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研究

2022-04-23奉秀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关键词:运动干预攻击性行为儿童

奉秀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242-03

摘  要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它能对儿童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且与后续发展阶段的不良行为的出现相关联。随着社会暴力和霸凌行为的频发,攻击性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范畴。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攻击性行为进行文献综述,研究运动干预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目的是了解运动干预是否能有效降低儿童攻击性行为,并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

关键词  儿童  攻击性行为  运动干预

儿童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2014年11月—2015年5月,吴春侠等学者对我国5个地区的20747名中小学生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中文版(BWAQ-RC)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为留守儿童攻击行为阳性检出占27.8%。攻击性行为不仅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人格,身心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严重还会演化成校园暴力、霸凌。由于攻击行为发生率之高,国内外心理学者对攻击行为围绕攻击者自身以及个体、群体之间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攻击性行为概念界定,分析其起源,影响因素,事件变量和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改善技术等研究,在理论模型构建以及方法论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在1974,Hartup和DeWit提出了攻击的定义方法。

部分研究学者提出了社会价值界定的观点,认为攻击不只是行为的集合,它也是带有文化界定的属性,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某种活动是否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受不同的文化情境影响有不同的标准。

随着攻击性行为研究理论和实验的发展,学者对攻击性行为的界定有了实质的结果。攻击性行为指故意对他人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二、测量工具

(一)Buss-Durkee敌意测试问卷

Buss-Durkee敌意测试问卷(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BDHI)量表是由75个题目组成,内容分为“消极程度”、“间接敌意性”、“攻击”、“易激惹性”、“罪恶感”、“僧恨”、“疑心”以及“语言敌意性”八个部分,被试者需要根据逻辑思维对陈述语句进行正确或错误判断,BDHI可测试攻击性的“行为表达成分”和“价值态度成分”两个因素。后更新了两个修正版本:攻击性问卷”(Brief Anger and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BAAQ)和“攻擊性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AQ),在增强心理特质测量的针对性、概念的准确程度以及实际效用等方面对BDHI都有良好的改进。

(二)Buss-Perry攻击性量表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由身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部分共29个题目构成的。有不同国家本土化修订版本并进行信效度测试。李献云等修订的汉化版由身体、言语、愤怒、敌意和指向自我攻击5个分量表组成,每个量表依次包含7、6、9、5、5个条目,共3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攻击性越高。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现状

(一)表现特点

1.攻击性人群的对比: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总体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且在程度上与攻击形式上都有差异:男生相对来说主要用身体攻击,女生主要使用言语或者间接攻击,但同时攻击行为发起者为女性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农村初中生攻击性总体水平高于城市;城区暴力发生率高于农村,受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的制约。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些数据只代表普遍情况。

2.攻击行为类型与表现形式的变化:从行为类型上看,在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有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变化的趋势。从攻击性的表现形式来看,幼儿更多地依赖身体动作实行的攻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儿童受到教育导致认知的完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更多的是使用言语攻击。

3.攻击效果的影响效果变化:儿童的后续的攻击性行为会因得到反馈而产生变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消退和强化研究表明若被攻击者表现出消极情绪,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会得到强化,并导致进一步的攻击行为,反之会在一定的程度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4.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特性:儿童的攻击性系数与IQ的稳定性系数类似。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攻击性系数较高的在8岁到48岁都较高,反之8岁攻击性系数较低的成年后都较低,攻击性行为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儿童8岁是的攻击系数趋于稳定。此外,攻击性具有连续性,但攻击水平发展的连续性具有个体差异。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根据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间接攻击是通过除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后第三方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基于Crick和Grotpeter的关系攻击理论,间接攻击主要通过社交人际关系来恶意造谣,社会排斥或者挑拨离间等手段使他人受到伤害的攻击。

2.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动机(功能)分类。可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是指在受到他人挑衅激怒或攻击后产生的,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威胁得的反应,常见有发脾气,愤怒,情绪失控。主动性攻击即未经激怒或他人攻击主动发起的攻击,常见的有物品和空间的掠夺,欺凌同伴等。

3.根据攻击性行为的目的不同分类。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明确针对他人敌意为目的的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了得到所有权和行使权达到目的而产生的攻击,是一种抢夺资源为目的的手段没有伤害他人的目的。

四、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

(一)个体自身因素

1.生物学因素。从激素、遗传基因、个性特质等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阐述,有学者提出攻击性行为与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通过实验发现男生的攻击水平普遍比女生高,雄性激素使得个体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这也从侧面揭示了性别方面的差异;现代心理学提出攻击性行为受遗传基因影响,儿童会从父母那里遗传得到基因,这里的遗传,不是指父母攻击性具体行为遗传给孩子,而是情绪暴躁易激动等特征在初步的性格特点中表现出来,再通过后天环境得到强化。国外的研究中提出MAOA基因缺乏,激素、荷尔蒙分泌不足的个体会更易产生攻击性。攻击性行为与个性气质相关,胆汁质的儿童情绪易爆发、易冲动、行为上更具有侵犯性和攻击性,更容易對他人造成身心的伤害,从个性特征维度上看,神经质、友善性以及开放性维度对攻击性行为有影响。

2.社会认知的归因方式。调查数据表明,攻击性较高的儿童大脑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较正常儿童低,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主要受社会信息加工缺陷和敌意归因偏差的影响,存在社会认知缺陷,容易对他人行为作出敌意的意图归因,产生攻击性行为。冯夏婷根据认知归因提出了攻击性行为的行为模式,来解释认知归因对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理论模型。

(二)家庭生态系统

1.家庭教养方式。在心理学上,我们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有研究显示,专制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产生巨大影响,积极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亲子间家庭氛围等,消极的家庭环境更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良好家庭环境下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率较低。

3.亲子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是指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系,通常被认为是个体最早期的社会人际关系。据调查发现,好的亲子关系可以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缓解儿童的负面情绪,因此具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儿童攻击性和破坏性相对更低。

(三)社会因素

1.同伴关系。同伴群体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影响也较大。研究发现,个体间的相互影响能导致攻击率的增加。同伴的感染作用、追求合群作用会使得群体之间模仿学习,在一定程度负罪感会降低,儿童的攻击性会因此提高。用多水平分析方法对近年儿童攻击和同伴关系的研究数据进行的元分析表明,攻击性行为和同伴接受之间负向相关,和同伴拒绝之间正向相关。

2.学校因素。学校对攻击性行为的管理缺失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及班级环境。有调查发现44.8%的学生认为以学生的成绩采取区别对待及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引发攻击性行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对攻击活动处理不当,对儿童相关教育活动开展频次低,都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形成影响。

3.社会暴力媒介。社会学习理论可知社会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社会适应的信息加工模型于1994年被提出。根据这一模型,幼儿面临一个社会情境时,都有一个程序化的加工过程。根据此模式,假设幼儿接收到社交传媒中的暴力信息,如暴力的问题解决方式,当某种特定的情境出现时,儿童便在已有的问题解决方式中搜索,若幼儿认为某种暴力的问题解决方式是在此特定情境中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就会在记忆中搜索应对此情境的攻击性行为,并执行此攻击性行为作用于他人。

五、运动干预对攻击性行为影响

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见的干预手段有认知领悟和认知行为矫正以及移情共情训练,认知领悟干预是通过改善儿童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奖励和惩罚的反馈可以影响攻击。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让儿童分辨错误行为方式并采取正确行为取向。在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治疗经常采取的行为矫正方法有强化、惩罚、暂时隔离法、行为替代法等。移情共情训练通过提高儿童共情能力来达到降低儿童攻击性行为水平。以上方法都有一定即使效果,但存在持续能力不足的确定,运动干预的研究为攻击性行为治疗提高了新取向。

1.舞蹈。为探寻运动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大量学者做出实验,王玲玲用舞动疗法对攻击性行为儿童进行干预后发现,儿童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情绪激动易怒水平明显下降。数据显示其与家庭及周围人际交往得到改善,促进稳定情绪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研究追踪数据证明,干预后三个月内儿童整体水平仍稳定。

2.体育活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提高个体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在社会认知理论基础推论出体育活动对攻击性水平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攻击性行为是个体认知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有监管、良好环境下开展的适宜运动负荷、高合作协调,低竞争攻击的休闲体育运动有利于降低个体攻击水平。

六、总结与展望

攻击性行为造成的欺凌和暴力事件频发是国内外广泛存在的危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引发社会热切关注。通过翻阅大量有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文章发现,研究内容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但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情境不同,相应措施也不一样,大多研究针对普遍情况而缺乏针对性,对于实验以及进行干预措施后的追踪测评相对较少,且调查性研究较少、缺乏大样本可靠的数据。针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以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增加研究后的追踪。

参考文献:

[1]方拴锋,张贻霞,叶蓓,等.郑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调查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01):92-96.

[2]王瑶,储康康,徐斌,等.南京城区学龄儿童攻击性行为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1):37-42.

[3]邓杨.儿童心理学攻击性儿童的行为特征[J].农家参谋,2019(23):255.

[4]Marcus RF, Kramer C.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attach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predictors[J]. J Genet Psychol, 2001,162(3):260-275.

[5] Eisenberger N1,Way BM,Taylor SE,et al. Understanding genetic risk for aggression:clues from the brain’s response to social exclusion[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7,61(09):1100-1108.

[6]贾守梅,汪玲.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03):379-381.

[7]罗娟,王桂梅,徐芸,等.青少年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5):44-47.

[8]魏华,张丛丽,周宗奎,等.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5):489-494.

[9]王玲玲,田珍珍.舞动疗法用于攻击性行为少年的个案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9):170-172+185.

[10]张晓强,邱芬.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基于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05):85-91.

[11]马培艳.学校体育在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中的效应发挥——基于体育运动对攻击行为影响的文献梳理[J].体育科学研究,2019,23(01):66-69.

猜你喜欢

运动干预攻击性行为儿童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mTOR在运动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