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2022-04-16韩福民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3期
关键词:动力源集体经济乡镇

韩福民

近年来,循化县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认真落实人才政策,将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全链条,以高质量党建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强化组织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一是抓好班子建设。围绕“三优三强三过硬”目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换届后的186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一肩挑”比例达79.2%。聚焦“五好三清”目标,高标准完成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选举产生的95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学历、民族等结构较上届有了明显优化,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切实得到加强。二是建好基层阵地。聚焦改善村级活动阵地,统筹整合“美丽乡村”、基层服务用房等项目资金和中组部划拨党费,累计实施24个村级标准化党员活动场所建设项目,高标准配齐154个村和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调、电视、远教终端、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全面提升基层阵地服务功能。三是做好教育培训。突出重点领域、抓住重点群体,县级层面每年对各领域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全覆盖开展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推行村“两委”成员到乡镇机关“挂职”、后备干部到村“跟班”机制,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乡村干部推进乡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招才引智,配强乡村振兴“领头雁”。一是选派驻村力量。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乡村振兴首要位置,紧扣乡村振兴主题,聚焦人才振兴目标。择优选派201名省、市、县机关干部到67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为促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二是实施结对帮扶。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包乡、机关单位联村、党员干部帮户机制,37名县级领导“一对一”确定联点脱贫村与帮扶户,组织13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54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2496名在职党员干部与1946户脱贫户结对认亲,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三是注重能力提升。围绕政治素质深化能力建设,先后组织400多名乡村人才参加省市示范培训和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安排147名村(社区)干部报读大专班和中职教育,开展“百名人才下基层活动”,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和现场指导,基层专技人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强化产业支撑,点燃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循化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十二条措施》,用足用好52个村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初步形成村集体经济产业“接二连三”发展格局。二是坚持产业多元化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工作为抓手,積极打造“村社合一”示范点。创新培育“红色党建联合体”“村办控股企业”“扶贫加油站”等“红色产业”,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基层产业深度融合,以产业振兴助推全面振兴。全县154个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18个,占76.6%,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9个,占51.3%。三是坚持品牌理念提升村集体经济品质。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提炼基层党建特色亮点,着力打造各领域基层党建示范点和品牌,并定期开展党建品牌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交流互动、互促共进,以品牌知名度提升党建影响力,以党建品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强化基层治理,焕发乡村振兴“新气象”。一是强化基层治理,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与加强村民自治结合起来,指导154个村结合村情实际,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严格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积极推动乡村治理和移风易俗工作深度融合,累计减轻群众综合性费用3亿多元。二是加强网格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推行“支部+党员+农户”三级网格化管理,由乡镇党员干部包片联系农户,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近三年以来调处邻里纠纷118起。深入推进乡村法治建设,依托乡镇司法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举办法治宣传教育220场次,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振兴发展环境。三是提升乡风文明,凝聚发展合力。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选树培育,大力弘扬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导,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党建引领群团组织、协同推进基层治理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放大网格管理效应,激发党员群众向上向善内生动力,凝聚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循化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动力源集体经济乡镇
长治实现乡镇(社区)人工智能辅诊系统全覆盖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四川省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规程(试行)》
乡镇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百色市田阳县乡镇中心小学为例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利用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顶盖板冲孔机设计分析
让每位幼儿教师都成为课程叙事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