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习能力的“理”与“法”

2022-04-16刘向民张学民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变式算式直观

在课题研究的学习与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中合理运用“理”与“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信息的录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理解,运用和表达的过程。其中信息录入,需要学生理解,宜用直观,进而抽象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方法运用加工,再表达输出。这一过程,要处理好一组关系:“理”与“法”。这里的“理”是指问题本质、原理,需要让学生理解并调动已有知识,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过程;这里的“法”是指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梳理出的公式、方法,更应具有普遍意义,是抽象出来的模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优化”为主题的数学广角,三个例题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探索规律,需要在实践中合理运用“理”与“法”,学生才能学得透徹,用得灵活。处理好“理”与“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试以《烙饼》问题的处理为例,进行“理”与“法”的阐述。根据题目要求提炼出的条件和问题:“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3张至少需要多少分钟?”一般都是这样处理:①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独立试做,组内交流;②全班交流展示;③教师梳理作对比评价,得到最优方案;④总结方法;⑤进行变式运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恰当地处理“理”与“法”。

一、“理”要直观形象,贴近学生已有认知

1.梳理信息的“理”

学生对问题独立理解后,梳理出几条信息,从问题可知,要想知道至少用时多少时间?就要知道至少要烙多少次?把思考的焦点转到对烙的次数的思考。那么,怎么才能让次数变少呢?就要尽量不让锅闲置,每一次争取把锅用满。在对条件和问题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探索“理”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过程就有章可循了。

2.尝试直观的“理”

学生借助学具画、摆、记、算,充分运用已有认知,在组内交流中,用手中的圆片边摆边画,并做好记录,几次操作下来,思维好的学生,可以把操作的过程用算式表达出来。学生的画与摆是明确“理”的过程,记是由“理”过渡到“法”的过程,生成算式是尝试生成方法,即“法”。学生一旦自认为得到“法”,就想抛开“理”直接计算,这里要给学生展示得到“理”的过程的机会,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边展示,边叙述。

3.简洁展示的“理”

教师在引导中,要引导学生从“理”的直观到“法”的抽象。如从圆片,抽象到黑板上的圆形图。一张饼烙两面,可以用两个圆来表示,3张饼就是6个圆,画成两行,上一行表示这3张饼的正面,下一行表示这3张饼的反面。每一次烙好了,可以做一个标记,怎样表示既简洁清晰,又能表示出是在同一次烙出来的?学生经过对比优化,可以用一条线画掉两个圆,就可以表示已烙过,而且是在同一次烙了某两张饼的两个面。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次无法烙同一张饼的两个面,按此安排,尽量不让锅闲置,尤其是不能最后剩下同一张饼的两个面,就可以做到最优方案。

4.基于认知的“理”

教师给学生的“理”,要基于学生的“理”,是把学生的“理”进行梳理归纳提炼,优化出来的“理”。只有基于学生的认知,提出的“理”,才是易于学生接受,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的“理”。如果教师只顾彰显自己的“理”多么新奇,思路多么巧妙,各种横空出世的奇思妙想只会让学生觉得之前自己的想法白费了,凡事都等待老师讲,形成思维的惰性。一但把思考的重任推到老师身上,学生只负责模仿与记忆,那么学习就少了趣味,少了发现的惊喜,少了探索的新奇。即便学生的探索有问题,有偏差,教师也要努力把自己的“理”与学生的“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努力和发现更有价值,把功记在学生身上。

二、“法”要简洁,易于记忆和运用

1.学生的“法”

学生的“法”往往是自己的“法”,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法”转化成普遍的“法”。课堂上往往有孩子的列式3×3=9(分),看似简单,便说不清道理。也有的说第一个3表示3张饼,第二个3表示每张饼烙3分钟,所以一共是9分钟。当教师追问,条件说的是烙一次是3分钟,并没有说烙每张饼3分钟,所以前面的这个3表示的是3次,后面的3表示每次3分钟,这样就说得通了。而前面的3是怎么得到的呢?还需要我们再研究说明一下。

2.分层的“法”

教师依据难度给学生的“法”,有时需要分层,更易于学生理解。3张饼一共6个面,算式是3×2=6(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3次,算式是6÷2=3(次);每烙一次需要3分钟,算式是3×3=9(分),这样分步解决有理有据,便于理解,从“理”自然而然的生成“法”。

3.对应的“法”

“法”要与理对应,才能相辅相成。例题较简单,学生可以用直观的方法观察操作,基本就可以得出答案。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容易发现规律与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图示与算式之间的关系,“理”与“法”之间的对应,学生思考就会有理有据,表达条理清晰。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善于观察,把偶然得到的结果,发现的规律,进行改进精准表达,学习就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一个惊喜连着一个惊喜,成了不断探秘和发现的过程。而每次学习到一个新的公式,一个新的算法,总是习惯于追问自己: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有道理吗?别人是怎么说明这个道理的?怎么能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明白?这个“理”形成的“法”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最简洁吗?

4.拓展的“法”

在稍复杂的问题中,更能体现“法”的优势,比如变式练习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每次最多只能烙3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烙7张饼至少需要多少分钟?”学生用原来摆圆片的方法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要用到画圆连线法直观操作,在操作到最后一步时发现最后一锅只剩两个面没烙了,虽然锅有空余,但也需烙一次,这正是进一法的思想。在操作的过程中明理而得法,先算面数,再算次数,最后求时间。题的变式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法”。此题和例题对比,什么没变?求总面数没变,最后求时间没变。什么变了?求次数,用的是有余数除法,多出一步进一法。两组画圆连线图,都是为了尽量充分利用锅,少有空余。限制条件都是无法同时烙一张饼的两个面。

我们认为提升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问题意识、理性思考。这些是从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中顺承而来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理”与“法”融合,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理”与“法”变化万千,先“理”后“法”,顺“理”得“法”;先“法”后“理”,由“理”溯“法”。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才能让学生学得清晰,用得明白。

(刘向民 张学民 哈尔滨学院实验小学校)

【注】相关课题: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三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JJB1320037)

猜你喜欢

变式算式直观
核心素养下“几何直观”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以数解形精入微以形助数达直观
简单直观≠正确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从“解法自然”悟“变式自然”
浅谈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