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联合会诊问题分析与改进

2022-04-21梁苗苗安书杰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室医疗学科

——梁苗苗 刘 雅 安书杰 刘 洁 庞 凡 张 婵

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确诊难”成为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内多数三甲医院门诊部成立了多学科联合门诊,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起以病种为单位的“一站式多学科诊疗中心”。多学科联合会诊不同于普通会诊。普通会诊以疾病为中心,采用一对一模式,学科讨论范围局限,时效性差。多学科联合会诊可以实现各学科资源的最大化整合,以患者为中心,从多学科整体化思路出发,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从而提高诊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促进学科共同发展。但多学科联合会诊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团队成员不确定、诊疗技术差异大、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合理、组织协调能力弱等。本研究分析了某三甲综合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存在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改进,以期为未来多学科联合会诊发展提供参考。

1 问题分析

1.1 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

文献[1]表明,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资源整合是管理者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院多学科联合会诊由门诊部牵头,各相关科室协作开展。由于缺乏严谨、统一的规章制度,加之门诊部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会诊科室权责不清晰,职能划分不明确,奖罚制度落实不到位。

1.2 会诊病种及形式单一

该院多学科联合会诊病种主要以肿瘤为主,病种单一;组织形式也较单一,主要以“面对面”以及“线上”为主,由此导致服务人群受限。

1.3 未建立信息化平台

目前,该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必须由患者本人或家属来院申请,申请渠道局限,医院缺乏公开、成熟的申请系统。同时,对于提出会诊需求的患者提供的检查资料,只能参考院外纸质版资料,影像资料等无法共享。

2 改进措施

多学科联合会诊已成为新的诊疗模式。为提高多学科联合会诊质量,结合上述问题及医院实际,该院主要从以下方面改进。

2.1 制定规章制度

多学科联合会诊是救治疑难危重患者经常启用的诊疗形式[2]。对此,该院完善了多学科联合会诊管理制度,建立了以主管医疗副院长为组长的管理小组,指定门诊部作为具体推进科室,保证多学科联合会诊工作有序运转。管理小组职责包括:(1)组织协调及监督管理;(2)制定规章制度;(3)评价考核。推进科室主要职责包括:(1)具体工作实施;(2)负责多学科联合会诊工作管理,确保出诊医师数量和质量,并做好与后续诊疗及住院工作的衔接[3];(3)建立医院专家库;(4)设立经费,用于奖励及培训支出。

2.2 完善运行机制

该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工作由主治以上职称医师负责,主要开展以疑难病会诊、多学科联合门诊、肿瘤评估3项特色业务为主的多学科联合会诊服务,实行“多对一”诊疗模式,参与会诊人员均为副高及以上职称。随着学科发展及多学科联合会诊的进一步推广,陆续增加了癫痫、肺结节、Ⅲ期肺癌等以专科疾病为主的特色业务,参与会诊专家扩展到院外,并制定了多学科联合会诊工作流程(图1)。

图1 多学科联合会诊工作流程

2.3 建立信息化会诊平台

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优化流程,提高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为进一步改善多学科联合会诊管理提供支持[4]。(1)建立信息化平台,患者可利用平台申请会诊,并上传病历资料。(2)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化平台维护及更新。(3)依托互联网,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达到流程信息化、程序透明化、监管公开化[5]。(4)发挥学科优势,大力拓展特色业务,利用视频、远程会诊、多方通话等,为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提供多学科联合会诊服务。

3 管理成效

将该院2018年-2019年进行门诊多学科联合会诊的1 2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患者病历资料完整;(2)后续跟踪随访及时有效;(3)参与会诊科室≥3个;(4)既往无肿瘤病史。排除标准:(1)患者病历资料不全;(2)不配合或者失访。本研究共纳入1 102例患者,利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申请目的

发起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原因主要有诊断不明确、寻求治疗方案和特殊病例诊治3种类型。其中:病情复杂诊断不明确380例(34.5%);寻求最佳治疗方案701例(63.6%);特殊病例诊治21例(1.9%)。

3.2 申请科室和参与科室

多学科联合会诊涉及该院40余个科室。申请科室前5位为呼吸内科、放疗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和妇科;参与科室前5位为呼吸内科、放射科、耳鼻喉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由此可见,呼吸内科与放疗科在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辅诊科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会诊后医疗建议

在患者申请多学科联合会诊前,其通常已辗转多家医院,均得到了意见及建议。在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后,800例患者维持原有治疗方案,302例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由此可见,多学科联合会诊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提升诊治能力。

3.4 会诊后疾病转归

经过追踪随访,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的患者好转率达67.6%,治愈率达25.4%,病情可控,情况可观。

3.5 患者满意度

利用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将“满意”“非常满意”视为满意。共随访1 102人次,有效随访1 072人次,未完成随访30人次,随访有效率为97.2%,总体满意度达98.0%。

4 讨论

4.1 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具有积极意义

由医院牵头建立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会诊,能够有效整合优势医疗资源,既提高诊断准确性,又保证会诊时效性[6]。推动多学科联合会诊工作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科融合进而提高医疗质量,而且能够方便患者疾病诊疗,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对于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都有着明显优势。因此,多学科联合会诊已经成为临床会诊模式的发展方向,值得在临床推广。

4.2 存在不足

在我国当前医疗体制下,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仍面临重重困难。比如,我国多学科联合会诊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方面未公布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策略[7];全国优质专家资源缺少有效整合,多学科联合会诊局限于省市之内;多学科联合会诊对医院医疗资源要求较高,对优质资源占有率也较高[8],阻碍了其在三甲以下医院的推广。同时,就专业性而言,在成立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时,医院缺乏专业的管理者、全科医生、个案管理者、专职随访者、信息联络员、住院协调者等[9]。此外,文献[6]表明,多学科联合会诊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还需要明确服务定位以确保发挥最大优势。该院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目前仅设3名专职人员(1名医生、2名护士),人员组织架构简单且人力严重缺乏。随着多学科联合会诊的持续开展,接收患者数量会日益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逐渐加重,导致工作压力加大,直接影响多学科联合会诊持续健康发展。

4.3 建议

针对多学科联合会诊面临的挑战与难题,拟从机制、团队、平台建设3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统筹运作,整合各大医院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第二,充实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任命有组织能力且专业知识较强的人员为管理者,建立专家库,培养专业型全能型人才,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宣传,提高患者知晓率,不断扩大多学科联合会诊覆盖面。第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大医院数据共享,为线上联合会诊开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科室医疗学科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学科新书导览】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