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2022-04-17杨勇兵綦玉帅王伟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教学实效性思政课

杨勇兵 綦玉帅 王伟

[摘要]教学实效性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与前提,提升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宏观社会环境、校园微观环境、教学主客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其中有些因素具有一定的剛性,有些因素则可以做出一定的调整。各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从教师与学生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等方面不断探索与拓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院校;教学实效性;影响因素;基本路径

[作者简介]杨勇兵(1970- ),男,江苏东海人,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南京  210013)綦玉帅(1976- ),男,山东即墨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博士。(江苏  苏州  215104)王伟(1989- ),男,江苏赣榆人,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将制度自信贯穿思政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多维度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151)和南京艺术学院2021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YYB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7-0092-05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改善思政课教学条件、促进思政课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如何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性仍然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仍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实效性是思政课存在的依据和前提。只有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才能真正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才能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而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起到培根铸魂的作用。

1.教学实效性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与前提。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即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表现为思政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实际效果。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只有具备较高的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才能使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逐步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与信心;才能使学生稳固建立起对党、国家、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与拥护,成为爱党、爱国、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提升教学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各高职院校为了推进思政课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却并不十分明显。一是出勤率问题。思政课上学生迟到、早退、无故缺课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出勤率,要求任课教师严格考勤。即便如此,也很难确保学生按时到堂上课。二是“抬头率”问题。思政课上学生“抬头率”不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可以设法把学生留在课堂,却无法让他们认真听讲,更无法保证教学内容入脑入心。这些问题直接造成学生对基本常识、概念、理论、原则掌握不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提升教学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思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二、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虽然思政课教学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谋生技能,而是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重要任务。如果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理清影响其教学实效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1.外部环境。大学虽说有“象牙塔”之谓,但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等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思政课教学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受外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各种条件和因素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些是有形的、直接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有些则是隐形的、间接的、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校园环境两个部分。宏观社会环境所指相对宽泛,包括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价值评判、公众舆论导向等。微观校园环境是指每一所学校内由于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专业特点、组织管理等方面因素构成的教学微观环境。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一般不直接介入教学过程,而是通过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即教师与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产生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是间接的,但是影响力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宏观社会环境是学校思政课教学共同面临的基本条件与现实状况,具有一定的刚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微观校园环境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影响较为直接,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校园环境与氛围。

2.教学主客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对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既在课内也在课外,既在言传也在身教。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虽然未必能“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但其言谈举止对于学生都有着极强的示范性。作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只有以扎实的学识赢得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思政课教学才会有实效性。另外,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思政课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最终要由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来体现。因此,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不能只强调教师的关键作用,不谈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思政课教学才有取得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3.教学形式。高职院校(专科)目前一般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形势政策”三门课,通常采用分班集中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形式。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系统的学习,加上教师讲授与辅导,学生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点在于,长时间理论宣讲较为枯燥,形式单调的理论灌输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甚至抵触的情绪。因此,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丰富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分散的、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的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的常态化。

4.教学方法。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有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教师辅导、学生练习等;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现场教学、参观、实习、调研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各高职院校应更新教学硬件设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多采用一些微课、反转课堂、演讲比赛、辩论赛、情景剧等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5.考核方式。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一般采用书面考试方式,实践教学活动通常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部分高职院校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着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核方式做了一些改革,如把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或考教分离。考试的初衷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督促与约束学生学习的手段。每一种考核方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选择,且都不能以放松要求为代价。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反复证明,放松要求最终无一例外地会陷入“越放越糟—越糟越放”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削弱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从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以及思政课教学必然要遵循的一般教育教学规律、政治教育规律来看,各高职院校可以从教师与学生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等方面,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1.教师与学生相统一,使学生亲师信道。教师与学生相统一是指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的关键作用,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师信道。一是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还要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深”“宽”兼具,更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二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思政课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思政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使思政课学习由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三是严肃课堂纪律。教师要严格要求,明确纪律,不能让思政课堂成为教师同手机游戏、网络综艺、影视剧等争夺学生的场所。四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通过组织、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外,思政课教师还可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社团提供学术指导;也可参与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体育运动和文艺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使思政课贴近学生。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是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方法相统一,既要完整、准确、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又要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使二者相互促进。一是要加强对理论的研习,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教学内容。用透彻的学理性话语讲政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用扎实的学识讲价值,寓价值于知识传授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用真理的强大力量讲信仰,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二是要不断推进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地、具象地呈现出来,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要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之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远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改变过去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践实训项目,选择专题演讲、互动辩论、讲座、问卷调查、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汇报展演等方法。

3.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到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指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实训相统一,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实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一是依托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纪念日等红色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现场教学、实地讲解等,在学生中传播科学理论、宣传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塑造健康人格。二是邀请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来校做讲座,用榜样的力量深化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興趣和意愿,使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内化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苦练技术本领、汲取劳动智慧、树立正确劳动观、提升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三是在企业实习时,通过实训师傅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精神和职业要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平台,选拔一些“能教”“愿教”“会教”的师傅,让他们在向学生传授精湛技艺的同时,用自身的经验经历、专长特长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其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4.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改善教学微观环境。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是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与大学生课外各项活动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由第一课堂全面向第二课堂拓展,改善思政课教学微观环境。一是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例如,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党史学习教育等为主题,举办歌唱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摄影比赛、书画展览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二是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主题建立社团,也可以指导学生社团围绕特定主题如党史学习、时事政治等开展研习活动。尝试把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中,并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团管理制度。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社团的数量以及在社团中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将社团活动开展情况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绩效考评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介绍重要的会议精神、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通过标语宣讲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四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公众号等数字化技术使思政教育全面向网络拓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学生与数字化技术的“亲和力”,借助移动互联网强大的功能性与辐射性,建构柔性、敏捷性和共生性的平台体系,同时利用好原有的宣传平台,如校内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资源,实现它们与数字媒体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重视数字技术所呈现的内容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如校园App、钉钉等学习App、QQ群、微信群等多种终端平台,系统地向学生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5.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是指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使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改变思政课教学长期孤军奋战的困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一是要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打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学科壁垒。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不是职能重叠,也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有力的促进和必要的补充;对于专业课教学来说,是从片面的谋生技能传授向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复归。在确保思政课程核心引领的前提下,不断促进专业课、综合素质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将价值观教育巧妙地“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二是要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一方面,深入挖掘与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德育水平,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三是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尤其是要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由教务部门牵头,结合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等要求,统筹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意见,全面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教务评价、校院督导、同行评价、“线上”考评等;设立多维度的考核指标,如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公共服务业绩、自我评估等;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与科研成果等价认定等形式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考核评优、选拔推荐、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调动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体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会,2020.

[2]周蒋浒,梅纪萍.对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21):89-92.

[3]刘源,李雪灵.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型组织的价值共创[J].人民论坛,2020(6):84-85.

[4]闾春飞.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5):107-112.

[5]孙广俊,李鸿晶,陆伟东,等.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育人优势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21(9):115-119.

[6]石岩,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1(9):91-99.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教学实效性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