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顶山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采潜力研究

2022-04-13黄继超荣富强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2年3期
关键词:水资源量开采量资源量

黄继超,荣富强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矿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3)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地下水逐步成为平顶山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对保障全市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地下水分布广泛,资源量大,开发利用程度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存在地下水资源家底不清,开采潜力不明等问题。文章旨在查明了地下水资源的家底,掌握各县市区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其开采潜力作出评价,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全境东西长约140 km,南北宽约133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4′~113°45′,北纬33°08′~34°20′,总面积7 882 km2,辖汝州市和舞钢市等2市,叶县、郏县、宝丰县和鲁山县等4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和石龙区等4区以及新城区、高新区。

研究区境内河流密布,切割作用较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岩性组合复杂,决定了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不同的地层、岩性组合,不同构造和地貌条件下,辅以水文、气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区共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地下水,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 地下水资源量分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采用近年资料,除降水量选用1956-2017年系列资料以外,其它如地下水位埋深、开采量、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等均选用2017年资料。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参考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近期资料分析研究,或利用动态资料计算而综合确定。地下水天然资源包括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

3.1 评价方法

3.1.1 浅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采用水量均衡模型,该法是利用评价区地下水动力平衡的基本原理,通过逐个分析并确定各均衡要素,进行水均衡计算和评价。评价区总面积4 242.14 km2。划分为4个大区,即Ⅰ区:汝河、沙河河谷及冲积平原强富水区,Ⅱ区:汝河二级阶地及澧河冲积平原中等富水区,Ⅲ区:汝河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及平顶山南部冲积平原弱富水区,Ⅳ区:山前倾斜平原贫水区;再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包气带岩性、含水层岩性等,将Ⅰ区进一步划分为Ⅰ1~Ⅰ8等8个亚区,Ⅱ区进一步划分为Ⅱ1~Ⅱ8等8个亚区,Ⅲ区进一步划分为Ⅲ1~Ⅲ3等3个亚区,Ⅳ区进一步划分为Ⅳ1~Ⅳ6等6个亚区,共计25个亚区。

3.1.2 中深层地下水

中深层地下水资源量主要由侧向径流补给量、浅层地下水越流量和弹性释水量三部分组成,其中弹性释水量是其资源量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总资源量的一半以上。侧向径流补给量采用达西公式进行计算,中深层地下水越流补给量即浅层地下水越流排泄量,弹性释水量采用弹性释水系数法进行计算。评价区总面积2 808.69 km2,划分为2个大区,即Ⅰ区:汝河、沙河河谷及冲积平原强富水区、Ⅱ区:汝河、沙河、滚河山前倾斜平原及澧河冲积平原中等富水区;再根据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将Ⅰ区进一步划分为Ⅰ1~Ⅰ5等5个评价单元,Ⅱ区进一步划分为Ⅱ1~Ⅱ11等11个评价单元,共计16个评价单元。

3.1.3 基岩地下水

基岩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因此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进行天然补给资源量的计算。评价区总面积3 639.91 km2,划分为4个大区,即Ⅰ区:碎屑岩类、Ⅱ区:层状岩类、Ⅲ区:块状岩类、Ⅳ区:碳酸岩岩类;再根据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将Ⅰ区进一步划分为Ⅰ1~Ⅰ3等3个亚区,Ⅱ区进一步划分为Ⅱ1~Ⅱ3等3个亚区,Ⅲ区进一步划分为Ⅲ1~Ⅲ8等8个亚区,Ⅳ区进一步划分为Ⅳ1~Ⅳ5等5个亚区,共计19个亚区。

3.2 计算结果

根据前面计算的浅层、中深层和基岩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对各计算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汇总统计,详见表1。

表1 研究区各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3.3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根据前面计算的浅层、中深层和基岩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出各县(市)区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详见表2。

表2 研究区各县(市)区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研究区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为8.24亿m3,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为7.20亿m3,由表2可以看出,地下水天然资源总量存在空间部分不均,总体呈现西北(鲁山县)向东南(舞钢)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是由于西北地区河流水系发育为地下水的主要汇聚区和流通区,东南地区由于地势较缓主要为地下水流通排泄区,这点和区内地下水流向呈正相关关系。由其行政分布来看,鲁山县天然水资源总量>汝州>叶县>郏县>宝丰>市区>舞钢;浅层地下水天然水资源总量为4.54亿m3,主要集中分布在汝河、沙河河谷平原及东部平原,因其地貌单元含水层的成因与岩性结构均不相同,其水资源储量差异很大,河谷平原及冲积平原富水性较强,河流南北两侧岗地富水性较弱;砂、砂砾石和卵石层厚度大的区域富水性强,厚度小的区域富水性弱;中深层地下水天然水资源总量为0.48亿m3,主要分布在汝河冲积平原、沙澧河冲积平原,宝、郏凹陷盆地、沙河断陷槽地中、保安、坟台,张良、谷店南部一带地下水资源量则较一般;基岩山区地下水天然水资源总量为3.23亿m3,受地貌影响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区。由各类地下水可采资源组成来看,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其中浅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占总量的53%,其次为基岩山区地下水占40%,中深层地下水仅占总量的7%。

4 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4.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研究区现有农业灌溉规模以上供水的机电井约32 500眼,开采量为2.90亿m3/a,村民自建供水井约17 500眼,开采量为0.19亿m3/a;厂矿自备供水井约544眼,开采量为0.16亿m3/a;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井约577眼,开采量为0.14亿m3/a;各类自备井约320眼,开采量为0.10亿m3/a。

4.2 地下水开发潜力评价

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可利用地下水开采系数作为判定标准,计算公式如式(1):

地下水开采潜力的大小依据下列值判定:

k>1.00潜力不足,已超采;0.75≤k≤1.00采补基本平衡;k<0.75有开采潜力,可扩大开采。

根据地下水的现状开采量和可开采量计算结果,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出各区地下水开采系数,并对其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详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全区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85,处于采补基本平衡状态。

表3 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一览表

4.3 评价结果

4.3.1 有开采潜力区

主要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和部分山前倾斜平原,面积1 306.11 km2。其中Ⅰ1、Ⅰ3、Ⅰ7、Ⅰ8、Ⅱ8、Ⅲ1区属于汝河、沙河(河谷)冲积平原区,河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现状条件下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在开采条件下,可以激发河水的侧渗补给;Ⅱ3、Ⅱ8、Ⅲ1、Ⅲ2、Ⅳ4区属于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易接受山前侧渗及地表河流补给,现状条件下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在开采条件下,可以激发山前侧渗补给及河水的侧渗补给;目前上述区内仅散布少量自备井和农灌机井,具备较大的开采潜力。

4.3.2 采补基本平衡区

主要分布在郏县县城(Ⅰ2)、鲁山县城(Ⅰ4)、汝州市南部(Ⅱ2)、叶县南部(Ⅱ6)、汝州市北部山前(Ⅳ1)等区域,面积1 443.29 km2。该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侧向径流条件一般,主要开采为农业灌溉、生活饮用及少量工业用水。由于其水文地质条件较平原区差,砂层厚度一般在8~15 m,地表降水入渗补给河谷平原区,区内水位埋深15~20 m。

4.3.3 潜力不足区

主要分布在叶县县城(Ⅰ5)、舞钢北部八台镇(Ⅰ6)、汝州市北部(Ⅱ1)、宝丰东部(Ⅱ4)、舞钢市北部枣林(Ⅱ7)、平顶山市北部(Ⅲ3)舞钢市南部(Ⅳ5、Ⅳ6)等区域,面积1 492.74 km2。由于该区域多分布在县城或乡镇,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及工业用水量较其他区域明显增大。

5 结论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总量8.24亿m3,可开采资源量7.24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为4.54亿m3,可开采量为3.86亿m3,总排泄量为4.45亿m3,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整体来看全区处于正均衡状态,总储存量为156.71亿m3,是总补给量的40倍;中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0.48亿m3,总储存量为8.62亿m3,是可开采资源量的近20倍;基岩山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23亿m3/a,可开采资源量为2.90亿m3/a;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85,处于采补基本平衡状态。建议进一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市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全覆盖,及时分析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等动态变化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水资源量开采量资源量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基于SWAT模型分析嘉陵江流域蓝、绿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再谈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乡高锶天然矿泉水特征与开采量估算
铀矿数字勘查资源量估算方法应用与验证
河南洛宁县中河银多金属矿区三维可视化及资源量估算
双柏县降雨径流特性分析
邢台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