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阶梯思维结合SBAR的急救-病房转接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

2022-04-13庄金秀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阶梯溶栓心肌梗死

朱 颜 周 晶 庄金秀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辽宁大连 11601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多发且常见的疾病,由于该疾病具有起病急等特点,患者易发生猝死,甚至还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及早开展相应治疗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2],随着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率的不断提高,为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应降低复发率,提升抢救成功率。因此,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配合非常重要。本研究以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SBAR与降阶梯思维共同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急救方案分为对照组(43例)与研究组(43 例)。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检查均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者;②年龄≥60 岁。排除标准:①伴严重精神功能异常者;②伴认知能力低下、言语沟通障碍者;③伴创伤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等全身系统性病症者。对照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龄60~86 岁,平均(73.52±2.31)岁。研究组中,男26 例,女17例;年龄61~87 岁,平均(74.49±2.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开展已征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工作人员共40 名,其中主管护师11 名,护师19 名,护理人员10 名。

1.2 方法

所有被选对象均给予常规抢救,患者入院后马上送至导管室,结合存在的转运安全隐患和具体病情发展予以综合评估,于第一时间开展抢救。在对患者转运时开展吸氧治疗,持续心电监护;送至导管室后构建静脉通道,予以急救输注,并配合医师完成抢救。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告知医师。

对照组单纯采取SBAR 方案,具体如下。①全面掌握患者病例资料等信息,包括护理级别和床号、科室和诊断等;②对患者病情相关资料予以了解,包括相关检查资料和处置以及患者的治疗情况与病情等信息;③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负责患者和护理人员间的对话交流,并对患者生理、心理指标进行评价,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对交接单进行设计,并综合评估交接单涉及的内容,告知患者家属,并简单介绍相关注意事项;④在处置与治疗建议方面,主要以处理患者问题的建议为主;⑤在交接方面,要求主管医生、患者和急诊科护理人员三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并将患者转移至相关病房,与责任护理人员面对面交接,确定无误后签字[3]。

研究组给予降阶梯思维结合SBAR 的急救-病房转接模式,将SBAR 模式调整为BARS 交接顺序的5个步骤,其中“B”代表急救人员了解病情处置资料,包括患者具体病情、相关检查、治疗情况、处置措施等;“A”代表急救人员风险评估,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相关指标、管道情况及异常反应进行评价,并将相关信息如实告知患者家属,提高家属对其资料的警惕性和注意能力;“R”代表急救人员给予个体差异化建议,由急诊护士、患者、责任医师三方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转入病房交接,且三方在交接单位置签名确认[5];“S”代表急救人员了解一般信息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科室、床号、护理级别、诊断名称等相关资料,并在对一般资料的沟通过程中填写病房转出交接单,核对过程中护理人员、患者、主治医师三方在场,确认无误后签字。简化BARS 模式即先介绍患者病危情况、急救处置、治疗和用药情况,评估循环、气道、意识、呼吸及潜在风险,然后根据风险级别给予个体化差异干预措施,并对病危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交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人员的急救成功率、住院期死亡率、复发率、溶栓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交接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本次共计发放86 份调查问卷,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的回收有效率为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住院期死亡率、复发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期死亡率及复发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住院期死亡率、复发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s)

组别 溶栓时间(d) 抢救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3.17±0.75 1.38±0.59 12.301<0.001 50.26±9.65 19.96±10.26 14.106<0.001 12.64±1.16 8.55±0.25 22.602<0.001

2.3 两组交接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交接问题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症,常因疾病发生和血液供给冠状动脉不足所致,易导致一系列病变发生[4-6]。另外,疾病的发生和寒冷刺激、暴饮暴食和激动过劳等因素相关,患病后易引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神志障碍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安全,甚至发生死亡[7-9]。因此,为使患者生存率提升,在有效时间内采取高效治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中SBAR 方案的应用愈发普遍,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人群以老年者居多,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机体功能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降低耐受能力,免疫能力低下[10-11]。本研究中,在老年患者急救-病房缓解期间实施SBAR 与降阶梯思维共同干预,将院内急救、 抢救及病房转运联系到一起,为患者生命安全构建快速通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快速实施溶栓治疗、共同干预的两个模式,护理人员可在专业认知和实践操作方面高度关注急救护理,缩短溶栓时间,进而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转病房住院后的死亡率与复发率,提高患者急救质量[12]。

降阶梯型思维方法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方法,其属于一种有较高可行性的急救护理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中[13]。通过对常规急救护理措施的加强,紧密连接抢救、院外急救和绿色通道,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对一条绿色通道予以构建。通过与患者具体情况相结合,合理制订手术方案,对手术治疗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14]。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SBAR 联合降阶梯思维干预可增强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急救时间窗,通过降阶梯思维的培养以及护士长的培养,在交接班期间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恶化趋势情况,并根据降阶梯思维对患者病情轻重缓急情况进行判断,及时救治患者,从而对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9]。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SBAR 与降阶梯思维共同干预,能够缩短交接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交接质量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阶梯溶栓心肌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阶梯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良师·阶梯·加油站
艺术创意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