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进展

2022-04-21陈兰兰余意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者文献环境

□文/陈兰兰 余意峰

(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

[提要] 环境教育是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近20 年来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价值取向、驱动因素与效应评价等四个方面,并对国内外研究差异进行评述,发现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于国外研究,由此本研究对国内环境教育研究在研究主题、效应评估与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展望。

“环境教育”一词最早在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被提出,此次会议也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教育运动的起点。我国环境教育运动起步于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与国际环境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一致。环境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全体社会公民,立足于通过相关环境知识等的素质普及教育,培养公民环境友好态度和价值观,进而做出环境保护行为。本研究以2000~2020 年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文献,对其研究特点和差异进行阐述。

一、国内外环境教育文献量化分析

(一)国内外环境教育文献统计分析。依据环境教育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两大代表性数据库,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20 年,其中中文主要选取核心期刊与CSSCI 等核心数据来源,设置“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等作为检索主题词,最终获取相关文献2,324 篇;外文文献来源主要选取《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等国际环境教育权威期刊,设置“Environmental education”和“Environmental protcction education”等为检索主题词,获取相关外文文献720 篇。由此,对国内外环境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年谱分析,如图1 所示。(图1)

图1 2000~2020 年国内外环境教育相关研究年谱分析图

依据图1 年谱分析可知,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文献总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分析发现,国内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文献发文数量从2004 年开始上升至2011 年达顶峰,2012 年以后发文数量虽不时有上下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国外文献发文数量基本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环境教育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Citespace 软件通过动态的网络图谱形式呈现研究领域的演进过程和关键信息。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辅以传统阅读方式对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国内环境教育研究相对薄弱,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国内环境教育相关文献研究热点词有“大学生”“生态文明”以及“环境意识”等,最新研究热点主题词有“智慧教育”“政策环境”及“绿色学校”等。国外环境教育相关研究主题词有“态度”“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及“环境态度”等,最新研究热点主题词有“意识”“可持续教育”及“观念”等。依据国内外环境教育文献可视化分析图谱,综合对比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研究内容上,国内研究侧重于生态文明、环境意识研究等方向,国外研究侧重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行为等方面。(图2、图3)

图2 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3 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二、环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教育研究的概念和内涵。早期环境教育研究热点聚焦于自然环境,后开始延伸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综合领域。国外对环境教育概念定义较早,而国内最早是由王燕津等学者对环境教育概念进行阐述。本研究对环境教育的主流内涵进行梳理,如表1 所示。(表1)

表1 国内外环境教育相关概念内涵一览表

综合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研究注重受教育群体环境意识和价值观的培育,国外学者注重研究受教育群体责任意识与行为产生路径。总体来看,环境教育研究表现出以下特征:(1)全民性。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群体进行的教育过程。(2)实践性。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受教育者环境友好行为的产生。(3)动态性。环境教育过程呈现出认知-保护-敬畏的动态情感变化过程。

(二)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处理矛盾冲突时侧面反映出的价值立场与态度。回顾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环境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层面。具体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层面是指人类居于绝对统治权的学说。在环境教育的发展初期,受认知局限与献身精神的自愿性,环境教育的发展不被重视甚至遭受质疑。如,张立祖等(2004)分析指出,环境教育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人类注重关注自身利益相关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人类整体命运的发展;Grúňová(2018)评价学童的环境态度中指出,强烈的宗教信仰、对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微弱意识等对环境教育的效果也会产生冲击。非人类中心主义层面是从人与自然共处的角度出发,重视并尊重非人类生命的生存权利。如,王忠祥等(2013)梳理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进程指出,环境教育注重提升自主环保行为产生;徐湘荷(2015)认为可持续发展旨在促使人类树立地球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发展基础的共识;Zeppel(2008)研究指出游客对海洋野生动物的认识和同理心是实现有效环境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Uitto(2011)指出环境教育研究领域注重强调积极环境态度和环境价值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教育的驱动因素

(一)环境教育的驱动因素研究。回顾国内外研究发现,环境教育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基于文献梳理与分析,结合环境教育的发展脉络,将环境教育的驱动模式为以下三种:

1、危机驱动型。庄穆(2004)探究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指出,现代环境危机事件的频发促使人类反思长期扩张生存方式的合理性,推进了环境教育的发展进程。印卫东(2009)指出环境教育是以认识环境危机、重视环境价值为起点的。国外学者Ardoin(2013)从环境与社会问题的紧迫性角度提出,人类有必要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气候条件恶化与资源过度使用等一系列环境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恶化。Levy(2016)探究影响成人的环境行为,指出个体对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驱动环境行为产生。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指出,环境问题或环境危机驱动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2、媒体引导型。环境问题契合新闻生产的价值诉求,是实现信息传播、社会成员动员的重要力量。余红等(2017)探究媒体报道影响民众风险感知的路径指出,媒体有意放大了人化风险,相关雾霾报道显著影响大众的风险感知。朱琳(2014)指出影视媒介的发展可以将理性科学环境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进而将环境教育研究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国外学者Pearson(2011)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濒危动物环境教育时指出,视觉媒体在提高对濒危动物的认识、态度和保护行为方面提供有力支撑。综合而言,国内外学者认为,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传播,推动了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3、自然链接型。人类被认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回溯人类发展史,人类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国内学者李鑫等(2017)对比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动植物、环保及生态保护等自然知识,可以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结情结,从而促进个体或群体接受环境教育的意愿性。陈南等(2018)研究发现,人类自身具有的自然链接性是促使中国自然教育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国外学者Braun(2017)对不同国家学生群体的环境素养研究发现,户外环境教育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具有更高的环境素养。综合而言,国内外学者认为,人类的亲自然性促进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的效应研究。基于环境教育对受教育群体的干预,将环境教育的效应与影响分为对受教育群体的环境意识形成、环境价值观塑造与亲环境行为产生三个方面。

1、环境意识形成。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干预,可以促进个体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国内学者游云(2004)指出环境教育强调培养受教育群体关心环境的意识与忧患感。程振凯(2006)研究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指出,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促使受教育群体对生态环境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认知。国外学者Liefl nder(2013)认为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群体感知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积极环境态度的提高。

2、环境价值观塑造。环境教育研究早期倡导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研究视角的进一步扩大,环境教育开始提倡对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培育。如,周谷平等(2005)探究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间关系时指出,环境教育重在引导培养个体友善的环境情感、环境态度与环境价值观,进而加强理性生态人的塑造;张全瑜(2006)从学科角度论述环境教育,指出环境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受教育者有害的环境观,进而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国外学者Nazir(2016)研究指出,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受教育群体的意识提升,关注人类环境价值观的转变。

3、亲环境行为产生。立足国内外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最终目的是通过环境行为来体现的。国内学者何晓威(2005)提出大学生环境教育在于良好环境道德的塑造,进而促使大学生文明环境行为的产生。李文明、殷程强等(2019)基于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的环境教育感知出发,提出了地方认同-自然共情-亲环境行为与地方依赖-环境教育感知-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国外学者Aguilar(2018)也提出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改变个体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并寻求在改变个体环境行为的同时,带动群体协同环境行为的产生。

综合环境教育的研究发现,环境教育的效果从培养受教育群体对环境问题的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塑造,最终落实于受教育群体环境行为的改变,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学者们一致认为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环境行为的变革。

4、环境教育效应评价研究。环境教育效应评价研究是近年来环境教育研究热点。指标体系法与量表测量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采用的主要方法。Dimopoulos(2008)构建了知识、理解、关注、控制与承诺四个子变量测量环境态度。李文明、钟永德(2009)依据理论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知识、意识、伦理、行为等7 大准则指标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量表测量法主要是通过学术界已成熟量表进行测量,学术界目前已成熟量表有NEP 量表、动物态度量表(AAS)、环境动机量表(EMS)、环境态度量表(2-MEV)等。Bun Lee(2008)采用新生态范式量表(NEP)调查非裔美国大学生的环境态度,研究发现环境干预促进日常环境行为产生。而国内学者殷程强、李文明等(2019)引入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构建的概念模型,对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的研究模型与方法较为系统与完善,注重对不同情境下的环境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方法较多为量化分析方法;而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生态旅游情境中环境教育评估研究。但国内外学者一直认为,环境教育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环境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国内外研究方法对比

本研究将近20 年的国内外环境教育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混合分析三种。具体而言,定性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内容分析、民族志调查、案例分析、半结构化访谈、德尔菲法与概念研究等;定量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统计分析与构造模型法等;混合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现象学、扎根理论与Q-methodology 等。如James 等(2008)运用民族志调查法、Seo(2020)运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从定量分析方法看,早期有少量学者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而近几年开始采用模型构建、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旅游情境中个体的环保行为进行研究;国外学者较多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法与模型构造等方法。此外,也有部分国外学者采用混合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五、结论与展望

梳理国内外研究发现,环境教育的概念内涵研究表现出全民性、实践性、可持续性与动态性的特征。从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国内外环境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个层面,其驱动机制表现出危机驱动型、媒体驱动型与自然链接型三种模式。此外,基于环境教育活动对个体的效应研究发现,个体或群体的环境教育效应表现出环境意识形成、环境价值观塑造与亲环境行为产生三个方面。随着研究深度的进一步挖掘,环境教育的评价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效应评价研究主要包含指标体系与量表测量两种方法。

由于国内外在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研究也体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一是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较多集中于对环境教育的宏观研究,如概念性研究与政策性研究等方面,少量定量研究主要基于生态旅游情境下案例地环境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研究相对滞后;而国外环境教育研究呈现范围广泛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现象,具体研究内容涵盖概念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形式。二是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较多使用定性研究,少部分定量研究较多采用统计分析与模型构建等方法,缺乏创新性的定量分析方法;而国外研究大多使用定量研究,较多采用模型构建等方法,集中于对某一案例地或环境教育项目进行研究,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乏学者采用创新性研究方法,整体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形式,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与有效性仍有待验证。

总体而言,国内环境教育研究相对滞后于国外学者研究,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由此,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对未来国内环境教育研究提出以下三点展望:(1)研究主题多元化。目前,国内环境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阐述等方面,研究主题相对单一。未来环境教育研究将继续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应加强对受教育者环境责任行为能力的研究,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背景,对环境教育的方式与内容进行创新。(2)加强环境教育效应评估研究。当前,国内评估研究主要基于生态旅游情境,而对其他领域研究处于一片空白。在未来环境教育评估研究中,应借鉴国外环境教育评估研究,注重与政治、经济和环境等领域的结合。(3)研究方法多样化。环境教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浅谈和概括相关概念内涵等定性研究方法,而应尝试性地利用数据结果支撑理论,用定量分析结合模型构建多元化探究环境教育问题,深入分析环境教育活动带来的宏观与微观社会效应。

猜你喜欢

学者文献环境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环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