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2-04-15包小玲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古诗文初中语文

【摘 要】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一个关键素材,但却一直成为了初中语文教研的一个冷门主题。笔者试从自己教学的实践出发,谈谈对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一点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2)06-0072-02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意义重大。在国学盛行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理应重视古诗文阅读教学,精心打造古诗文课堂,让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让诵读成为课堂的主要声音

许多学者都提出学古诗文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文都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新课标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最终形成文化积累[1]。

虽说许多教师都明白吟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落实不足,或把吟诵简单处理,把吟诵与单一的诵读划等号,导致学生为读而读,提不起学习兴趣。如何让吟诵成为古诗文教学课堂的主声调呢?这就要吟诵引趣,吟诵得法,吟诵巧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人,带着情感去吟诵。如在教学《核舟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和舟子,边读边展现人物的动作、神情,在读中体会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初中生的表演欲是非常强的,这样的演读能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同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更应引领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要让学生明确,一个节奏就是古诗文中的一个短语或词,但读出节奏的同时不能破坏句子的完整性。在知道吟诵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能变换吟诵的手段,把吟诵的机会留给学生,如可以配乐读、配图读、比赛读、合作读。此外,教师需要对古诗文的诵读作有层次、有体系的安排,使学生从“准读”到“美读”,从而“悟

读”,领悟古诗文内蕴。

二、让有效提问促使学生乐于思考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就本质而言,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是感知不是学习欲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欲的根本原因是巧妙的提问。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学习问题。古诗文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和学习障碍,琐碎、繁杂,过难或过易的课堂提问自然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必然会降低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調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的提问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反映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课程意识。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进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问语言的组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探究,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张扬个性。

如在《三峡》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画山绣水言三峡”的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结合作者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喜欢的三峡美景吗?”然后让学生用“我觉得三峡    美(可填一

景,也可填一个形容词),因为                (描述性语言)”的句式回答,引领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这篇古文的学习重点。这样一来,教学的重点被有效地突破了,又使字词教学与文本理解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文言文是一种“语言”,字词教学实质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获得,是在感知整篇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达到从段到句再到字词的理解。古诗文的学习要“文”“言”并重,教师不能把古诗文课堂教学割裂成了朗读、字词教学、文本理解三个互不相通的孤立部分。

为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就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古诗文的微言大义,抓住契机,有针对性地激活、训练学生思维;巧选角度,变中求异;巧搭阶梯,化难为易。同时,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如在《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的教学中,这三首诗都写于中秋,但却各有不同,为引领学生寻月、品月,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今一月,但望月之人不同,望月的情景是否也不同?你能从诗词中择取相关联的诗句并用四字短语概括吗?”接着问:“三首诗词均为‘咏月抒怀’,其中‘月’有何共通之处?三首诗词都借月抒发了什么情感?”这样引领学生比较阅读,能够使其品味诗词寄情于月的手法,了解我国中秋文化的人文内涵。

三、让创新探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颖的课堂内容和呈现方式来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话题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潜意识就对古诗文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若教师依然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地教下去,必然有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路子,用创新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情况下,把文章改编成三字经文样,如“晋太元,武陵人,捕鱼生,缘溪行,忘远近,逢桃林,夹岸间,数百步,无杂树,芳草美,落英繁,甚异之,复前行,欲穷林”。这样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比较高涨,进而能够深入理解文意。

再如教学《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读出民歌之味,教师可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衬词(哟、啊、呀、啦、那个),加在合适的位置来读,更加契合北方民歌的味道。为了让学生深度解读木兰的形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文章内容画出木兰的形象,这样更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探究能力。

我国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拓展和研究的一块“热土”,无论是在教学形式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古诗文教学都需要广大教师仔细研究和优化。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引导他们理解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进而使其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业会.中学语文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9(6).

【作者简介】

包小玲(1980~),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策略古诗文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文学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由阅读的目的谈英语阅读教学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