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春闻雪落 抚风忆君声

2022-04-14殷德泉

曲艺 2022年4期
关键词:苏州老师学生

殷德泉

苏州评弹学校资深教师,评弹界的老前辈丁雪君先生已于2022年3月5日步云辇而神化,入金阙而仙成,享年91岁。

丁雪君先生临终前告诉家人,低调行事,丧事简办,不要惊动他人。但她长辞教坛,永别书坛,苏州评弹界乃至中国曲艺界少一耆老,失一硕宿,怎能不令所有熟悉她的亲朋好友、听众晚辈太息掩泣!无从行奠,大家只能通过网络致唁,聊托哀思。

亲爱的丁妈妈,优秀的评弹表演艺术家,我对您有说不尽的留恋。每次去看您或和您通话时,在获益无穷时更有无穷的不舍。您的为人品德和您的艺术造诣,给了我用之不尽的财富。我永远怀念您,您永远地離开了,我没能及时送您,含愧之余更是心痛!愿您一路走好!去了那里不要太节俭了,愿天堂没有病痛,叩拜致衷。

被大家尊称为丁妈妈的丁雪君老师走了,令我悲怆,令许多同行悲伤。丁老师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十分和善。与她共事多年,从未见其与人争执。同事间有矛盾,她总能从中劝和。对待学生,同行小辈,她总是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向好。她是个好人,属于慈母型的好人。她有一流的说书艺术,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干净,勾勒疾徐有致、角色分明,遣词用语精当、雅俗共鉴,在后生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苏州评弹界曾流传这么一句俗语:唱弗过王月香,说弗过丁雪君。她是我的艺术楷模,学习榜样。她的离去,应当是苏州评弹界的重大损失。

今年1月6日,我去护理院看望了丁妈妈,虽然身体不太能动弹,但老人家脑子煞清,她一直握着我的手,说了半个多小时的话。她说,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她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但真的想不到……丁妈妈是评弹界少有的真正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她善良的品性与慈爱的为人,有口皆碑;她独树一帜的说表风格,为后人学习之典范,我们没有人不爱她,我们会永远想念她。

唁文山堆海积,文章篇幅所限,我只能略摘几段。但从这几段唁文中也可以看出,丁雪君为何广受大家的尊重和敬爱。

旧中国的大地阴霾重重,纵然在向来有富庶之名的江南,百姓疾苦贫病者也不知凡几。丁雪君出生在苏州一个贫苦家庭,总角时饱受穷困的煎熬,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勤俭简朴的好习惯,立志要为家庭分担经济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她积极参加业余评弹活动,逐渐爱上了评弹艺术。但限于家庭条件,一时无法拜师学艺。但她天资聪颖,更能刻苦钻研,竟然无师自通,最终在苏州市文化馆的推荐下,于1956年通过了苏州市文化局的艺人考试,成为了一名专业评弹演员。25岁的丁雪君芳华正盛,常扎两条长辫子,青春、阳光、奋进,有冲劲,充满了活力。作为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评弹演员,她心中总有一股幸福感,就想着一心一意投入到评弹工作中。

朝气蓬勃的国家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更呼唤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心去讴歌新社会与新生活。丁雪君热爱文艺作品中的新人物,她不是在单纯地说唱他们的事迹,更想与他们的新思想共鸣,把他们的新面貌和新风尚全方位地呈现给受众。所以,“如何说好现代书”就成了她脑海中盘旋最多的问题。

1958年,丁雪君加入苏州市评弹团,不久后被领导安排与弹词名家谢汉庭拼双档说唱传统长篇弹词《落金扇》《王十朋》和现代长篇书目《苦菜花》。从此,丁雪君真正迈出了她艺术生涯的第一步,并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发展提升。

丁雪君喜欢《苦菜花》中的抗日英雄,尤其喜欢女主角冯秀娟,她要真真正正把这位女英雄塑造得立体动人。为此,丁雪君细读本子,加深对英雄人物的理解,同时请教专家,并仔细与同侪切磋技艺,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作品的打磨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丁雪君逐步练就了说表语言精练,叙事有条不紊的过硬功夫,在起现代书目中的小脚色时更有心得。

1963年金秋,丁雪君随苏州市评弹团赴京演出,那是令她一生终身难忘的演出。

那次赴京演出,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要来观演,这消息传来,令所有演职人员兴奋不已、激动万分,后台沸腾起来了。我这个从前的苦孩子万万没想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会来观看演出,激动、兴奋、紧张、开心、担心,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大幕拉开,亲眼看见首长们在台下就座,满脸慈祥笑容的周总理端详着台上,这时候一股暖流涌上全身,身子也不抖了,手脚也不凉了,说书也很自然了。

在两天的演出中,丁雪君分别说唱《红色种子·假夫妻》和《苦菜花·血染桃庄》两个现代书目折子,获得了首长与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首长们走上台来与演员们合影留念,照相时,周总理看了看高雪芳老师的烫发,幽默地说:“你是解放前学评弹的。”又指了指丁雪君的辫子:“你是解放后学评弹的。”大家忍俊不禁,丁雪君则略显紧张,则以“是的”两字应答。后来周总理又问,这部《苦菜花》说了几年了,谢汉庭回答说5年了。周总理得知很高兴,鼓励他们说新创新,并要求他们多下基层体验生活,了解生活,进一步说好现代书。

后来,谢汉庭与丁雪君又有机会为陈云同志演出《苦菜花》的一折“刀劈马排长”,也得到了他的鼓励与好评。陈云同志要求他们不怕困难,继续努力说好现代书。陈云同志是评弹老听客,始终关心和支持评弹事业的发展,“出人、出书、走正路”是他留给苏州评弹界乃至整个曲艺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总理的接见和陈云同志的鼓励,给丁雪君注入了无限的动力,更让她的精神世界有了进一步升华。过去希望赚钱养家是为了小我的安康,而今她要用自己的声音向千千万万个小我传达这样一种“大我”的信念:“无数先烈让这国家获得了新生,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行动,把我们的山河社稷装扮得更加繁荣壮丽。”

从北京回到苏州后,苏州市评弹团的新书创演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团领导组织创编演人员集中学习,鼓励大家认真领会首长们的指示精神,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说好新书目研讨交流、各抒己见。会议形成一项共识,要对《苦菜花》进行深度修改,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让其真正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书目。为此,谢汉庭、丁雪君等创编演相关人员受评弹团指派,满腔热情地去山东胶东半岛的老革命根据地,到《苦菜花》的“生活原点”昆嵛山区王官庄体验生活。他们不怕艰苦,坐牛车、蹚泥路,挨家挨户拜访老区群众。这些南方人炕上盘腿坐,大饼卷大葱,和群众下地赶山路,同吃又同住,都是“自来熟”。

《苦菜花·搏斗猫岭山》是谢、丁双档的保留书目,所以这次丁雪君也去爬猫岭山,意在观摩山峰的险要,体验山路的曲折。在爬山过程中她差点掉进山沟中,惊险过后,她方知当年冯秀娟与汉奸宫少尼夜间搏斗的艰辛与勇敢。回去后,她又去拜访当年的妇救会长冯秀娟,进一步了解这位女英雄的事迹。

从生活中升华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在拜访冯秀娟的过程中,丁雪君对英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要塑造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列宁认为,“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來”,这事实上是用历史唯物主义为狭隘的帝王将相英雄史观祛魅,回答了英雄从哪里来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更进一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英雄不是高踞神座的神灵,不是降生尘世的弥赛亚,更不是离群索居的独行侠,英雄原是人民做,人民才是真英雄。

他们在了解汉奸宫少尼的事情后,方知其原型人物的奸邪丑恶不形于色,没有把“我是反派”4个字写在脸上。这让他们明白了,“脸谱化”是要不得的,以恶写恶有时候过于直白,采用其他艺术手段去刻画反面人物,可能会让其形象更为丰满,作品更富有故事性。

所见所得,不一而足,乘兴而来,满载而归。“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正是有了这段扎扎实实的采风经历,丁雪君他们才能真正听到昆嵛山深处初心跳动的声音,并谱写出当代苏州评弹的艺术和声。

1980年,苏州评弹学校重新开课,丁雪君被调去当教师。在20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丁雪君练就了口齿清晰、语言精练、用词精到流畅、语言生动传神的演出风格,说表水准在苏州评弹圈内有口皆碑,有“巧嘴”之称,所以被安排去教授说表。

过去是个内行的说书匠,现在要去当个外行的教书匠,隔行如隔山,丁雪君难免有些着急。“总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像说书一样说给自己的学生吧?”

可话又说回来,临溪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干着急没用,认真想想怎么办才是正经,她决心脱胎换骨,自我挑战,从说书到教书,从演员到教员,来一次“窑变”。

丁雪君的老师生涯是从当学生开始的,“边学边教”是她给自己定下的基调。她虚心向文化专家、艺术行家、教育方家甚至是自己的晚辈请教,意在不断充实自我、提升水平的同时,能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丁雪君认为,当好老师、教好学生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黏性”,学生喜欢上老师的课,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所以,她用心丰富教学手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求学欲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启发他们。同时,她不允许自己只在讲台上走动,而是主动走下来,对学生投注爱心,倾注慈母般的情感,消除与学生空间上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让他们敞开心扉。这是丁雪君当老师的两大法宝,作用甚佳。

学生中有用功的也有不用功的,但决无好坏之别。丁雪君认为,这世上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初苏州评弹学校里有一些来自南通启东市的学生,苏州方言成了他们的老大难——不会“苏白”,怎么表演评弹呢?于是,丁雪君就几个字几个字教他们,一段时间下来,成果有了,这些学生满口的“启东苏州话”,丁雪君也听不懂。回忆起这段事情时,她笑称,哪怕是为了让学生不把自己给带歪,教学也得加把劲。老师肯下功夫教,学生也肯下功夫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来自启东市的同学有的成了评弹界的知名演员,有的甚至当上了评弹团团长,这也是丁雪君最欣慰的。

“喜、怒、哀、乐”是每个评弹演员必定要拥有能发挥的情绪,但课堂上曾有位同学跟丁雪君说“我不会笑”,不管是真是假,这能难住丁老师吗?丁老师微微一笑,“小猫小狗尚且也会哭笑”,旋即随口模拟了几声小猫小狗叫,立刻博得一片笑声,那位同学也不禁露齿。

又有一回,某同学请教丁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评弹?”“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我看也简单,两个字‘用心’!”顿了顿,丁老师接着说,“任何事情都要用心,有‘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如我校培养的学生,像盛小云、王瑾、吴静、张建珍她们,都是通过自己刻苦用心学习,才成功成名的。这就是‘用心’所起的作用。”

丁雪君对待学生总是循循诱导,将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她为人谦恭平和,如慈母般地爱护学生教育晚辈,所以学校里领导同侪,学生晚辈都亲热地称她为“丁妈妈”。

汉代大儒董仲舒有云,“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惟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惟冶者之所铸。”丁雪君就是这样一位“甄者”“冶者”,能抟土为型、淬火成瓷,能提炼铁英、锻打成器。丁雪钧说书是行家,教书是名师,生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留下了《苦菜花》《红色种子》《老子·折子·孝子》和《爱的升华》《搬家乐》《毕氏赐归》《鸳鸯抗婚》等作品,塑造了冯秀娟、赵彩霞、西太后等一大批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

平凡人做平凡事,丁雪君就是一位平凡的评弹演员和评弹教师,在她平凡的一生中却又有数不清的闪光点:热爱事业、不求名利,热爱生活、不尚奢华,与人为善、和气处世。如果说她还有遗憾的话,可能就是再也不能执鞭任教,再也不能说噱弹唱,与我们共享苏州评弹的又一个春天。

行文至此,我没由来地想起了《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丁雪君先生与评弹“相遇”,她的一生是快然自足的。而在她“老之将至”直至挥别这个世界后,她“俯仰一世”所钟爱的评弹不会“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会归为“陈迹”。

教育还在,评弹仍在,传承永在。

丁雪君先生从未远离,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苏州老师学生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