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2022-04-16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情文本情境

阅读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的支撑。小学生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基于阅读实践可以发现,小学低段的学生存在阅读兴趣不足、情感感悟较低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而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有必要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去寻找与其相对应的教学举措,充分利用课外教材或者辅助拓展性文本,逐步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一、营造问题情境,提高阅读效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然后设计相应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从而表现出阅读过程的高效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让学生动起来。比如,以角色演绎的方式表现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的神态以及语言。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字词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深入触及文本内涵,而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习得更丰富的阅读方法,全面提高阅读质量。

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小沙盘,作为模拟雪地,然后再准备相应数量的动物模型。将这些道具带到课堂上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对动物在雪地中所形成的脚印有更直观的认知,而且,以演示的方式呈现也更能够促使学生质疑:为什么青蛙没有参加雪地绘画?当学生提出这一质疑之后,教师可顺势补充青蛙冬眠的相关知识。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在第二节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小组探讨任务:分别说一说小马、小狗、小鸡、小鸭等,它们的脚印具有怎样的特征?然后介绍一个自己比较喜爱的小动物,说一说这个动物的爪子或蹄子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再想一想生活中是否有哪些动物的脚印比较有趣?是怎样的形状?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探讨任务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素材的兴趣,还能充分触发学生的生活经驗,深化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就是因为学生能够沉浸于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当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当学生沉浸到这个情境当中时,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又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好的问题让学生对情境中的元素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思考,同时又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对情境中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于是阅读也就变成了深度阅读,阅读的效果也就自然得到了加强。

二、借助“共情”教学,体验文本情感

“共情”顾名思义,就是产生共同的情感。所谓“共情”教学,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者的言语之中,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呈现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实现共情教学。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发展阶段,直接阅读文字、理解文本,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理解之间形成共鸣,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会更加准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共情教学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有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需要结合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入教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保障共情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我们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勇于尝试,使学生可以通过对实践的积极主动探索,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就此培养学生勇于争先的意识。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情境中,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深入阅读文本,保障共情,感受阅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小马过河》中国经典童话故事之一,现如今,由于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不同,有的小学生在初次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实际上是读不懂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小马提出的相同问题,不同的动物回答却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采用共情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站在故事中那些动物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有的动物过河容易,有的动物过河困难,这样就可以化解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真正走入到文本当中。

三、强化情感感悟,提升阅读能力

所谓情感感悟,实际上就是学生针对文本中所传达的情感而获得的个性化体验,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应当能够体会作者潜藏于其中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很多小学生对文本理解并不够深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也为了提高内容教学的针对性,我们有必要将情感感悟这些实践活动落实于日常文本阅读中,使学生通过对整体文本以及细节语句等诸多层面的分析,提高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西湖》时,如何能够使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呢?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框架结构,进而感受作者潜藏于其中的思想情感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热爱,还包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赏。进而再讲解文本中使用大量的笔墨,对具体的西湖展开了全面的环境描写,同时还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这一分析过程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使学生可以深刻感受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而且,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化分析以及细节分析,还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西湖》之前,都从不同场合听说过西湖,有的学生还去游玩过。所以,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同学的体验还原出来,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描述,再将这种描述传递给其他同学,那么就可以从面上强化情感感悟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保持阅读热情

针对具体的学习情况,需要结合有效的评价,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为了对具体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也是为了促使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投入更高的关注。可见,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实现提高学习兴趣这一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完成了文本阅读之后,针对其阅读效果展开评价,为了更为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可以辅助相关问题,看其是否准确把握了文本核心。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习惯,还要准确把握其阅读态度,特别是一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标注,这样的学生大都会对阅读聚焦更多的注意,也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可能他们对教师的问题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但是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其阅读过程。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阅读教学实效,首要的就是教师掌握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使其与当前的教情、学情相符合,不管是阅读情境的创设,还是多元化的朗读形式,都是阅读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教学举措,能够收获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而对于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需要保障较高的教学灵活度,可以辅之以其他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有力引导,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

(陈世峰 胶州市昱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共情文本情境
共情疲劳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