式上增加了用优美器乐伴奏的达斡尔族民歌,为其舞蹈形式注入新鲜活力,获得新生。如:《说媒人的喜和忧》《「杭盖」调·“莫日根”姐姐》《士兵出征歌》《嘁呢哗茹》《少郎岱夫》等歌曲中加入“哈库麦勒”,可见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从模拟禽鸟声音到表现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直至走向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盛装的达斡尔族男人

新疆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总称是“贝勒贝”。而“毕力杜尔”是当前在塔城地区阿西尔乡达斡尔族中主要流传的,其汉语意为“云雀”,据古老民间传说:因战争达斡尔族人民西迁到塔城时仅有三百余户,人们希望留在战乱之地的首领们,像云雀一样在春暖花开之时归来的迫切心情同当地民间舞蹈结合,成了“毕力杜尔”,从达斡尔族现今流传的歌词内容,以及喜爱云雀并视其为吉祥象征来看,此说法较为可信。“毕力杜尔”这是一种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场地、不限人数的即兴舞蹈,大多在喜庆节日,亲朋聚会的场合进行。新疆达斡尔族还流行“耶尔克尔德克”舞、“达布”舞、“斡仁特克”舞等。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艺术,是达斡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民间歌舞中畅述生活劳动、倾诉思想情感,是一个生活、情感、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其他类型传统音乐

历史上达斡尔传统乐舞文化按功能性可分为演唱音乐、说唱音乐、舞蹈音乐、祭祀音乐等形式。演唱音乐“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最为古老的演唱音乐,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歌词简练、生动,歌曲高亢、奔放,节奏有力,句读明晰,韵味浓郁;说唱音乐“乌钦(乌春)”是一种将该民族语言和音乐加以结合,来表达思想、倾诉情感、讲述事件的古老歌唱形式,无乐器伴奏;祭祀音乐“雅德根依若”是指萨满在清醒时唱的歌,是非普通意义上的传统民歌,内容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仅限于在特定的仪式场合上演唱。

达斡尔族人家

新疆达斡尔族民间传统乐器木库莲由于难学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处瓦日、萨满鼓乐器也难见其身影。冬不拉、手风琴、电子琴等外来乐器被广泛应用于达斡尔族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新疆达斡尔族将本民族原有的乐舞文化与该地域周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借用乐舞的融合及共存来表达思想情感、讲述生活事件、感悟人生哲理。从方方面面体现达斡尔音乐文化的韵律美、形态美、感官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达斡尔乐舞之融合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在新疆文化大熔炉的大背景下,新疆达斡尔族与各民族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携手向着阳光行进,要广泛吸纳各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化的传承中铸牢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西迁达斡尔族乐舞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简述锡伯族的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