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与孔融的恩怨

2022-04-22吴明阳

闽南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孔融建安曹操

吴明阳

孔融为曹操所杀,对于这段历史公案,历来都是“悯融责操”。近读汉魏史料,综合多方的记述,笔者觉得孔融之死是惹火烧身。曹操一生杀了很多人,唯有这次杀人是被孔融所逼才动了杀机的。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代孙,仅凭此宗源就足以显其荣光显赫,更何况他聪慧过人,四岁知让梨,十岁会讥炜。“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很广,不赘述。在《续汉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融十岁那年,在河南尹李膺的府中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在座的时贤名流都夸赞他聪明,时为太中大夫的陈炜却说:一个人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就未必聪明。孔融听他如此说,便对他道:按照你的这种说法,那你小时一定是很聰明的。李膺闻言大笑,赞叹地说:这个小孩将来必成伟器!这就是“孔融讥炜”的典故。孔融的文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为“建安七子”之首。因此,无论是家世还是才华,孔融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

曹操有个特性——爱才,“治世能臣”也好,“乱世奸雄”也好,曹操终不失为是一代伟人。欲成大事,不揽人才是不会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曹操深谙此道,他对“人才”的看法是广义的,他处在乱世,要打仗,因此他所重视的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人才,而是方方面面的人才,谋士、战将、文士、工匠等,凡有一技之长者在他看来都是“人才”,“建安七子”均为曹操所用。不像现今社会,有的人认为会搞经济的才是人才,这太狭义了。

起初曹操非常器重孔融,孔融遇到什么麻烦或不快,曹操还设法为他周旋。孔融为北海相时,黄巾为乱,盗寇四起,境不能保,孔融便离郡而去,后来还是曹操荐他为大中大夫,在朝为官。《续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叫郗虑的人,年轻时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后来成为名士,建安年间在朝为官,为侍中。一次,汉献帝召见孔融和郗虑,献帝问孔融:郗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长吗?孔融答:郗虑善长经学,可与他谈经论道,但不可授他以权。郗虑闻言,竟举起手中的笏怒向孔融,说:当年你在北海为相,搞得百姓流离失所,你又善掌权吗?于是两人互相揭短,从此不和。曹操见此,还曾致书二人从中调和,力求化解他们的矛盾。

那么,孔融与曹操的矛盾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孔融的主流意识说起,孔融作为孔子的嫡裔传人,对其先祖孔子所创的“君臣纲常”特别重视,信奉“为臣必忠”的信条。当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挟天子号令天下时,孔融认为这是僭越,但迫于曹操的威势,他又奈何不得。孔融也有一个特长——善讥讽,在无法改变曹操专权的情势下,他便运用这一手段,一有机会就讽刺曹操。

孔融讥刺曹操极具智慧和幽默,《后汉书》记载:曹操与袁绍战,曹军攻破袁军占据邺城,曹丕见袁熙(袁绍之子)的妻子甄氏貌美,便迎娶到自己府中。此事《三国志》和《魏略》均有记载。孔融就此事对曹操说:我讲个典故给您听,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没有领悟其中所指,很认真地问:这出自哪部经典?孔融说:以公破邺之事,我想武王一定是这么做的。曹操这才知道他是借曹丕之事讥讽自己。《三国志》引张潘的《续汉纪》还谈到了另一件事:建安年间群雄争鼎,年年兴兵,致使农事荒废,粮食奇缺,为节省粮食,曹操建议禁酒。孔融又抓住这一机会嘲弄般地对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尧喜欢喝酒并未损害他的德行,桀纣却因贪色以致亡国,色之为祸如此之大,公为何不因此而禁止婚姻呢!曹操闻言,表面上虽表现得大度,但心中却极为不快。

孔融屡屡讥讽,曹操实在不能容忍,但慑于孔融的名望才气,他不便贸然行戮,于是曹操一直等待机会寻找借口,以除却这一心头之恨。

机会终于来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汉朝廷罢三公(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官,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以代三公职权,这显然是曹操的意图。不久朝廷就授曹操为丞相,“天下号令自丞相出”,此时曹操不仅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僭形已彰,孔融对此非常忧愤。恰在这时,孙权又派使者来到朝廷向丞相致贺,孔融便把心中的愤懑全洒在孙权使者的身上,斥责孙权据江东亦有不轨之心,甚至谩骂使者。曹操心知孔融又在指桑骂槐,便借口“孔融侮谩使臣,有损朝廷尊仪”,将其杀害。曹操的这次杀戮做得太绝了,连孔融的幼儿幼女都不放过,当孔融被逮时,有人传消息到孔家,让年仅9岁的幼子和7岁的幼女赶快逃走,然而幼女却说:哪有鸟巢倾覆了而鸟蛋却不被打破的呢!于是从容地呆在家中,后被曹操派人抓去一并杀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一成语便出自此典。

对于孔融特别是年幼的孔氏兄妹被杀,史书皆曰“时人莫不伤之”,笔锋里透着责操之意。而笔者以为,孔融之死当为孔融主动树敌、以致惹火烧身,但曹操屠戮孔门过于惨毒,千百年来人们“悯融责操”,亦是不无道理的。

猜你喜欢

孔融建安曹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孔融的反驳
山鸡舞镜
不懂就百度
孔融让梨以后
孔融让梨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