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大数据在交评技术审核工作中的实践应用

2022-04-15尹立娥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交通规划大数据

尹立娥

摘要 为了提高交评技术审查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亟须构建一套以交通行业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交评基础数据集成、交评业务管理、交评技术审核模型、交评区域控制决策等功能的业务系统。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交通影响评价大数据应用现状、交评技术审核对行业大数据的总体数据需求、城市基础数据需求及交通基础数据需求,初步提出了基础数据平台的框架体系设计,并对平台的实施效果进行预估。

关键词 交通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大数据;交通模型

中图分类号 U49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7-0014-03

0 引言

交通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交通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交通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优化调整交通资源分配和布局,使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方法与制度[1]。在协调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能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联系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及交通规划工作的纽带。

交通影响评价是衔接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交通信息化正成为交通发展的新趋势,必须依托交通信息化提升交通规划决策管理水平[2]。交评审查工作是交通主管部门参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交评技术审核作为交评审查的技术论证环节,需要对交评报告中的各种交通设施、交通运行及交通预测数据进行复合和定量分析。亟须构建一个基于交评技术审核业务需求,以经济、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交通运行等海量数据为基础的多源基础数据系统,为交评技术审核工作提供支撑。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发展,其技术体系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区域国家发展已较为成熟。英国是在1994年经过系统地研究之后,由交通运输协会(IHT)公布了全国统一的交通影响分析指南。英国交通影响分析的核心内容包括交通生成、交通分布和交通评估等部分,需要大量交通基础数据和模型的支持。英国交通影响分析的过程与美国基本相似,但是英国交通影响分析一般采用网络分析软件,在交通预测与分析方面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1.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交通影响评价引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制定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2001年10月北京在全国率先确立了交评的法定地位,之后交通影响评价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浙江等地广泛开展。

如何更好地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支持城市交通决策分析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成为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者关注的重点[3]。深圳市参考国外经验,建立了一套以宏观交通模型为上层指导的中观交通模型系统,交通影响评价审批部门可通过多用户模型应用系统下载公共基础方案,直接查询项目影响范围内各路段及交叉口参数,包括路段流量、饱和度、速度及交叉口各转向流量、延误、饱和度等,从而定量地对具体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结果进行判断。

2 研究的必要性

2.1 交通基础数据有待建立整合及定期更新机制

交通影响评价中许多关键技术参数一方面有赖于长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调查和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基础数据更新,逐步形成系统的、延续的、动态的城市交通基础数据体系。另外,交评技术审核基础数据涉及面广且相互交叉,涵盖土地、规划、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结合业务需求及功能需求,需整合用于支持交评技术审核业务的基础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城市交通设施、城市交通运行动态、城市社会经济管理、城市规划及交通规划、交通調查、手机信令、交通影响评价审批、交评相关管理和技术文件信息等大量的基础数据。长期以来,缺乏对现有的交通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定期更新及统一管理维护,现状城市交通运行的有关统计数据并没有充分发挥到支持技术审核工作的作用。

以交评技术审核工作基础数据体系研究为基础,交评技术审核部门可依托搭建的数据平台对交评项目进行辅助决策、技术支撑及细化分析,从而大大节省审核时间,同时减少了主观判断,使得审核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2.2 有待建立基于以行业大数据为基础的交评审核模型系统

由于交评报告编制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同报告编制单位对基础数据资料的掌握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技术参数不统一,在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时,尚缺乏有效的工具,很多对交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只能进行定性分析,出现对一些基础数据和重要参数凭经验确定的现象,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以行业大数据为基础的交评审核模型系统。作为交通影响评价的技术支撑。以科学评判交评报告编制单位基础数据、模型搭建方法及评价结论等的合理性。进而对交评报告编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评估。减少了主观判断,使得审核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3 交评技术审核对行业大数据的需求

3.1 总体数据需求分析

交评技术审核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可分为城市基础数据体系和交通基础数据体系两个层面。城市基础数据体系包含城市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各类基础数据。交通基础数据体系包含交通设施及交通动态运行等基础数据。

交通影响评价中许多关键技术参数一方面有赖于长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调查和积累。另一方面,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基础数据更新,逐步形成系统的、延续的、动态的城市交通基础数据体系。

3.2 城市基础数据需求及数据来源

3.2.1 城市社会经济管理数据

城市社会经济管理数据来源于城市统计年鉴、城市规划资料、人口普查资料、经济普查资料等,没有对应的应用系统支持,该部分数据信息采集需通过人工整理,将资料文档电子化,记录信息格式化、标准化。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完整的、规范的、标准化的现状专题数据导入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根据梳理后规范化的数据建模格式开发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后续数据的动态导入。

3.2.2 城市及交通规划数据

与交评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公交枢纽及站场规划、停车规划、人行设施规划等。数据源为城市总规、城市规划资料、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资料、交通专项规划资料、重大交通疏堵项目资料。

3.2.3 交通调查数据

交通调查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居民出行综合交通调查、交评报告调查数据及通过课题研究开展的专项调查。数据源来源多样,无法通过系统采集接口直接进行接入。交通调查数据结构化程度相对较高,需对其中数据进行分类梳理,设计一套规范合理的数据建模模型,在实现历史交通调查数据的统一导入的基础上开发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后续数据的动态导入功能。

3.3 交通基础数据需求

交通基础设施数据需求包括交通静态数据及交通动态数据需求。交通基础设施数据可以为交评报告编制和交评技术审核工作提供大量基础资料。

3.3.1 交通静态数据需求

城市交通设施静态数据需求主要为道路、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物理属性信息。

(1)道路交通。道路交通设施数据主要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匝道、公路桥梁、国道、省道、隧道、县道、快速路、桥梁、人行地下通道、人行过街天桥、高速收费站等要素的基础物理属性信息。

(2)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设施数据主要包括公交线路、站点、场站的基础信息及轨道线路、站点、站区等要素的基础物理属性信息。

(3)停车设施。停车设施数据主要包括配建、路侧、路内、公共停车、P+R等停车泊位有关的基础数据和空间信息。

3.3.2 城市交通运行动态数据需求

城市交通运行动态数据,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运行、公共交通运行、货运交通运行、对外客运运行等数据。

(1)道路交通运行数据。道路交通运行数据包括路网交通指数、路段道路运行的平均车速、路段交通量、路段车辆时间占有率等。

(2)地面公交交通运行数据。地面公共交通运行数据包括公交日客运量、日运行车速、日运行班次、日乘降量等动态运行数据。

(3)轨道交通运行数据。轨道交通运行数据包括轨道交通日客运量、轨道交通全日分时最大断面客流量、满载率、轨道交通各站点全日分时进站、出站客流量、换乘客流量等动态运行数据。

(4)出租车(含网约车)运行。出租车运行数据包括出租车运次、客运量、平均运距、载客时间、行驶速度、里程利用率、平均空驶里程等动态运行数据。

(5)铁路客运数据。铁路客运数据包括铁路线路各车站日进、出站客流量、各车站日开行、到达列车数等动态运行数据。

(6)长途客运数据。长途客运数据包括长途客运站进京、出京客运量、各客运站进京、出京班次、长途客运出京流向等动态运行数据。

3.3.3 手机信令数据

近年来,基于移动通信的定位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利用手机作为移动检测器来进行相关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多。将手机移动用户时间序列的信令数据映射到真实的地理空间位置,从而完整客观地还原手机用户的出行活动矩阵,分析得到常住人口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居民活动特征的动态信息[4]。手机作为“检测器”为城市交通信息采集提供了全新视角的方式,为城市交通信息获取提供了新的应用空间。

从手机信令数据中提取网络常住人口与就业人口分布等城市基础数据,同时也可提取手机用户的出行OD、行程车速等多种类型的動态交通数据。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居民出行行为成为获取出行特征数据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以500米网络为空间分析单元,分析区域出行量、出行率等指标,可作为交通调查出行率的补充。为交评技术审核工作中校核交通预测数据提供支撑。

4 构建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及框架体系设计

4.1 构建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建立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一是可满足交通主管部门对交评报告技术审核的需要;二是可探索实现对交评编制单位开放端口,为报告编制单位提供数据支撑及辅助决策。同时,编制单位通过该平台能够共享城市交通基础数据,实现数据库资源的公共化;三是可实现各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数据库共享,借鉴其他城市交通出行特征的参数和规律,提高相关交通参数选取的科学性和对交通出行规律把握的准确性。

4.2 交通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框架体系设计

为实现交通行业大数据对交评技术审核的支撑,主要围绕解决三个主要关键步骤开展。一是解决行业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和梳理问题;二是实现面向交评技术审核的数据资源加工、处理;三是形成全面支撑交评技术审核的功能模块。

4.2.1 数据资源整合与梳理

数据资源整合与梳理按照数据的不同来源、数据特点、数据量差异构建不同的数据整合功能模块。对于基础数据开发数据同步模块自动从数据源头定期同步数据,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对于动态数据,由于数据量较大,考虑信息系统建设集约化要求,针对数据源方提供的数据服务API,开发数据接收接口,实时动态地进行数据整合。

数据资源整合与梳理包括城市交通设施静态资源整合与梳理、城市交通运行数据资源整合与梳理、城市现状资源整合与梳理、城市及交通规划资源整合与梳理、交通调查资源整合与梳理、交评相关管理和技术资源整合与梳理、交通影响评价审批资源整合与梳理、手机信令数据动态获取8部分。

4.2.2 数据资源加工、处理

数据资源加工、处理基于接入的数据和调用数据API获取的数据,根据交评技术审核的需要,梳理专题数据集,构建专题数据计算模型。包括专题数据处理支撑组件、道路交通运行数据专题处理、公共交通运行数据专题处理、对外客运运行数据专题处理、手机信令数据专题处理等部分。

4.2.3 对交评技术审核的支撑

交评技术审核支撑环节,提供面向用户的各类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与维护、数据下载等功能,同时提供数据服务,为建立交评模型、开展交评技术审核构建了数据访问的统一入口。

5 实施效果

5.1 提高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审核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在整合和引入行业大数据的基础上,搭建统一的数据应用平台和精细的模型分析系统,保证了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审核的科学性,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了一整套科学决策支撑工具。

5.2 实现多部门数据共建共享节约政府投资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融合了行业大数据资源,实现了数据资源的跨部门共享,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共享硬件设施,从而节约了政府投资。

5.3 在其他城市同行业起到示范作用

实现多源动态交通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宏观微观一体化的交评技术审核模型体系,形成统一的交通影响评价分析平台和交评技术审核决策支持平台,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6 结束语

交评技术审查工作任务重、专业性强、科学性要求高,建立一个以交评技术审核需求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平台,已经成为迫切需求。由于所需的各项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采用不同的开发平台,不同的数据资源在空间、时间、数据类型等维度等存在不同。如何以统一的方式,访问来自不同系统的异构数据,实现数据的整合集成,是下一步建立交评技术审核基础数据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地方标准. 交通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范: DB11/T 787—2020[S].

[2]丘建栋, 赵再先. 深圳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体系研究[J]. 交通與运输(学术版), 2013(z2):11-14.

[3] 林群, 关志超, 杨东援, 等. 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C]//.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上册)——智能交通, 2009: 214-220.

[4] 汪瑞琪, 陈建均. 手机大数据在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的应用[J]. 智能交通, 2019(15): 151-153.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划大数据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应对城市拥堵的对策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应对城市拥堵的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交通规划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云模型的单路口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