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控模式优化实践
——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例

2022-04-20刘琼梁波贺勇鹏周思卓郭晋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国际太空 2022年3期
关键词:单机产品化宇航

刘琼 梁波 贺勇鹏 周思卓 郭晋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 引言

我国宇航型号从单星研制、局域组网,向大型星座组网、体系化研制快速发展,以探月四期、深空探测、载人月球探测为代表的复杂系统难度大、意义大,对后续型号产品通用化设计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四五”及后续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国家宇航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宇航型号研制任务持续快速增长,面对型号任务呈现出的高强度、高密度态势,如何从管理和技术上识别并逐步解决制约通用产品去型号化及其工作成果在型号落地应用的问题,优化调整通用产品管理责任体系和流程机制,强化通用产品开发、型号选用与状态变更控制的组织级管控职责,通过模式转型释放管理红利,强化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型号研制效率与效益,对于支撑我国后续宇航任务圆满完成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此背景下,研究院深入分析研究,在多年来推行产品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构建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控模式与机制并深入实践,全面响应落实“实现型号与产品两轮驱动发展”的要求,推动宇航型号“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深入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通过型号产品选用管理做好型号和产品的衔接。

2 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

“十三五”以来,研究院以通用产品实现去型号化为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从管理和技术上识别并逐步解决制约通用产品去型号化,及其工作成果在型号落地应用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

充分应用产品化成果,促进型号与产品的高效衔接

航天器通用平台和通用产品型谱构建,以及技术状态控制是型号产品选用的关键基础。近年来,研究院坚持开发、生产、应用并重,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推进产品化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产品研制和交付能力大幅提升,但在型号产品选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平台型谱与产品型谱不匹配、产品基线控制力度不足的问题。通用平台型谱和通用单机型谱应进一步协调匹配,型谱产品的技术状态基线应加强组织级管控。需要总结近年来型谱建设与型号选用的经验,充分利用前期国产化、产品化等工作成果,进一步规范通用平台和通用产品两级型谱的规划与管理、严格控制产品技术状态基线,促进型号与产品的高效衔接,才能保证型号产品选用工作的有序推进。

完善全链条规范体系,带动科研生产模式实质转型

当前,型号产品选用的组织模式一般是在方案转初样前由型号项目办、总体单位等进行联合审查;分工定点是在型号启动前主要由型号主管领导审核;国产化产品选用工作是经型号主管领导和国产化替代工作主管领导审核、国产化管理部门审定;多型号应用的通用平台、通用单机在型号产品选用后,对于技术状态更改、质量问题处理、配套产品更新换代等的管控模式还不够清晰、不够规范。根据研究院近年型号产品选用工作实践,组织级行政决策是在多型号并行研制形势下保证产品化成果应用和型号研制模式转型的关键,需要完善基于型谱的产品规划、开发与选用的全链条规范体系,带动科研生产模式实质转型。

统筹组织级管控范围,提升型号产品选用管理效力

目前,研究院涉及型号产品选用的工作包括型谱产品选用控制、分工定点管理、国产化产品选用等,已形成了多项规章制度,需要将这些工作统筹考虑。国产化产品型号选用工作与型号产品选用工作关联性强,但目前此两项工作相对分离,型号需要单独制定国产化产品选用方案并审批,拉长了管理链条;以往型号产品选用控制在方案阶段,对于供应商选择相对滞后,降低了型号产品选用的管控力度。需要将宇航产品选用控制与宇航型号国产化产品选用控制、型号分工定点管理合并,一次审定抓总型号对公用平台、配套单机选用情况,进一步优化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理时机,创新整合管理流程,强化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的行政决策,强化公用平台和通用单机型谱及其技术状态基线的组织级管控,释放管理红利,提升型号产品选用管理效力。

3 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控模式优化主要做法

研究院充分总结利用前期产品化工作成果,聚焦型号产品选用、型谱产品管理等关键环节与管理薄弱环节,研究加强平台与产品型谱的匹配性,统筹优化型号产品选用时机与程序要求,规范完善通用产品选用后管控模式,强化型号产品选用与型谱管理的组织级管控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基于型谱的产品规划、开发与选用的良性循环。

强化型谱建设与管理,保证型号与产品顺畅衔接

当前产品化工作已深入实施,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规范研究院通用平台和通用产品管理,鼓励各单位发挥产品管理的主体作用,有效支撑型号产品选用工作,研究院组织研究优化航天器通用平台与通用产品型谱管理模式,推动通用平台和单机产品型谱发展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实施分级管理、强调责任落实,研究院重点管控通用平台型谱;总体单位负责、分系统和单机单位配合,建立和维护航天器通用平台型谱和基线;单机单位在院统一构建的信息平台下,对通用单机型谱进行管控。在型谱修订过程中,各单位充分发挥责任主体作用,以行政决策为保证,面向市场开展型谱研究,分析军民卫星需求;面向发展规划产品类型和规格,与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对标;面向需求优化型谱,分析通用平台技术状态基线配套单机和单机产品协调匹配性,研究院已完成多个航天器通用平台技术状态基线、全部百余个产品类别近千个规格单机型谱简表的制修订,进一步提升了型谱内产品的先进性、通用性、经济性。

改进型号产品选用模式,最大程度压缩管理链条

研究院充分利用前期国产化、产品化等工作成果,强化行政组织对型号产品选用方案的审查把关,推动实现基于型谱的产品规划、开发与选用的良性循环,相继研究、制修订了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理办法、宇航型号项目研制启动工作管理办法。推动型号规范选用通用平台、平台配套产品、供应商、国产化产品等,同时规定型号产品选用工作是型号启动的必要条件,以释放管理红利,强化成本控制。目前已完成多个型号选用工作的规范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为缩短管理链条、释放管理红利、强化成本控制,研究院将宇航产品选用控制与宇航型号国产化产品选用控制、型号分工定点管理合并,一次审定抓总型号对通用平台、配套单机的选用情况(与平台基线、单机型谱的匹配情况),国产化产品选用情况,责任单位/设计单位/生产单位选用情况。

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优化调整通用产品选用管理界面与责任体系,有效强化并落实了院所两级组织的管理职责,明确研究院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有力推动产品选用由型号项目牵引向组织统筹管控、自主开发模式转变,为后续深化推进产业化模式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在选用时机调整前,宇航产品的选用多在型号初样设计报告评审前、型号总体方案评审或技术状态确认评审前完成。型号任务分工定点在型号启动研制前完成报批。国产化产品选用则在型号任务分工定点方案报批前完成审定。经过调整后,现在型号启动研制,下达科研生产节点前已完成型号产品选用方案审定。

强化组织级责任落实,以经济杠杆推动新研制模式落地

为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满足未来高强度、快节奏、大批量科研生产的发展需求。研究院打破传统束缚,运用系统工程的理念实施新时期科研生产管理,不断推动组织管平台、型号抓载荷研制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通过修订宇航产品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固化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型号与产品两轮驱动发展,提升产业化研制生产能力。

严格落实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理办法要求,在新型号启动研制阶段制定产品化目标或产品化大纲、完成型号产品选用方案制定与审定。细化制定本单位型号产品选用管理实施细则,全面实施新型号产品选用组织级管控。

4 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控模式实施效果

有效保障了快速增长的宇航型号任务圆满完成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推进宇航型号产品选用优化方法,调整优化了型谱产品管理责任体系,转变了产品选用的时机、范围与模式,研究院产品研制交付能力、年在研/出厂星船数量均有大幅提升。

如某新研通用平台实现首飞,固化了平台基线;接收机等多个规格产品完成国产化应用验证与评价,

可在型号全面应用;多类关键组件合格率显著提升,火工品等一批典型通用单机,实现了组批投产、统一验收。研究院年交付单机近万台/套,有力支撑全年多个型号发射任务和多个星/平台在研任务。为支撑后续型号任务完成和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效提升了平台基线产品选用率和型号单机国产化率

通过建立完善的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控机制,研究院平台基线产品选用率和型号单机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多个型号已完成型号产品选用方案审定。其中,多个平台基线产品选用率和型号单机国产化率达到了100%。型号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核心产品进入了自主提前开发和有序升级换代的良性通道。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宇航型号产品选用管控模式是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加大了成熟产品的选用力度,减少了产品的重复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宇航型号研制效率效益、质量与可靠性,实现了基于型谱的产品规划、开发与选用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单机产品化宇航
中国制造的宇航级“降温神器”
《宇航计测技术》征稿简则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装置型号与产品化一体化工作模式初探
民用飞机单机设计资料管理方案探索
太阳能电动车的设计与试制
即时分享相机
基于Hadoop的舌部图像预处理时间对比研究
2016年中国宇航发射将首超20次
放射性废液输送设施调试大纲及设备单机负荷调试
辽宁省级气象通信单机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