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心理护理对CT增强患者不良情绪及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影响

2022-04-13郑亚军龚杏红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外渗造影剂针对性

郑亚军 龚杏红

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咸宁 437000

CT 增强是在平扫基础上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从而促进疾病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在临床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进行CT 增强过程中需静脉注射造影剂,但患者因对疾病与检查的恐惧,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加之在造影剂注射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较大,容易导致造影剂外渗等情况的出现,影响其心理状态,加重患者痛苦[1]。常规心理干预措施单一,对患者的干预效果不佳,针对性心理护理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其个性化差异给予患者相应护理,使护理干预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可更好地促进心理状态的改善[2]。本研究对136 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针对性心理护理对不良情绪及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于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6 例接受CT 增强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 例。对照组中,男37 例,女31 例;年龄27~81 岁,平均(70.25±6.13)岁;检查位置:额头部20例,胸部22 例,腹部26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或中专26 例,大专及以上27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女33 例;年龄25~83 岁,平均(70.34±6.07)岁;检查位置:额头部21 例,胸部23 例,腹部24 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 例,高中或中专25 例,大专及以上27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检查位置、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接受CT 增强,无检查禁忌证;②认知及语言、听力功能正常,无相关障碍者;③年龄≥18 岁;④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存在过敏反应者;②全身感染者;③伴有自身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或甲状腺疾病者;④严重脏器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或心律失常者;⑤存在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护理,讲解CT 增强检查的相关流程,向患者告知该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给予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相应心理疏导等。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应注意自身态度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的语气变化,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增加患者对CT 增强的认知,拉近双方的距离,对患者合理要求尽量满足。②针对年龄差异进行心理护理。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干预过程中应放缓语速,并邀请家属参与到护理中,从而减轻患者对医院环境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充分安抚,向其详细讲解基础知识;对中青年患者进行干预,应告知其心理状态在检查顺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向其讲解增强CT 检查在后续治疗与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对负面情绪进行缓解。③针对疾病差异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相应疏导,给予其充分鼓励,告知其准确的病情诊断对预后的重要性,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着重向其讲述尽早明确病情在疾病治疗与缩短康复时间之间的相关性,使患者充分了解良好依从性可促进CT 增强的顺利完成。④针对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了解不同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例如,患者对CT 增强检查中的辐射存在担心,则告知患者CT 增强检查的安全性较高,在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较小,单次检查时间较短,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造影剂使用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着重告知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在检查完成后可经肾脏排出,过敏反应发生风险较低。

两组患者均干预40~60 min。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在干预前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4]评估两组患者负面情绪,量表满分均为100 分,得分与负面情绪呈正比。②比较两组患者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其中患者自述发冷、皮肤颜色出现苍白,部分患者伴有疼痛症状发生,且水肿直径<2.5 cm 即为Ⅰ度;患者存在Ⅰ度症状,对水肿直径进行观察,若水肿直径为2.5~15.0 cm 即为Ⅱ度;患者存在Ⅱ度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发生,且出现麻木感,水肿直径>15.0 cm即为Ⅲ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 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的比较(分,±s)

注 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组别 SAS 评分 SDS 评分观察组(n=68)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对照组(n=68)干预前干预后t 值P 值52.31±4.67 42.87±4.16 12.447<0.001 50.26±4.34 39.65±4.02 14.790<0.001 t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P 干预前组间比较值t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P 干预后组间比较值53.28±4.52 46.33±4.25 9.237<0.001 1.231 0.221 4.798<0.001 50.41±4.28 41.57±4.16 12.213<0.001 0.203 0.840 2.737 0.007

2.2 两组患者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扫描造影剂外渗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CT 增强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造影剂由静脉向人体内注射后进行扫描,能够根据密度差识别病变组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6-8]。但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过于紧张,使依从性下降,则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9-10]。作为CT 增强检查中的常见并发症,造影剂外渗的通常伴随着水肿与疼痛,影响其配合度,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应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11]。

常规心理护理在临床中应用较多,但一般模式较为单一,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过程中不能有效把握患者自身的特征,使干预措施缺少针对性,干预效果较差[12-13]。针对性心理护理从多层面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护理干预中充分体现个性化特点,针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负面情绪出现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使护理模式与患者心理特征相符合,充分满足其自身需求,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14-15]。针对性心理护理在对患者干预过程中通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可减少二者之间的距离感,对其疑虑进行充分解答,减轻其对医院环境与CT 增强检查的恐惧感;针对年龄差异进行心理护理,可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减轻负面情绪; 针对疾病差异进行心理护理,能够给予患者充分鼓励与支持,使其充分了解CT增强检查在疾病治疗与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促进检查依从性的提高[16-17];针对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可针对负面情绪出现的原因进行对症干预,使患者充分了解CT 增强检查与造影剂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1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 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护理干预在CT 增强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心理状态,缓解负面情绪。究其原因,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进行对症干预,使护理干预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达到减轻负面情绪的目的[19-20]。此外,观察组扫描造影剂外渗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护理干预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可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究其原因,不良情绪是导致造影剂外渗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干预,对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起到缓解作用,从而促进检查依从性的提高与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的下降[21]。

综上所述,将针对性心理护理应用于CT 增强患者中,能够对负面情绪起到缓解作用,降低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外渗造影剂针对性
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规范化护理对降低CT增强造影检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的价值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