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双减”推进改革 铺设师生成长之道

2022-04-18陈雄鸣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评价

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的落地,学校师生的教育教学与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践行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扣要点,统领而行,才能构建更具活力的办学生态,为全校师生重塑美好理想而助力。

一、依托教学转型,优化作业设置

(一)整体把握,优化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减负并不意味着以减质为代价。诚然,作业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的重要载体,还是教师了解学情、获取反馈的重要抓手。因此,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善于从整体入手,不断细化要求,引领教师从硬性的规章制度走向软性的文化自觉。

首先,从基础入手,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在“双减”背景下,所有的书面作业都应保证在校内完成,除了对各科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还可以班主任为纽带组建作业管理小组,每天及时统整、规划作业的内容、形式和数量,并做好课后作业的监督、提醒、点拨、答疑等工作。

其次,从本质入手,积极优化作业形式和要求。学校要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研究,推动相应课程作业在结构设置、展现形式、评价标准等维度的研究,倡导实践性作业、统整性作业、生活性作业、分层性作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再次,从常规入手,强化作业设计的监管和指导。所谓管理,既要“管”,也要“理”。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扮演好监管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组织学科教学负责人对教师设计的作业总量、内容、形式及评价标准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检查,通过现场采访、及时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时间进行跟踪性了解;另一方面,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可以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对优化作业的策略、方法及最后的结果进行专业性研讨,及时调整教师对作业的设计、批阅和反馈方式。

(二)基于儿童本位,延展生长课堂

教学改革的本位在课堂,课堂改革的本位在学生。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真正的状态联系起来,才能将“双减”政策所要推进的减负真正落实到位。鉴于此,教师可以秉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天性和规律,不断召唤学生的真实性生长。

在落实“自主”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深度关联、激活思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落实“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积极推进“小先生制”的理念,用学生的力量去推动学生,让学生相互汲取智慧、彼此共享经验,在帮扶、提醒、督促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在落实“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并赏识学生,避免信息、知识的直接灌输,要给予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让学生在积极探寻和发现的过程中,促进能力的生长。

在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能够从思想上真正支持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事物,通过因材施教、鼓励激发、多维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

二、推动内在激励,优化评价质态

受传统理念影响,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偏向学生而忽视教师。事实上,在教学的道路上,教师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一)依循内在规律,凸显评价的激励效能

评价的内核不是要甄别高下、评判优劣,而是要通过评价来推动学生自然、自由地生长。鉴于此,学校教学变革要从评价正面的效能出发。

首先,要营造真实可感的评价氛围。基于“双减”政策的减负要求,教师要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在过程上,通过监管和調控学生的学习过程,重新规划学生的内在标准,将评价的着力点伸展到学生的意识上,构建滋润性、可感性的评价质态,避免学生对评价产生惧怕心理,从而营造出鲜活的评价环境。

其次,要开发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性工具。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停留在书面维度,甚至窄化到一张试卷上。事实上,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多维度的。因此,学校需要开发、践行多元的评价方式、路径,借助不同的形式,真实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很多班级采取“阅读银行”存储、支取等不同的方式,不仅将学生平时的阅读轨迹记录在案,关注阅读数量,还实现了评价的激励效能。

(二)引领专业发展,凸显评价的延展效能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还是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学校要在充分尊重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将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评价的重要指向,让教师实现更有格局的专业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每学期评选“双减”政策落实优秀教师,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维度,将教师有智慧、有创意的做法,评选为“双减”落实的“金点子”,使教师的辛苦、智慧、努力能够得到认可和回报。现代化媒体的大数据信息,将行政管理的触角伸向教师常态化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应充分关注教师在师德师风、知识能力、专业发展上的动态变化,以学期为单位,引导教师及时对照、扬长避短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双减”政策的落实,教育教学的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支持。评价教师就是激发教师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每位教师在满足自身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将能力和智慧转移到学生身上,为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能力发展助力。

三、明确认知起点,铸造践行桥梁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协商中共进

“双减”政策的解读和落实,并不是学校单一层面能够全面承担的,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协同并进。所以,学校管理层不能以“一言堂”的态度肆意而为,而应紧扣“双减”政策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研讨交流的方式展开。如在教师层面,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有哪些是需要家长配合的,有哪些需要学校在管理和政策给予帮扶。而对于家长而言,可以重点探讨“双减”政策在落实后,给学生留出了更自由的课余时间,那么学生应该怎样度过闲暇时间,所有的作业都在校内完成,回到家里该干些什么。对于社会而言,人们应考虑社区、街道等有着哪些校外的教育资源,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让这些教育资源彰显出最大的教育效能。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作为教育的首要执行者,学校需要作为召集人,从行政管理的层面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在积极研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在减负提质的过程中为学生从容、淡定、持续地成长架设桥梁。

(二)落实内在主导性,在合作中统整

“双减”要减负,更需要在资源和效能方面提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导学效能,充分掌握并利用多维化的教学资源。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需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范畴,使其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达成协同、互助的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在原本教研组、备课组建制的基础上,强化学科之间的融合,建设不同层次的发展共同体,成立名师工作坊,将不同类型的教师组建成一个团队,以彼此共享、相互推动、彼此学习的模式,促进不同需求的教师积极发展。

总之,“双减”政策的颁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因此,学校要充分彰显教书育人的职责,充分解读“双减”政策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师生的生命成长铺下亮眼的底色。

◎ 作者/陈雄鸣 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

陈雄鸣,1981年3月出生,男,江苏南通人,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现为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副校长,曾获区课堂教学赛课一等奖,省教师书法比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南通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篇。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评价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作业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