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格子图成为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载体

2022-04-18佟丽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几何直观

佟丽馨

[摘 要]恰当合理地使用格子图,可以解决很多抽象的问题。借助格子图的几何直观作用,许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与几何图形巧妙融合,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仅使问题变得更有趣味,而且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几何直观;格子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5-0026-03

纵观人教版教材,随处可见格子图的身影,只要教师能对格子图善加运用,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二维空间的观念,学会用几何方式分析数量问题。

一、现象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节几何常规课,但教师对于该课中格子图的使用存在较大分歧。意见一:格子图非用不可。课本中既然出现了,就不能违背编者意图和教材宗旨;面积单位的定义和面积度量的理论基础都是对面积单位的累计,这是根本。意见二:可以弃用格子图。格子图太过刻板,学生不容易想到,与其勉强使用教材,不如直接弃用;即使弃用格子图,照样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格子图用或不用取决于执教者的教学观念,如果执教者想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那么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可以用格子图的,这与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并不冲突。在使用割补法之前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划分成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恰好为一个面积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数方格的直观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图形中存在很多不规则的“半格”“大半格”等,无法计数,从而促使学生寻找新的途径,想办法让这些“残缺”的方格尽量拼凑成整格,便于计数。最后渗透转化思想,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因为长方形是可以彻底分割成很多整块的方格的,所以在整个割补的过程中,依然可以保留格子图背景。学生在割补之后发现,所有的半格都合并成整格,可以通过数方格数出其面积,也可以通过“行×列”计算出方格数,暗合了“长×宽”的公式。这样,在格子图的帮助下,割补法中抽象的元素转化变得直观生动。

二、编排情况

人教版教材紧扣知识发展线索,为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才系统而渐进地推出格子图,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持续、稳健而长足的发展。在课程标准划定的四大板块中,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两大板块中格子图使用最为频繁。以2013年审定的人教版教材“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模块为例,渗透了格子图内容的有以下章节:

格子图几乎贯穿于整套教材中,这是格子图的强大功能所致。首先,格子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体现在方向感强——纵横交错的网格线使上下左右的方位十分清晰,学生只需看一眼就能辨识。其次,格子图自带准确的刻度标志。在测绘图形的过程中,由于刻度尺度量、读数等环节都容易存在误差,再加上被一些细枝末节分散注意力,学生会在分析时感到困难。而格子图则从源头上堵住这个漏洞。因此,格子图与生俱来的对距离和方向的记录功能,能促使教学直达知识核心。

格子图在教材中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认知离不开形象思维,即使到了高年级,对于一些几何问题,尤其是抽象的面积问题,学生刚刚形成的抽象思维还是不够用的。到了四、五年级后,学生的抽象思维只能解决代数部分的问题,也就是四则混合运算(包括简易方程),但是这个阶段的几何问题难度明显增大,需要计算一些面积,甚至是体积,包括最后圆形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如果离开了形象思维和几何直观,学生是很难抽象地理解和运用相关公式的。如果此时重新建立直观模型,不但会与低年级建立的直观割裂,而且还缺乏经验的支撑,前期形成的空间观念也会受到冲击。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运用格子图,保证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持续性发展,还可以继续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面积就是以方格为基本单位,体积也可以理解为三维空间上的方格,“行数×列数×层数”就可看作是长、宽、高上的方格数相乘。

三、有效使用格子图的策略

格子图被编入教材,就意味著承担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突显几何直观等重要使命。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格子图的巨大潜在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1.“格”来铺垫,顺势推导

格子图的第一用途就是铺垫。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靠观察来学习基本几何概念,而格子图则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性质建立缓冲区。有了格子图,学生就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接受一些几何概念,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以第九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学生很难凭空想到割补法。此时,引入格子图,并以格子图为参照,学生就能发挥想象力,进行切割和拼贴。有了格子图的铺垫,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不再难以理解,而是顺理成章。

面积定义的本源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数量,格子图正好可以解释这一定义。例如,图1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一个方格面积按1平方厘米计算,移多补少后正好覆盖16个格子。学生先后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学习过面积,时隔两年,如何使知识紧密衔接不脱节呢?格子图就充当了黏合剂和双面胶。

2.“格”来辅助,帮助思考

格子图能为学生带来明确的方向和距离的参考。学生在测绘时,如果在白纸上绘图,不但会出现误差,还会忽略图形的主要几何特征,而有了格子图,“距离方位”显而易见。格子图释放了更多自由思考和理性分析的空间。如在第七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中,“平行”与“垂直”概念被正式提出。受生活情境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已经形成“水平竖直交叉才是垂直”的思维定式,一旦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在水平竖直方向,学生就无法理智判断。此时,格子图“出马”,学生就能迅速厘清头绪。

(1)图2中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几何位置关系?(学生都能自信答道:“平行!”)

(2)图3的三幅图中分别画了一对线段,它们还互相平行吗?(帮助学生在判断平行时摆脱“长度”和“方向”的干扰,直击概念的本质要素)

(3)请试着画出与图4中的线段平行的其他线段。

学生的作品:

可见,学生能够参考方格上的位置画出倾斜的线段的平行线。这时格子图的位置指示作用不再是直接映衬,而是间接推理,促进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4)请判断图6中的三组线段是否相互平行?

有了之前的经验积累,学生对格子图的方位感理解得更为透彻和全面,此时再判断自然是手到擒来。

格子图的价值可以说是无限巨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除了数方格算面积,还可以充分挖掘方格本身具有的几何特性:方格里含有平行线、直角;每个方格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正方形,在正方形内画出对角线后,还可以将正方形分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说格子图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因倍数时可以借助“用方块拼搭矩形”的操作活动来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依存关系;教学比例时,可以利用方格自动记录长度的特性来按比例缩放图形;教学平移与旋转时,可以方便地记录图形变换的角度和距离……这些都与格子图自身“计数”与“显形”的双重功能有关。

3.数“格”结合,诠释内涵

“数”与“形”是几何的两大主线,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格子图就是一种天然的带有数感的几何图形,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转抽象为形象,直击数学概念内核。纵向比较格子图出现的时间节点后,再横向比较格子图出现的不同版本,发现各版本教材都出现的百数图,可以视为一个10×10的格子图,当把1~100各数填入其中后,这些数字在特定的几何位置上就会呈现一定的排列规律,研究这些数字的排列规律时,可以直接借用几何特征来揭示。一数一格,直观与抽象交织在一起,教师可提问:

(1)补完百数图后试着寻找其中的规律。(从横、竖、斜三个维度去研究)

(2)不看图,如何根据规律预测某个数附近的数?如对于27,左侧的数字比它小1,右侧的数字比它多1;上面的数比它少10,下面的数比它多10。27这个数字所在的行和列存在什么关系?

(3)用一些“俄罗斯方块”去遮盖百数图,露出一个数,让学生推出其他遮挡数字。

这些猜数字游戏把格子图数形结合的特征展露无遗,既带有强烈的逻辑性,又带有明显的几何特性,数字规律与几何特性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4.“格”来创新,尽显直观魅力

在“圖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即使没有格子图,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点格与方格,将格子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果要强调长短,适用点格;如果要强调面积,适用方格。

例如,某教师执教“多边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整堂课就解决一个问题:要在长方形(10米×5米)的土地上种植一块草皮,每平方米造价60元,现在只有2400元预算,最大可以种植多大面积的草皮?这块草皮可能是什么形状?

由题可知,预算只够种40平方米的草坪,在10米×5米的土地上如何设计这40平方米的草坪呢?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需要学生调动所有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来构思和推算。让学生在白纸上设计,学生基本上是信手涂鸦,但以格子图作背景,问题就会简单很多。绘图操作有了依据,学生就会自动参考网格线指示的方位和长度,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综上,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子图,不仅使学生可以专注于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验证与应用,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形成。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几何直观
活用几何直观教学 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几何直观,不只是直观
浅谈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几何直观——数学教学的应然之道
多路径: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与反思
杨传冈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片段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