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达成度评价与优化路径研究
——以人文地理学课程为例

2022-04-22张建伟郑志浩张桂娟石馨羽焦士兴张宏亮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问卷人文

张建伟,郑志浩,张桂娟,石馨羽,焦士兴,张宏亮

(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0 引言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教育评价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要符合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不同主体,建立科学、与时俱进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1]。教育评价改革是全面深化整个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2]。课程评价是根据具体的评价概念,利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对一个课程的价值或特点、结构、功能和结果,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做出评估的过程。课程评价常常与学生评价相混淆,被解释为对学习结果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评估课程和学习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综上所述,课程评价内容丰富,不仅在评价要素上会有差异,而且在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上也会有差异,而课程评价的外部设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所依据的评价理念的不同。在不同的概念背景下,课程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会有很大的不同[3]。

目前,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各高校开始探索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完善性。蔡毅媛等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试的可靠性等指标解析,从而掌握学生的试卷情况,对课程科学评价[4];何芬、李再兴研究了运用统计学中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学生成绩进行建模的方法[5];董洁等设计了定性评价的调查问卷,利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6];钱晓耀等引入QC统计方法和工具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达成程度[7];任非凡等基于OBE教学模式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进行了探讨[8]。总的来说,国内一些学者将其主要分为三种思路:一种是成绩解析法,第二种是调查问卷法,第三种是督导评价[9]。以上阐述的方法都是对课程质量进行单一的评价,存在主观性和不完善性,不完全符合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一要求。

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安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共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3个,实践学时15个,实践课程是后营人地关系调查。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获取可靠的课程教学信息,抛开单一的评价方法,对课程质量的综合性评价不断优化,形成基于试卷结构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对课程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分析,以期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选取我校2018级地理科学专业99名同学的考勤、作业、人文地理学实践报告及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1.1 基于定量评价法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

1.2 基于定性评价法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计算

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调查问卷,并统计各分数项得分,计算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设第i个课程目标包含分数项为M档,则基于问卷调查要求的第i个课程目标达成度Ki表示为

2 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2.1 基于试卷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2.1.1 主客观试题合理性分析

由表1可知,在主客观分布情况上,试卷大致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的结构。客观题共有24道题,主要题型中单选题和判断题分布较多,名词解释题较少;主观题共有6道题,其中简答题4道,论述题2道。

表1 人文地理学考试命题细目表 单位:道

客观题是固定答案的问题,结构良好,约束了学生的答案范围,而且教师相对容易纠正和解释。主观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对课程某一特定部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可以检测学生对主题理解的准确性、对材料的灵活组织、问题的清晰性和理解的深度。

2.1.2 期末考试考查点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期末试卷中考查点是课程目标在笔试考核中的体现,具体题型的难易程度更是学生对于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的反映。依据2019-2020第二学期人文地理学试卷及表1可得:填空、选择和判断题均符合课程目标1;简答和论述题均符合课程目标2;论述题对应课程目标3。据此试卷中题型符合教学方案中课程目标的要求(见表2)。

表2 期末考试考查点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2.2 基于课程考核成绩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2.2.1 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

人文地理学课程大纲中一共规定有3个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向和各派学说观点,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知识以及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多种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使学生具备较好的合作精神,在人文地理基本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人文科学的素质方面有所提升。课程目标3:发挥人文地理的育人功能,将实践教学与品德养成相结合,为社会科学问题解决和科学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课程目标1以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笔试占考核成绩的55%;课程目标2的考核方式以实践报告为主,笔试方面的成绩比重为29%;课程目标3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为主,笔试部分仅占考核成绩的16%。依据以上3个课程目标与教学安排之间关系,并考虑课程总学时等方面限制,总结出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具体见表3。

表3 课程各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

2.2.2 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定量达成度分析

1)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定量达成度总体分析。依据以上阐述的方法,记录各课程目标下考勤、作业,统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和人文地理学实践报告得分情况,分别计算每个学生三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取平均值,结果显示为课程目标1达成度为0.834,课程目标2达成度为0.918,课程目标3达成度为0.917。结果表明,三个课程目标达成度均较高,达到0.8以上,目标得分差异不明显,人文地理学的相关教学效果较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2)基于课程考核结果的定量达成度个体分析。课程选课人数为99人,依据每个学生在各个课程目标上的达成度情况,绘制达成度个体差异散点图(如图1)。由图1可得:课程目标1达成度离散程度相对较大,存在少部分离群值;课程目标2、3达成度相对比较集中。计算每个课程目标达成度标准差验证符合此结论,课程目标1的标准差为0.085,课程目标2、3的标准差分别为0.039和0.061。

图1 课程考核结果达成度个体差异

2.3 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2.3.1 课程目标达成度调查问卷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为了客观科学地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通过教师端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度,还应调查学生端对本课程主观学习的感受。因此,设计了关于三个课程目标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调查问卷,进行走访访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调查问卷100份,有效调查问卷99份。具体问卷内容见表4。

表4 课程目标达成度调查问卷及评价标准

2.3.2 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定性达成度分析

1)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定性达成度总体分析。依据调查问卷结果,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选择较多的达成度均为5,分别占75%、79%和81%。

依据定性计算方法,计算调查问卷,结果为课程目标1达成度为0.949、课程目标2达成度为0.954、课程目标3达成度为0.960。由此可得,各课程目标得分差异不大,均在0.950上下波动(见表5)。

表5 定性分析达成结果

2)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定性达成度个体分析。为了深入了解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的个体差异,对每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调查问卷99份,依据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各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情况,绘制达成度个体差异散点图,计算各课程目标达成度方差,课程目标1的标准方差为0.459,课程目标2的标准方差为0.491,课程目标3的标准方差为0.451。各课程目标方差差异不大,均在0.450上下。

2.3.3 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各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1)课程目标1达成度调查分析。依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有75%的同学对课程目标1的评价为完全达成。而未完全达成的主要原因为教师讲解内容宽泛,加之学生对课本自学掌握不够,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今后教师要适当地贴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对学生自学掌握的情况进行考查。

2)课程目标2达成度调查分析。依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有79%的同学对课程目标2的评价为完全达成。未完全达成的主要原因为学生自我研究调查的能力不足,缺乏自我探究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课程目标3达成度调查分析。依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有81%的同学对课程目标3的评价为完全达成。未完全达成的主要原因为学生未能将课本中的人文精神纳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和参加人文地理方面的科研与社会调查活动,并积极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或活动小结。

2.4 定量与定性课程目标达成度对比分析

如图2所示,定量与定性分析有着明显差别,定量分析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均低于定性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特别在课程目标1上差异显著。以笔试为主的课程目标1学生的主观达成度远高于以考核成绩为主的客观达成度。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定量与定性分析差距不大,对学生的评价区分不明显。

图2 定量与定性课程目标达成度对比分析

3 课程教学持续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对试卷设计的合理性分析、课程考核成绩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以及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这三种形式,对课程质量的综合评价形成充分的认识。在课程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反映出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卷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对基础知识应用这一部分考核内容相对较少,对学生考查的部分不足。对于学生个人方面的提高,教师需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客观试题上,适当增加主观题的出题比例,难度加大,偏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地理素质素养的进步,并不只是对知识点掌握的简单测试。

2)精确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在定量与定性达成度分析上,课程目标2、3差异较小,对学生的评价区分不明显,原因可能是评价标准不清晰导致。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缩小笔试考核的占比,客观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3)合理安排学时,加强学生线下学习积极性。课程教学大纲显示,人文地理学课程安排33理论课时,相对于内容的宽泛性,教学相对紧张。课程目标1达成度0.834显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课下学习不深入。下一步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线下学习的引导,明确学习目标,布置适当的作业,供学生课下探索练习。

4)引进丰富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目前课堂活动只是单一的讲授,缺乏生动趣味,学时也在缩减。引进优质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弥补学时不足,另一方面丰富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眼界。

5)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该课程实践活动安排为后营人地关系调查并撰写实践报告。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将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广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基本程序的掌握,引导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6)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目前问卷调查的内容局限于对课程目标的评价,缺乏学生主观上的其他意见,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除课程目标外的其他建议。应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多渠道多次地听取学生的意见。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问卷人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人文社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