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德商”“财商”的培养

2022-04-14

曲艺 2022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消费大学生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与社会的生力军,理应展现出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形象,成为精神的旗帜与德化的标杆。我们必须看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做出了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父母、无愧于自身的功业,如“七一勋章”“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黄文秀。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做好了自身的工作,成为了新时代建设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是新时代伟大成就这个“1”后面的一个“0”。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大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得到尽情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或者把才华用到了阴暗诡谲的角落。

先简单地看几个案例。

2003年9月,广西查获一个传销窝点,涉案人员500多人,其中90%是大学生;同年10 月,海南捣毁一个传销窝点,该窝点的13名传销人员均为在校大学生。2004年3月,重庆“欧曼丽”传销案件中,共有湖北、河南、陕西、云南等10多个省份的2000多名大学生受骗。2006年,山东聊城市警方捣毁“蝶贝蕾”传销案中,涉案金额有20多亿之巨, 50多万涉案人员中,大学生人数竟有20%。而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一传销团伙的领导层中,竟有一名年仅30岁的博士后科研人员。2008 年,南京铠鼎商贸有限公司诱骗大学生从事传销活动案件中,江苏33所高校734名学生牵涉其中。2016年12月,南京查处的一个传销组织,成员平均年龄20多岁,大部分都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除此之外,网络上隔三差五曝出的“校园贷”及其他类型的非法贷款,更时不时将大学生群体送上热搜,以至于某些网友半是调侃半是疑惑,“高学历人才怎么连这点分辨力都没有了?”

在以上案例中,“关键词”除了传销,可能就是“钱”。在这些案例中,当然会有马克思所指出的,为了利润敢卖“绞死自己的绳子”的不法商人,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针对近些年来频发的大学生涉“钱”案件,还应该从大学生自身找到原因。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尽管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消费者个人偏好、风俗习惯等都是影响大众的消费因素,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而在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上存在这样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而美国经济学家弥尔顿指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还会受到其他预期收入的影响。所以,如果大学生对自己在未来的收入预期非常高,而他目前的经济来源又不足以支撑或者说满足消费欲望时,就可能会采用其他合法或者非法的方式。而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关系,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盛小云所指出的,“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大学生群体,他们利用毕业生社会经验少,法制观念淡薄,急于获取高薪的心理等,绞尽脑汁误导﹑引诱一些毕业生从事违法活动,使他们陷入陷阱。”

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当今多数大学生是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中,丰富的物质随处可见。所以,部分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冲动消费”“激情消费”的行为,除了商品的实用性,他们可能更享受消费行为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程度,所以因一时高兴而大肆挥霍或为了排解不良情绪而不停“买买买”的情绪化消费行为屡见不鲜。而信息爆炸更为这种消费观念添加了一把“柴薪”,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相伴,在网络购物便捷的加持下,进一步发酵为追逐时尚潮流和标新立异的不良消费模式。不论实际条件允许与否,他们都可能想办法得到能满足自身消费欲望的金钱。

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能受限于家庭条件,或者单纯地有为家庭减负的思想,早早地开始寻找赚钱的手段。而毫不意外地,这部分大学生就成了传销或者各种违法贷款的猎物。

盛小云委员对此深表忧虑,“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毁掉了自己的光明前途,整个家庭被毁于一旦。······还有像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罪,不少大学生或毕业生,在不懂法的情况下,出具个人的身份证或银行卡号,帮助诈骗团伙洗钱等。”

盛小云委员特别指出,当前针对大学生的“骗局”竟然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就在冬奥期间,一场名为‘魅力冬奥’的冬奥知识传播助力大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然而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非法获取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个人信息350万条,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在此案中,大学生们不仅没有实现“一户一墩”“一户一融”的自由,反而赔进去了自己的金钱和精力。

盛小云委员认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毕业生误入“贼窝”,已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此问题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应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指导,防范挽救这些大学生或毕业生误入歧途。”

高校安全文化应该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在高度关注学生实质性健康、避免校园暴力现象发生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功利性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智商”教育非常重视,却忽略了大学生“德商”“财商”的培养。对学生“德商”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甚至让自己的消费观念扭曲异化为消费欲望。甚至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被热议的“裸贷”,就与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德商”滑坡,三观不正有着必然联系;对学生“财商”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学生金融知识的欠缺,不能正确看待金钱,缺乏合理配置资产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此,高校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者认为,正是因为行骗者深谙受骗者的心理,利用了大学生受骗者普遍具有直觉型的思维方式、冲动型的决策风格、一般信任水平高和情绪控制力差等特征,才能通过建立初步信任并一步步诱使受害者上钩的。就此而言,多方结合形成合力,深化高校综合安全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势在必行。

盛小云委员建议,高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導课程,特别是将如何识别非法业务的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从校外聘请有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为毕业生做专题讲座,通过讲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比如法律如何界定传销,如何界定非法集资,如何界定电信诈骗等知识,让毕业生对相关罪名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他们在未来择业中误入歧途,以至身陷囹圄。”同时,要有针对地组织毕业生观看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审理的视频,真实地感受错误择业所面临的司法处罚,并且以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高校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公众宣传传销、诈骗、非法集资的危害,提前进入社会锻炼,使大学生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不可放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家庭、家教、家风都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要规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以家庭教育为始,以良好家风为先。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毕业生消费大学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生就业趋势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