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提升研究

2022-04-21涂天诚杨天一夏皮开提江阿不来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归属感校区校园

□文/涂天诚 吕 晨 杨天一 夏皮开提江·阿不来提

(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提要] 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分校区大量涌现。但是,随着新校区的持续扩张,学生归属感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严重影响办学质量,甚至会损害学校声誉。本文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影响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个体因素等四个维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归属感提升策略,以便为分校区激发学生归属感、增强校园整体凝聚力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校分校区的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尤其在“十四五”期间,高等院校更应响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的要求,充分发挥分校区对于所属地的反哺作用,促进高校资源与地方经济的深入融合。然而,在分校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大量分校区因人均资源占有不足以及人文关怀缺乏,导致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严重不足,给教学质量提升造成了极大阻碍,对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了负面影响,严重时更会给学校声誉造成损害。因此,对影响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现有对于高校学生归属感的研究主要关注某个学校的整体情况,侧重分析学校归属感缺乏的后果,鲜有对于归属感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探究。

综上,本文力图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哪些因素会影响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2)学校应采取何种针对性的对策。为此,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对影响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一、增强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意义

“校园归属感”的最早提出者Goodenow 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为,作为个体的学生在学校的大环境之下自身感知到的被周围个人和团体接纳、尊重、包容和支持的程度。我国学者张大均(1999)认为,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愿意承担其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由此可知,学校归属感的建立和提升是处在学生和学校互动的动态过程中的,并且这一动态进程会体现在学生在校生活的诸多范畴之中。基于此,本文将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定义为,学生在深度参与高校分校区的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校园认同的动态心理过程,且这一过程会受到学生个人差异和学校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校分校区普遍面临着思政情操培育不足、校园凝聚力缺失、学生为本理念贯彻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分校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首先,部分多校区高校普遍采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各校区思政培育工作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其次,各校区由于地理距离、资源配置不均以及校园文化融合不足等问题,导致校园整体凝聚力欠缺;最后,在办学资源分散、师生情感交流不足的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认为,提升高校分校区的学生归属感有重要的意义指向。

(一)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道德情操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对学生实施长期、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育人基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方向指引,在形塑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学生道德情操的过程中始终扮演关键角色。而通过培育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能够加深其对于母校的情感与价值认同,推动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提高学校凝聚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的前提条件。高校实力的提升需要有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支撑。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仍面临着教育事业费用与基本建设资金的缺口。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具有较强归属感的优秀毕业生,为了感恩与回馈母校,往往会通过捐赠的方式为学校出资、出力。例如,美国名校的校友捐赠率一般为30%~40%,其中哈佛大学的捐赠率为48%,普林斯顿大学捐赠率更是高达68%。因此,国内高校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界有益经验,通过提高学校凝聚力,培育学生的归属感,为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创造前提条件。

(三)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在校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基础。2021 年7 月12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而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缓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提高归属感可以使学生更愿意与周围的同学、师长进行交流,从而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能让高年级学生更有责任心,更愿意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

综上,提高分校区学生归属感是高校分校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也是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

二、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部分以实证检验方法对影响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

(一)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文献梳理显示,近期学者开始关注对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研究。如,孙磊等(2012)认为教学设施、师生交流等学习环境类因素会影响学生归属感的形成;陈福娇等(2020)通过针对分校区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出食宿、医疗、课外活动等生活环境类因素和分校区学生归属感之间密切相关;王潇潇等(2016)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发现校风校训、文化建筑等校园文化建设因素会对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而陈荣荣等(2017)以华南理工大学两校区在校生为调研对象,发现生源地等学生个体因素与学生归属感之间有着显著相关关系。

从以往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出,现有文章已经总结出了各个维度的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但多是从学习、生活、文化与个体等不同方面剖析其与学生归属感间的关联,尚缺少更加完整统一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将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与个体因素多方面进行整合,对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开展更加系统性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Nvivo 质性研究软件进行文本分析,考虑到样本代表性及编码主观性可能带来的研究局限,以文献研究法作为补充。

2、样本选取。本文以南开大学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南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校史悠久、学风优良、学科门类齐全、建设结构合理、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并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11 工程”和“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我国高校中极具代表性。另外,坐落于市郊区的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成投入时间较短,硬软件设备较新,与市中心距离较远,既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和校史文脉相结合,又充分体现生态自然和开放融合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现行分校区管理体制下的代表性高校新校区。基于此,本研究对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来自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在读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3、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本文共收集到30 名被采访者对津南校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的访谈。之后,对导入文本采取逐行分析与编码,将与归属感主题高度契合的语句编入不同节点中,并依据文献综述与研究经验对节点进行命名、修正与调整,最终获取到255 条有效编码条目。最后,对挖掘出的12 个影响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形成如表1 所示的节点层次与访谈文本编码统计表。(表1)

表1 节点层次与访谈文本编码统计一览表

4、描述性统计。基于访谈样本均匀性的考量,本文以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一、研二、博一、博二)、性别(男/女)、专业类型(文/理)三个属性为个体划分标准对30 名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在校生开展访谈。年级方面,本科生各抽样访谈5 人,研究生各3 人,博士生各2 人。性别上,男女学生各抽样访谈15 人。专业类型上,文理学生各抽样访谈15 人。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2 所示。(表2)

表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研究发现。编码结果显示,不同节点的编码点数有所不同,代表不同影响因素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1、学习环境方面。节点数目最多的为“硬件条件”,共计21个,表明新校区的教学场地、实验器材、媒体设备等教学硬件设施对分校区学生的归属感有着较大影响。一般而言,老校区的硬件设备往往历史悠久,承载着更多的校史底蕴与人文记忆,更能激发学生内心对校园的认同感。访谈数据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津南校区的教室虽说很新,却没有以前八里台教室墙上的斑驳印迹,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学术交流”节点数为18 个。在访谈文本中,该项多涉及学生对新校区举办学术讲座的看法。不少受访者对讲座数量及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反馈,例如“平均一个月也听不了一场讲座”“感觉和线下听讲座相比,在网络上听名家大师的论坛能够收获更多”等,有受访者提到“感兴趣的学术交流活动太少,使我很难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校园、老师与同学的情感认同”。

“师生互动”在影响因素中也占据着一定比例,说明在新校区,与老师沟通上的困难也会削弱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2、生活环境方面。在生活环境层面,“文娱活动”被广泛提及,节点数为29 个,表明新校区如果举办文化娱乐活动次数过少,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部分访谈文本证明了这一点,“类似校园开放日的活动在津南很少有,缺少一个能够更快融入校园生活的场合”。

“人际交往”紧随其后,访谈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人员稀疏”“空荡荡的校园”“交流困难”等语句,反映了新校区偏低的人员密度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进而影响了归属感的塑造。

“学生服务”节点数为22 个,有受访者提到“相比于老校区,新校区行政业务学生窗口办事效率偏低,工作人员态度有待提升,经常为盖个章跑很多趟,这样的服务很难使我对新校区有归属感”,这意味着不受好评的学生服务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归属感。

3、文化氛围方面。“特色建筑”在文本的所有编码中占有最大比例,其节点数高达45 个,说明富有校园文化特色、承载学校历史文脉的标志性建筑对培育学生校园归属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访谈中,不少受访者反复提及了“总理像”“图书馆”“木斋馆”等津南校区地标,但较与老校区的特色建筑,其总体评价趋于负面,如“风格千篇一律”“开放参观过少”“缺少历史厚重感”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校区学生的归属感。

“文化设施”也有着较高的频数,访谈文本中不乏“丰富程度不够”“老校区的原样复制”“置身其中难以形成对校园环境的深层次认同”等语句,这体现出文化设施建设的不足阻碍了学生归属感的形成。

“校风校训”也构成了影响因素之一,受访者反映两校区校风的差异塑造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归属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4、个体因素方面。编码发现,受访者个体属性中的“来源地域”与“专业类型”对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有着明显的影响。具体而言,来自城乡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城乡发展条件的差异,对校园的归属程度也有所不同。较之于从小在城市生活的学生,部分从农村地区考入学校的学子往往会感觉到“在能力和视野上感觉与城市生活学习的同学有很大差距,归属感相对偏低”。另外,专业背景也会影响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形成,部分从事金融、法学、计算机的受访学生认为市中心有着更丰富的实习资源,因而对老校区的归属感更强,新校区则偏弱。

三、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提升策略

本部分针对之前识别的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校提高分校区学生归属感提供政策性建议。

(一)改善现有学习环境,形塑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归属感。第一,针对新校区教学硬件设备缺乏历史底蕴的问题,应赋予教学场地、器材等以更丰富的精神标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家国情怀与校史承载;第二,为改善学术氛围淡薄的情况,可通过开展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质量更优良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议、读书分享会等,搭建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思维火花碰撞中深化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提升对母校的情感归依;第三,为缓解师生交流不畅问题,可在新校区设置老师的临时办公与休息场所,并定期组织班会等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切实提升归属感;第四,广泛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将家国情怀融入校园网络课程,突破师生交流时空限制,深化学生归属感。

(二)打造良好生活环境,丰富课余生活,提升学生归属感。打造舒适宜居的良好生活环境,丰富课余生活,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身心健康、增强对学校归属与认同的重要基础。首先,针对文娱活动数量过少、学生交往交流不足的问题,要大力举办富有校园特色的课后文娱活动,完善学生组织建设,为学生间沟通交流、加深了解、培育互信提供渠道;其次,为提升学生服务效率、改善服务态度,需着力提高校园行政服务质量,让学生办事“最多跑一次”,使其在高效便捷的人性化服务中提升对校园的归属意识;最后,对于校区自然环境荒凉疏落现状,可通过校园植被保护绿化等形式,改善校区内部的自然景观,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更舒适的场所,提升校园归属感。

(三)塑造校园文化氛围,凝聚情感价值,提升学生归属感。校园文化是学校血脉所在,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的物质承载方面,为充分发挥特色建筑及文化设施的熏染与教育效用,改善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现状,应扩大特色建筑及文化设施布局范围与数量,并通过组织参观、专门讲解等方式,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使学生在特定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得以陶冶与启迪;在文化的精神承载方面,针对校区文化交流不足的问题,可加强校风校训、校史文化的宣讲与展演,促进校区间的文化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凝聚情感价值的认同。总之,管理者须在有形与无形的两种文化环境中树立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自信,增强其对母校的情感依恋。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提升学生归属感。针对因学生个体因素差异导致的归属感程度不同的现状,多校区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教育思想,充分考虑分校区内来自不同地域、学习不同专业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切身利益,贯彻差异化的校园管理理念。特别注重对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要在学习指导、食宿保障、心理疏导等方面考虑农村地区学生的特殊需求,并给予充足的物质补助与精神关怀,帮助其快速融入校园生活,形成对母校的良好印象,为培育校园归属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也要充分关注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身发展(如实习就业、国内外升学等)的差异化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方向指导与资源配置服务,有效提升高校分校区中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结论

(一)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总结。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半结构式访谈以及Nvivo 质性研究软件,选取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为样本,研究了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展开充分分析,发现高校分校区所存在的归属感缺失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个体因素这四个维度,并且在这四个维度下又存在着诸多的具体问题。因此,本文从现实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和政策建议,具体如表3 所示。(表3)

表3 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汇总一览表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不足。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实证分析,深化了对高校分校区学生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理论思考,丰富了实证经验,构建了完整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今后国内分校区办学模式高校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增强校园整体凝聚力、提升在校生归属感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第一,本文只对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展开了调查研究,并未涉及南开大学主校区学生;第二,本文讨论范畴仅限于南开大学,未涉及国内其他高校。在未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对双校区的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调研,并借助生态圈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丰富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时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调研其他采取多校区管理模式的我国典型高校,持续关注这一议题的动态发展。

猜你喜欢

归属感校区校园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