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有思想的开放教育学员

2022-04-18熊么林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理解实践探索

熊么林

摘要:开放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学所肩负的使命尤其重大,成年人思政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切入。只有正确理解思政核心素养理性精神,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对开放教育的学员施以影响。本文在对理性精神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员理性精神的四大建议。

关键词:思政课;理性精神;理解;实践探索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员通过思政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政学科是面向开放教育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开放教育思政课程标准修订组紧紧抓住思政学科意识形态属性强这一特点,经过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员的政治认同是思政学科最根本的任务与灵魂,培养法治意识,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员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与归宿。思政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员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培养科学精神是培养学员政治认同、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精神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向与行为选择,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象人生选择的道路也会不同。而真理观决定价值观,也就是说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没有科学精神,没有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认识,政治认同就会变成盲目崇拜,盲目信仰,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精神就会变成随波逐流,机械服从。

从某个意义上说,培养科学精神不如用培养理性精神更为精准,明确。因为培养科学精神目的就是要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思想就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科学逻辑思维能力,深度思想能力的综合,用含有哲学内涵的理性精神表达比科学精神更为合适。

理性精神怎么理解呢?首先,理性应该是人性独立性。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不是神。因为我们无法用事实证明神存在或不存在。结果,普罗泰格拉被以渎神罪驱逐出雅典,相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同样的罪名因拒绝认罪被处死。姑且不论这一观点的正确与否,但它在人类哲学史上提出了新的理念,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并非神的奴隶,人有人性而非奴性。这种思想开启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大门。人生而不同、天赋人权、人人平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理性即人性要求我们不盲从,不屈从于任何权威,无论他是神或是伟人。美国哈佛大学校训名言,我爱亚里士多德,我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理性的人,必须是独立的人,思想独立的人。其次,理性不是感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通过思维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的本质、深刻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理性精神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避免单纯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狭隘性,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要求我们做到思考问题,深刻而不感性,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彰显理性特质。第三,理性精神要求重事实根据,重科学逻辑。要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深刻认识必须是:首先,起点应是基于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出发点,理性认识也必须从事实出发,重视事实根据。其次,理性精神要求科学逻辑思维。理性的深刻性要求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这就必须经历在事实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逻辑深化的过程,科学的逻辑思维是达到理性精神的必备条件。再次,理性精神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理性精神是有立场的。我们倡导的理性精神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人生,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为更好地落实学员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引导学员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结合以上对理性精神理解笔者认为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强化学员主体意识,健全学员独立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员留下充足的课堂时间,营造丰富的课堂情境,可思考探究的话题,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感受人格的平等,智慧的火花。摆脱教师灌输、学员接受的被动局面。作为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宽容对待学员的千奇百怪的想法说法,要对有创见或有个性的学员想法鼓励欣赏。宽容、信任、欣赏是一切科技公司创新的必备孵化器,也是激发学员创造性思维,培养健全人格的催化剂。这样的环境学员才能感受到平等信任,才会有个性的萌发与成长,才会有独立人格的萌芽。

二、强化说理依据,培养实证精神

理性必须是科学的理性,言谈认识必须有理有据,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在学员给出思考和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即凡结论和想法,必须有实证。在这个反复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员的实证精神,逐渐克服过多的感性的随意的见解和想法。

三、强化辩证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理性品质

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的题型比如辨析题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共产党的领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员等等,还可以设置比较分析题比如,比较中美政党制度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在这类题型的解答过程中,思维上必一分为二,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培养学员全面的认识和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提升思维的科学性。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话题辩论、活动,在尖锐的对抗和思维矛盾中锻炼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减少思维漏洞与思维的混乱,甚至可以允许学员站在不同的立场,乃至转换立场,如话题讨论:中美关系走向,甲观点:当前对抗成为必然;乙观点:当前应既对抗又合作,这种思维的立场转换有助于克服我们的思考上的主观偏见,提升思维的理性品质。

四、开展时政教育,拓展学员的现实视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海量的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不自觉的被这些信息所左右,因此,偏听与偏信很常见,真能做到中立客观地去认识事物的人,即做到理性,认识事物的人很少见。因此,要培养理性精神,除了上面的实证精神、辩证思维,我们還需要对当前现实的全面客观的了解。思政学科在这一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我们所阐述的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不仅是讲理论,还特别重视以上现象的当前状态。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自觉的把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经济、政治的时政现状展示在学员面前,这对于学员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周边有重要的作用。比切,有的学员在媒体中看到有这样的观点:中国一党制是集权统治,没有美国的两党制民主自由。作为思政课科任教师,只需要把中国一党制的情况,美国两党制的情况,适时给学员列举,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引领,学员就能够理解中国一党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民主自由可不仅仅是口号,最终还要看实践的结果。

有思想的中国公民的培养不是一个老师,一门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只有全学科、大教育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教育者必须肩负起各自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蓉;;高中思政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13期

【2】钱伟;;政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困境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7年30期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理解实践探索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