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河南民间演剧类型及其禁毁分析

2022-04-17王珊珊

寻根 2022年2期
关键词:方志演戏百姓

王珊珊

清代河南民间演剧的主要类型

民间演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因其娱乐、慰藉的特定功能而深受民众的喜爱。演剧最开始与祭祀神灵有关,是祭祀仪式的一种。因古人尊崇诸神,祭神酬神是必不可缺的活动,而演剧的形式多隆重热烈,正可以调动民众情绪。到清代时,戏剧的发展民间化、世俗化、地域化趋势不断加强,民间演剧在此大背景下逐渐兴盛起来,由娱神向娱人转变。河南有着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从方志中可归结清代河南民间演剧的主要类型有酬神演剧、岁时节令演剧、丧礼演剧和散于民间的演出无定所无定时的演剧。

(一)酬神演剧

河南自古就是重要的农业区,靠天赐恩惠的农民将需求寄托在各种神灵的保佑庇护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通过酬神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而民间祭祀神灵的仪式就包括演剧这一表达形式。酬神演剧在清代河南地区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与热爱,成为文化盛宴,娱人的功效发挥得更多。一有演剧,男女纷至沓来,妙歌妙舞,锣鼓喧天。

在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据《河南历代方志集成》,道光十三年(1833年)扶沟县“三月三日为天仙诞辰,三里池天仙庙演剧盛会”,道光十五年(1835年)舞阳县“四月八日,‘浴佛会’,演戏祀关圣帝于南关,自朔至期,邑人少长咸集,欢歌饮于其处”,光绪七年(1881年)宜阳县“(四月)十五日,祭城隍……同日演剧者,不止七八处所也”,同治十年(1871年)清丰县“(五月)十三日祭壮谬侯,无城市委苍,皆张彩设剧”,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密县“(五月)二十八日,祀城隍,士庶醵会演戏”,光绪二年(1876年)灵宝县“(十月)十日,祀牛王、马王。越日,演剧并祀各神,互相酌饮,谓之‘报赛’”。

祭神酬神的地点多在庙宇里,如天仙庙、城隍庙、南关庙,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二十天,对象有天仙、关帝、城隍、马王、牛王,形式为设剧演戏。从方志中可见演剧的规模盛大,“演剧盛会”“大会”“不止七八所”,张灯结彩演戏,盛况空前。从民众的反映来看,现场“少长咸集”,不管老少均到庙会,欢歌笑语饮酒看戏,整个庙宇热闹非凡。不管是从演剧的盛大规模还是民众的欢迎与热情,都可以看出酬神演剧在清代河南民间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二)岁时演剧

在我国,不同的岁时节令有着其特定的民俗活动。岁时演剧就存在于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中,演剧活动在不同的岁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归根结底都代表人们的各类企望,如岁岁平安、五谷豐登等。在清代,河南方志中所见岁时演剧有除夕演剧、立春演剧、元宵演剧、秋报演剧等。

除夕演剧,家“人置酒除年,或以是夕大傩,择身品魁伟者戴假面,朱衣裳,执金枪、龙旗入人家逐疫”。立春演剧,“先春一日,迎春于东郊,演戏三剧。用香案、酒果祭句芒神毕,幡乐、彩亭前导,次田家乐,次句芒神,次春牛……遍游四街,遂至县衙。句芒先至,供仪门外棚内西向。各官至,揖句芒神毕,列坐大堂……复演三二剧乃罢”。元宵演剧,“‘上元’张灯,演杂剧,自十四日至十六日,凡三昼夜”。秋报演剧,“秋报,每好演戏赛庙为盛会”。

在各种岁时节令演剧中,立春演剧极为重要,立春有吉祥的含义,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从方志记载可看出,立春之时,民众先在县城东郊迎春,整个仪式过程都有演剧的演出,之后祭祀春神句芒,游遍街坊,鼓乐齐鸣,最后在官署祭礼,再次演剧。除夕、元宵举行的庆典多是百姓以岁时需要自发举行,除夕夜里舞傩报岁,元宵节张灯结彩、设剧演戏,热闹非凡。民间演剧成为庆祝节日、活跃节庆气氛的重头节目,也是百姓慰藉终岁劳苦的娱乐活动。

(三)丧礼演剧

丧礼本是凶礼,应举哀戚之心哀悼,古代丧期有三年之久,在这三年里必须方方面面从简,克制自己的欲望,表达对逝去之人的哀思与悲恸。朱子《家礼》云,忌日“不饮酒,不食肉,不听乐”,但清代河南方志记载了民间百姓服丧之时多举乐演戏,“设乐张饮,谓之暖伴”,“居丧者,不但不哀毁踊,且于含殡之时,卜宅之际,富家竟令优人演戏,贫者即觅乐人吹戏,谓之闹丧,将以是慰亡灵”。“殷实之家,为父母殡葬,必须唱戏二三日,或四五日,以为美观”。

丧礼演剧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暖伴”,用来作乐娱宾,用演剧歌乐以娱宾客,这主要是丧主对前来吊唁的宾客的感谢,出于待客之道;二是“闹丧”,富裕人家会请优人演戏,贫困人家会找乐人吹戏,不管什么阶层的民众都以戏闹丧,这是让去世之人直到在入土前一刻也不会感到寂寞,享受人间。在方志中也可看出丧礼演剧者多是家境较好者,有的殷实之家为了美观,父母殡葬就要唱上两三天,甚至四五天。如此一来,不免引起丧葬演剧攀比之风,无论贫富都尚丧礼演剧,可谓奢侈之举。

清代河南禁毁民间演剧的原因

民间演剧给人们带来愉悦,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清代河南地方多次发布关于戏剧的禁毁命令。在酬神演剧、岁时演剧、丧礼演剧之外的民间演剧多是当地村民为了娱乐搭台演戏,百姓为了看戏耗资请戏班唱戏,甚至为了看戏不愿织衣耕地,实为妨农害本之祸端。克勤克简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而一个地区的风俗厚薄对当地社会举足轻重,这就使地方官员必须对民间演剧严肃对待,以至禁毁,以戒奢靡治生业、正人心厚风俗。民间戏剧禁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扰乱社会秩序

演戏必然聚众,而聚众容易致乱,这是地方官员最为担忧的。民间演剧在清代河南地区以多种形式发展,演出场所不定,时间不限,但是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头戏。有些民众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每有演剧就“男女杂沓,举国如狂”,民众集聚享受娱乐之余,还伴有“赌博、盗贼、酗酒、打架无弊不生”,“匪徒得以趁机掏摸,妇女多被调奸拐逃”,严重威胁着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当地政府不胜其弊。

民间演剧本是民众以戏事神,酬谢神灵或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是百姓的娱乐活动,却成为盗淫滋生、招衅酿乱的祸端。一有演剧四方辐辏,邻村村民跨村来看戏,难免忘关门窗,家中无人照应,易引发盗窃,或者引起火灾,“远来观听者门户废弛,难免窃盗之虞,偶失火烛,更有延烧之祸”。演出场所鱼龙混杂,看戏的虽多是当地平民百姓,但也会招来许多游手好闲爱赌之人,以致白天当街聚众赌博,夜里行盗窃、奸淫之事,“瞧唱者多则游手必众,聚赌者出则祸事必生”,“白日当街赌博,夜里行窃、行强”。还会有轻薄之人混入其中趁机与妇女眉目传情、丑态万状,“少年轻薄之子,从中混杂,送目传眉,最足为诲淫之渐”。最为严重的是戏场容易聚集盗匪之徒,趁人群纷杂以便做鸡鸣狗盗、奸拐妇女、伤天害理之事,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匪徒得以趁机掏摸,妇女多被调奸拐逃”。扰乱地方治安的不仅有看戏者,还有演戏者。例如在清代河南地区十分兴盛唱腔,即罗戏,其表演者多有游手好闲盗匪之徒,甚至会成群结党地做强劫谋杀这样丧尽天良之事,“有戏则群聚而演唱,无戏则四散而行窃,甚而聚党成群,商谋劫杀”,这对当地的社会秩序是极大的威胁。

河南地方官員曾三令五申严禁民间演剧,康熙年间上蔡知县杨廷望曾发布《禁戏详文》,规定在祭神、赛会期间不得扮戏演剧。禁戏越严厉越能体现出民间演剧对当地社会秩序带来的危害一面。

(二)耗费靡财,妨农害本

百姓本是以农为本,俭以养德,朝耕暮耘,然而民间演剧的过度泛滥致使耗费靡财、妨农害本的弊端出现。民间演剧与祭神迎赛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来是有庙会时演剧才搬上舞台,但这还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从秋收之后直到新春二三月,这几个月是农闲之时,为了有戏可看,每家每户会出钱搭台唱戏,“盖小民每于秋收无事之时,以及春三二月,挨户敛钱,或扎搭高台”。唱戏似乎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头等大事。从秋收到新春二三月份,时间跨度极长,民间演剧已然从娱神娱人的作用转变为完全为娱人服务。民众也习惯了自费搭台听戏。乾隆年间郾城县有一村演戏,其他村的村民也前来观看,“一村演戏,众村皆至,各拾亲厚者,酒食款待,流连忘乐,移他村,亦如之”。这样耗费民财搭台唱戏,奢靡之风渐重,其危害不可胜言。有的虽是演剧以酬神祈福,但是也免不了“聚积几时,靡费一朝”,可见演剧俨然成为民众耗费靡财的娱乐项目,但民众却乐在其中,消简朴之风,助奢靡之气。“无知之徒迷恋忘返,轻则花费银钱,重则倾家殒命。”

民间演剧不仅耗费民财,还妨农害本。在古代百姓以农为本、以种为先,而演剧却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常例造成破坏,“耗耕夫之获,废时失事财”。道光年间,修武县民众痴迷鼓戏,有的民众为学鼓戏,不去耕地,以致“甚夫一女不织有为寒,一农不耕者有为之饥,如此辈者为贫穷之渐”,男耕女织的生活被打破,妨碍民众的正常生活,其危害甚矣。地方官员深感民间演剧耗费民财、妨农害本,对演剧屡次禁止,以戒奢倡俭,“酬神演戏,无益靡费,宜从俭约”,“俗喜祀神,多结里社,演戏无节,但以有用之财虚靡浪掷,法宜防杜,稗归省约”。

(三)败人心,伤风俗

风俗的厚薄对当地治理尤为重要,但某些民间演剧的类型却有伤风化,尤其是部分丧戏与夜戏。丧戏本就与政府宣传的孝礼格格不入,违背礼制。服丧期间子女本应是大悲大恸,但丧礼演剧似乎成为丧葬的重头节目,将父母之逝的悲痛取而代之,吹奏喧闹的音乐,表演热闹的演剧,面露愉色,“何为而有闹丧之事乎,谁无父母,孰忍当葬而歌,谁非人子,孰忍在戚而乐。忘匍匐相救之情,效倚门而歌之,事不尤败俗伤风之大者哉”。而且不知从何时起,丧礼演剧竟尚奢华,大伤质朴之风,助长奢靡之气,“近来禹郑邻界之风,出殡之日率请春台杂扮,穷极奢侈”。甚至有不遗余力筹办丧戏,务求好看而倾家荡产之人,“演戏违例,显于罪戾,至于图好看而致倾家产”,所谓图好看,不过是炫耀乡里,全为在世之人的脸面而已。这种陋习使孝子忘哀作乐,本是以哀戚之情追思亲人之恩,却以演剧鼓乐以求美观,丧亲之痛全然散之。丧戏成为孝道的代名词,实为败人心、伤风俗之陋习,各地官员纷纷禁毁丧戏,以厚风俗,正人心。乾隆十年(1745年),洛阳知县龚崧林发布《严禁出丧演戏示文》,禁止当地百姓演丧戏。

至于夜戏盛行,一方面是因为在农忙之时百姓无暇白天去看戏,另一方面是因为百姓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清代河南地区多有夜戏,当然也带来了弊端。夜间所演之戏与酬神之戏截然不同,夜戏多是为了娱乐大众,搬上舞台的演剧多是艳词淫曲,诱惑人心、曲调弊俗,受仁人君子嫌恶,偷奸之徒欢迎。每有夜戏,男女纷至沓来观戏,在夜幕遮掩下,男女混杂易发生不端之事,“青年妇女涂胭抹粉、结伴观场,竟置女工于不问,而少年轻薄之子,从中混杂,送目传眉,最足为诲淫之渐”。地方官员深感其恶,严厉禁毁夜戏,道光十五年(1835年),河南辉县地方官员发布《禁夜戏淫词》,严禁夜戏。

结  语

清代河南地区民间演剧的繁盛在方志中得以展现,不管是酬神演剧、岁时演剧,还是丧礼演剧,都有民间演剧存在的合理性与弊端。对于地方官府来说,演剧更多的是教化民众的工具,一旦与儒家礼教背离,产生了扰乱社会秩序、耗费靡财、妨农害本、败人心、伤风俗的时弊,地方官府就会采取措施禁毁演剧,以厘正风俗、稳定秩序。清代河南地区官府多发布政令以禁赛戏、禁夜戏、禁丧戏、禁罗戏,但是演剧已成民俗,积重难返,地方官府惩治力度有限以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性和复杂性,因此禁毁民间演剧多是禁者自禁,观者自观,屡禁不止。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方志演戏百姓
看戏与演戏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演员在演戏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