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大千“泼墨泼彩”的古典美学意韵

2022-04-21胡东辉

中华书画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泼墨墨色张大千

□ 胡东辉

纵观张大千的艺术生涯,求新求变,博采众长,是其始终如一的艺术理念与实践追求。张大千晚年所开创的“泼墨泼彩”绘画艺术,与抽象画派有着一定的关联,但重新审视张大千的晚年作品,仍然可以感受到浓厚、鲜明的传统古典美学意韵。这说明,抽象主义之于张大千,更多的是一种灵感的启发和技法的借鉴,其“泼墨泼彩”绘画的艺术实质与精神内核,仍然是中国古典式的,是立足传统“以我为主”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对于当代中国画便具有了更高的示范价值与启迪意义,其古典美学意韵值得进一步的探索与阐释。

一、“水”“墨”之韵

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的古典美学意韵,首先体现在其绘画材料的选用上。其绘画材料是以“水”“墨”为本体。“水墨”是中国画艺术的核心标签之一,“水”“墨”在中国画艺术中不仅是一种工具,同时更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概念。“阴阳”论强调,万事万物,相应相生,皆应遵循阴阳平衡之理。这样的思想对中国画艺术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生成“水墨”运用的理念和技法。在国画中,“水”因“留白”之亮色而属阳;“墨”因暗黑而属阴,水墨之交融与调和,诠释着中国画的美学精神。“中国的水墨,既有写意精神,更有生命精神。中国的水墨气象,既有自然气象,更有人文气象。”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画水墨美学意韵。

张大千 阿里山晓色 61.5×132.5cm 纸本设色

第一,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做到了在大胆运用其他色彩的同时,又不影响主调“墨色”。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中,重色运用是较为丰富的,如鲜艳的石绿、石青等。但在所有的重色周围,张大千都根据重色的效果程度,将墨色穿插其间,或浮之于上。这样就让诸多重色与墨色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平衡关系,做到了“色不碍墨”。如在张大千82岁时创作的忆游之作《阿里山晓色》中,浓墨铺陈,辅之以青绿,使得墨色成为画面中的视觉主导,用青绿穿插点缀,虽不夺目,却又恰到好处,似画龙点睛,与墨色相映成趣。

张大千在“泼墨泼彩”的顺序上也一定是“泼墨”在前,“泼彩”在后。这样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国画“墨色”为主体的创作理念和美学意韵。在此类作品中,一定要先泼一层“墨底”,待“墨底”半干之时,泼注其他颜色。这样的画面既有重色带来的灵动,同时又能保证墨色的稳重。如在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云山幽居》中,浓墨构成了整幅作品的“底色”,同时石青、石绿色彩铺之于上,为画面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层次。

第二,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中真正做到了“以水载墨”。在传统水墨画中,“水”的关键作用之一,便在于构成“留白”的效果。这种作用和效果在张大千此类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和拓展。相较于传统水墨画,“泼墨泼彩”本身便需要更多“墨”“彩”,也需要更多的水。这时的水,不仅要构成留白的效果,同时还要构造“肌理”的纹路。在传统水墨画中,水是要通过渗透来构成留白,这是国画艺术“以水载墨”理念的呈现,只是这种呈现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但在“泼墨泼彩”作品中,水是要在“墨”和“彩”尚未凝固之时,“冲”注其中,与墨和彩形成了更加直观的关系,提高了水在整体效果构成方面的作用,使国画艺术中的“以水载墨”理念的得到了更加具象化的呈现。

二、“意象”之韵

张大千 云山幽居图 40×52cm 纸本设色 1973年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中国画注重“写意”,其所强调的是将创作者头脑概念中的事物通过抽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为欣赏者带来更大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也成为中国画艺术中最核心的表现理念和审美标准之一。中国画中构图和色彩运用,皆以“达意”为最终指归,追求一种“得意忘象”之境界,在此种理念引导下所构成的中国画之象,便为“意象”。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艺术,继承了这一理念,并在此之上有所拓展。

第一,传统中国画艺术中的意象表达,主要是通过对原有事物进行抽象化表达来实现的,但这种抽象化是相对的。在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中,这种意象表达的抽象性则更为彻底,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忘象”的境界。“泼墨泼彩”艺术本身的关键在于“泼”字。“泼”的根本目的便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原有实物形象的束缚,在构图和色彩上,形成一种更加洒脱,更加具有抽象性和创造力的意念之象。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中国画艺术中的意向表达与创作手法,与现代抽象主义更为趋近。但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这种创作的理念和手法具有创新性,但从实际的效果角度来看,其作品却仍然呈现出鲜明的古典神韵与魅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当代中国画可以通过融会贯通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出独有的美学意韵和古典美感。

第二,中国画作为传统的绘画形式,从来都不止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情志的表达。中国画的创作从运笔开始,便进入了情志抒发的表现过程——一种对于生命自由的随想和生命律动的徜徉。因此,中国画在运笔和色彩勾勒等方面与西方画派大相径庭,中国画更注重一气呵成的勾勒和连贯性的把握。“恣意洒脱”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核心理念和审美标准之一。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古典画中的“恣意”绝非“任意”,是以创作者深厚的技术水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为依托,也唯有如此,这种“恣意”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艺术可以说是完美继承并拓展了这一传统美学思维和审美理念。只“泼”一字,便将“恣意洒脱”之意推向了极致。“泼”法是“恣意”的极致体现,但同时也必然需要创作者对于整体构图以及色彩的把控能力更加完美。例如张大千1973年创作的《爱痕湖》,“泼墨泼彩”的手法显得极为自由,但整体构图和色彩却极为和谐,林木、屋宇与墨色合而为一。在前景与远景中,作者趁墨彩尚未凝固之际,以白粉冲入,构成白云横锁山腰的图景,使得整幅画作生机勃勃,灵动飘逸,又带给人无限延伸之感。

猜你喜欢

泼墨墨色张大千
挥毫泼墨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书签
观音送子图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花开富贵》画题诗
渴望
我的最牛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