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深度教学策略初探

2022-04-20左高超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文言文教学思维品质

左高超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文言文教学点明了方向,也为一线教师正确处理“言”“文”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坚持以文言作为教学的起点,向文章和文化方向渗透教学策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传承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教学;思维品质;深度教学;传统文化

文言文中“言”“文”关系的处理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难以权衡的重要课题。“言文并重”虽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但在一线教学中“重文轻言”和“重言轻文”仍是普遍现象。这是机械的“二元对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映照,岂不知“言”与“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立统一关系,割裂处理便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本真。

褚树荣老师曾说,文言文就是用古代汉语记录的、以文章的式样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王荣生老师提出,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是文言文的“一体四面”。童志斌老师也认为,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至少应该关注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三个基本要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三大素养恰与文言文的“一体四面”相对应:“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应文言,“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应文章(文学),“文化传承与理解”对应文化。不同的是,新课标关注的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所忽略的,也是过去语文教学所缺失的一环。有专家认为,语言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思维素养则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可见,在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不管如何进行,都不可忽略对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在充分考虑学情和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坚持以文言为起点,向文章和文化方向渗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传承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笔者以《赤壁赋》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在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深度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以学定教,体悟文言,训练思维

王荣生老师认为,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1]5。文言是古代汉语一种语言方式,它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是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我们教学文言文,首先应该引领学生进入语言的层面,从语言到思维到审美到文化。然而,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内容而不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文言文教学中语言层面的教学究竟应该怎么落实?教什么?怎么教?

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中,笔者把“教什么”放在备课的首位。具体到语言层面,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哪些词汇和语法是必须教授的内容?限于课堂时间,教学不能面面俱到。那些“一望即知”的内容,不教;那些生僻的,但学生通过参閱注释可以理解的字词,不教;考试中常出现的,可以通过习题来强化记忆的考点,可以进行“分离”处理的,也不教。那么,我们究竟该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以学定教”,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点;以点带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推进学生的思维进阶,这是我们确定语言层面教学内容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

比如,教学《赤壁赋》第一段前,教师可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参照注释,对重点词句做梳理归纳。像“属”“冯”等通假字,“斗牛”“白露”“茫然”等古今异义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凌万顷之茫然”等特殊句式,都有一定的规律,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都属于重点突出的内容。因此,像这种古今“同中有异”的常见词汇和语法,学生可在预习阶段就将其掌握。如此,一来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来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对于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如“望”“纵”“横”等,以及考试常考的虚词,如“而”“之”“于”等,教师可以“分离”的原则,采取“预习案”和“课后练”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强化训练。

经过上述处理,学生基本扫清了文本的语言障碍。既然如此,教学时教师是不是就不用关注“言”而直奔“文”了呢?当然不是。如果这样可行的话,我们的教材何不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呈现给学生呢?那样岂不是更便捷?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情,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点。在进行课文第一段的教学前,学生要对文本及其注释进行质疑并梳理出认知冲突点。针对这些认知冲突点,教师可甄选出那些能够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矛盾,将其放到课堂中,以此来引发所有学生的思考和争鸣。这样的矛盾其实就是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牛鼻子”。抓住“牛鼻子”不仅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推进学生的思维进阶。

基于上述考量,教学《赤壁赋》第一段时,笔者选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一句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有的同学认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直译成现代汉语后语句不通,你认可吗?”

许多学生起初并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浩浩”是“浩荡、辽阔”的意思,“如”是“好像”的意思,全句直译过来就是“浩荡啊,好像凭空乘风”。从直译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确实不通。既然如此,这句话究竟怎样翻译才好?对此,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有学生认为,“浩浩”本是修饰江水的,浩荡的江水好像辽阔的太空一样,所以这里的“浩荡”修饰的应该不是“凭空乘风”,而是“空”和“风”,因此,这句话应译为“浩荡的江水啊,好像乘着的空气”。也有学生认为,联系下文“而不知其所止”来看,“浩浩”在这里形容的是作者的情思,作者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在哪里停止;还有学生提出,这一句的断句应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翻译过来应该是“在辽阔的江面上飘荡啊,就如同在太空中自由地游荡一样”。

学生的以上思考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考都是真实的思考,极富思维价值。但是,我们的教学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浅表滑行”的层面。笔者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认为以上学生的结论都趋向于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到了“江水”和“太空”之间存在相似点。于是,教师可顺势追问:作者在赤壁上泛舟为何能产生在太空中自由游荡的感觉呢?赤壁之水与太空有何相似之处?该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带领学生体悟这一段语言深处的意蕴情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在充分分析学情、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点,选择关键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语言层面进行思考,从而推进思维进阶的深度教学。在这种“言文共生”的课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在教授课文的第二、第三、第四段时,选择了“‘慕’字的含义”“‘骤得’究竟是何意?”“谈谈‘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的含义”等作为推进全文教学的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具有勾连上下文的作用,更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价值。受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展开。

二、依体而教,解读文章,提高审美

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1]24古人选择怎样的“章法”形式,与他所要表达的“志”“道”是相对应的。因此,要想读好文言文,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文章“章法”的一面。所谓“章法”特点,既包括文章的文体特点,也包括“这一篇”与“这一类”的特别之处。比如,《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虽然从文体上看都是游记,但是在行文“章法”上却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依体而教,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篇”的“章法”特点。

《赤壁赋》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赋体文章,文采飞扬且韵律十足。“赋”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它既有诗歌“立象尽意”的特点,又有散文“个人化言说对象”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赤壁赋》教学时,我们要找到“这一篇”的独特意象或言说对象,从而打开通向全篇的大门。纵览全文,我们发现“水”和“月”是本篇最关键的两个意象,也是作者言说独特情感的凭借。可以说,以水月写景、以水月叙事、以水月抒情、借水月说理是这篇文章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特点。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有梯度的问题链组织教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问题1水和月是本文贯穿始终的写作对象,作者是如何借水月抒情的?请你通读全文后,梳理水月在文本组织中的作用并赏析表现技巧的妙处。

该问题设置的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内容”,而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言说形式”,即行文“章法”。赋体文章本身比较侧重写景,所以关于《赤壁赋》一文的写景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全面解析,以便学生把握文本组织结构及表现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素养。

通过梳理和讨论,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1的答案。一是从文本组织结构来看,文中第一段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描写了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时的月色之美,表达了游之乐;第三段通过“月明星稀”“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转入对赤壁历史古迹的描写,从而生发了因生命短暂带来的愁思;最后作者又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等景物都是天下人所共享的无尽宝藏,无论是英雄还是平凡的小人物,都可以尽情享有,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因此,水和月在文中已不再是两种单纯的景物了,而是连接凡人和英雄、人间和天堂、悲喜和苦乐的媒介。二是从表现技巧来看,第一段的用词与句式十分讲究。比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用得极妙:月亮在两个星宿之间移动,有如佳人踱步,给人以闲适、静谧之感。同时,这个句式也比较舒缓,如果我们按照“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句式,将其改为“月出东山,悬于斗牛”,则缺少了一些优雅舒缓之美;同理,“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则给人以急迫的压抑感,所以由此引发的则是人生苦短的愁思……

很明显,学生已注意到文本“章法”的特点及基于“陌生化”语言对传情达意的作用。然而,这只是《赤壁赋》行文“章法”的特点之一,《赤壁赋》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并没有停留在写景抒情的层面。因此,解决问题1之后,笔者顺势提出问题2。

问题2赋体文章大多擅长写景抒情,也大多停留在写景抒情的层面,《赤壁賦》同样如此,但在行文“章法”上又有所突破。请你思考,这篇文章有哪些突破?

问题2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篇”在“章法”结构上的独特之处。经过一番讨论和思考,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文章前三段借水月之景抒发胸中之情,由乐景到哀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和渺小的悲叹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在第四段继续借水月来说理,形成“景—情—理”的结构模式,这就是《赤壁赋》不同于且高于其他作品的地方之一。二是文章第四段借水月来阐述“变”与“不变”人生哲理,“变”是“客”悲苦的主要原因,于是作者在肯定“变”的基础上,巧妙地转入“不变”的角度来让其释怀,这样的顺序正是说理的妙处也是行文的妙处。三是从虚词“也”的使用来看,“也”使得文段在说理时显得语气平和、舒缓,表现了作者的从容不迫、悠然旷达。如果将第三段中的“也”字去掉,作者的语气乃至情趣就会大有不同,

简言之,这种依体而教的教学理念,关照文体特点的同时也关注“这一篇”的行文“章法”,以此来解读文章便可解读出“这一篇”的“章法”,从而读出文章所载之道、所言之志,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因质定教,文化渗透,反思传承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结晶,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就可以对古代文化有所了解。文言文要“因质定教”,其实就是要充分把握住文言文不同于语体文的“特质”[1]61。这一要领的提出,一方面源于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褚树荣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需要开发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二是文章层面,包括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和鉴赏;三是对某些文化传统的渗透。这三个层面循序渐进、渐次提高。其中,第三个层面是最高层面,也是建立在前两个层面上的教学层面。然而,在常态课中,教师往往只关注第一、第二个层面的教学,对第三个层面的内容避而不谈或以结论性的话语一带而过;公开课则反之,往往对第一、第二层面一点而过,就文化而谈文化,较少以渗透的方式组织教学。以上两种情形都是常见的教学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解析第一、第二层面的教学内容,在无声中渗透、传承第三层面的传统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赤壁赋》最大的特点是达到了儒、释、道三家圆融的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这个特点呢?笔者借鉴了程翔老师的《〈赤壁赋〉文化语码解读》,通过解读文化语码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先以举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什么是文化语码。比如,梅、兰、竹、菊是中华文化典型的语码,很多人都喜欢用它们来装饰、美化自己的家,体现中国文化的韵味和个人的审美情趣[2]。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自己所知道的文化语码。在理解文化语码这一概念后,学生再次通读文本,按照儒、释、道的顺序分类找出相应的文化语码,并做简要的解读。这个环节的设置十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经过“体悟文言”和“解读文章”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能很快找到文章中的“显性文化语码”。

“顯性文化语码”比较容易找出,也很容易理解。然而,还有一些“隐性文化语码”不易被学生发觉和领悟。因此,教师可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列一个阅读清单(见表1),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明白了作者用“嫠妇”而不用“寡妇”,是因为“嫠妇”含有“忧国”之义;明白了“潜蛟”有“巨龙潜伏而不得用”的寓意,契合了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明白了文本中“变与不变”和“物各有主”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其思想源头是佛家僧肇的“物不迁”论,而僧肇的“物不迁”论则借用了《庄子》的“异同观”。

如此,学生也就把握了儒、释、道在文章圆融的巧妙之处。那么儒家又是如何实现和佛、道的圆融的呢?有学生提出如下观点。

不论是“变与不变”还是“物各有主”,其实讲的都是“顺应自然”的道理。而且,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就是顺应自然。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的其实也是顺应自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无公事可做,只能寄情山水,调解自我,但他不忘忧君,这就是一个儒生的独善其身和顺应自然。

以上观点的阐述表明,学生对《赤壁赋》一文的文化特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基于此,笔者以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继续思考。

思考:你觉得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苏轼真能实现内心的解脱吗?

这一思考题的设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传承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苏轼的心灵不可能真正得到解脱,苏轼的悲是时代之悲、封建体制之悲,他只能获得暂时的宁静和轻松。因此,我们要从苏轼的悲剧中看清那个时代以及那种体制的弊端,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守正创新”应该作为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推进我们的教学是当前一线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程翔《赤壁赋》文化语码解读[J]语文学习,2020(1):35-38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文言文教学思维品质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