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踔厉奋发新时代 笃行不怠向未来
——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2022-04-12

人民之声 2022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建设

文 雪 敏

齐聚京华,共商国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等话题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对报告一致表示赞同,认为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客观全面总结去年工作,科学分析提出今年发展目标。面对内外挑战,始终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

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把建设大湾区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朱伟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大湾区建设摆在“1+1+9”工作部署中的9项重点任务之首,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奋力前行。

“要全力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增创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新优势。”他建议,进一步完善“四共”的管理体制,加快落地落实以合作区条例、实施方案、总体发展规划为重点的“1+1+1+N”政策框架体系,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扭住“扩区”和“深化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加快出台实施前海优化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方案,提升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以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牵引,集聚三地创新要素,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深化粤港澳基础设施衔接和规则对接,加快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深化拓展实施“湾区通”工程。全面深化粤港澳社会交流和民生融通,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提升港澳青年来粤创业就业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社保通”“创业通”“就业通”“生活通”等粤港澳民生融合工程取得新进展,更好满足在粤发展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住房等民生方面的需求。

安然代表建议,多措并举加大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她提出,应鼓励澳门大胆探索,完善教学和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推动澳门高校与内地高校的互动,促进内地与澳门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她还建议加大力度支持澳门各类高校在大湾区或其他内地省市合作办学,给予更优惠于国内中外联合办学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澳门高校到珠海、横琴办学,加强澳门高校在横琴及内地办学政策的透明度及灵活性。同时,鼓励澳门利用优质国外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黄汉标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他提出,近年来,广东省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推动粤港澳三地残疾人事业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广东还将联合港澳共同承办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但仍存在融合发展协商领导机制缺乏,发展模式、工作机制、指标体系、政策支持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由国家有关部委(办)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参与,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残疾人工作定期会商机制,统筹推进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

强化创新引领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曾庆洪代表认为,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当今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显著,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像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设备及工艺仍然被发达国家垄断,一旦相关产品进口中断,必然会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他建议要加快推动我国汽车芯片产业链发展,同时加快推动汽车工业软件国产化。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关键在于强化技术创新。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切实营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他建议,加快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要以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弘扬“大国工匠”和企业家精神,着力培育和吸引创新型和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队伍。

与会代表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王辉/摄)与会代表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王辉/摄)

同样关注自主创新的董明珠代表在审议时表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她认为,要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科技创新要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深度布局智能装备领域,坚定不移走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为了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强大,我们希望国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培养人才的保护力度,形成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关注和保护创新企业和自主培养人才的企业,让企业对加大自主创新和自主培养人才的投入更有积极性。”

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蔡仲光代表认为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他在审议政府报告时列举了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企业数超过4 800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95%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稳住中小企业,就稳住了就业,进而稳定了居民收入,稳定了居民消费,也有助于稳住经济增长。”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中小企业普遍经受着实体经济制造业利润下降、用工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考验。他建议对长期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加大信用贷款比重,惠及优秀企业的经营发展及带动就业。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及降低贷款利率,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应对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较大波动的冲击影响,加大对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及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助力中小企业降低运营风险。放宽贷款“天花板”限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经营性贷款。

“2021年,通过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张红伟代表在审议时表示,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加大对企业减负纾困的力度,支持企业就是支持就业,支持就业就是解决民生”。在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前提下,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建议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 提高到100%, 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突出抓好三个“头”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新时代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的成效,李小兰代表认为要突出抓好三个“头”。一要强化村两委的“领头”作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二要突出“产业拉动”这个“龙头”。要盘活农村土地,用好自身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才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三要把握“三治融合”这个“重头”。要发挥村规民约价值引领功能,针对部分群众的不良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完善制度执行落地所需要的配套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作出贡献的村民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告和村规民约,在依法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明确任务要求,完全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了包括韶关在内的生态发展区重大机遇和重要使命。”王瑞军代表表示,韶关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批示范地区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将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通过推动“沉睡资源”变成“活化资产”,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样板。通过人才引领实现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韶关。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

强化依法决策意识 加快政务诚信建设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作为一名来自律师界的代表,肖胜方建议要强化依法决策意识。“行政机关一般是首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作出重大决策前,应当听取合法性审查意见,尤其要注重听取法律顾问意见。”他提出,一方面要重视行政决策的程序,决策质量才有保障,才能有效避免因决策失误产生矛盾纠纷、引发社会风险、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法治精神要求政府最应当守信践诺。应当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制度,将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向社会公开。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失信惩戒力度,重点治理债务融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等领域的政府失信行为。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

“数智化转型对产业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魏明代表认为,要持续丰富个人数智化体验,创新提供家庭数智化服务,持续赋能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赋能中小企提质增效。助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为此,他建议进一步推动5G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加大政府信息化支出向5G应用倾斜力度,在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全面推广5G应用,积极推动工业制造、交通、农业等领域5G应用标杆项目规模复制。同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幅度,加大“上云用数赋智”相关补贴力度,加快推广应用中小企平台和“移动e企”融合产品等平台和信息化产品,助力中小企体系化数智化转型。

以创新引领医疗行业水平提升

来自医疗行业的宋尔卫代表认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距离总书记的要求仍有进步的空间。他指出,对比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存在差距,主要是研究平台规模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在产学研机制上欠成熟,没有形成产学研的闭环管理。另外,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仍有不足,患者就诊时候仍“扎堆”在大医院。为此,他建议进一步探索落实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地方政府合力共建“委属医院”模式,为委属(管)医院提供更多的扶持资源。“推进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完善产学研机制,实现从临床—科研—科研的闭环。”在政府指导下,成立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企业厂长的“三长”融合创新联盟。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基层医疗工作的发展。

以高水平戏曲文化建设致敬时代

“要高水平推进文化建设,核心在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来自广东粤剧院的曾小敏代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两度视察广东,对粤剧、潮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高水平文化建设主要依托于构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的大时代背景,同时得益于广东省区域文化建设的丰沃土壤和百花齐放的戏曲生态圈。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系统关照传统文化的留存与发展,是我们现在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但作为文化强省的广东,现在基本没有完善的、全面的戏曲人才培养院校,只有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开设了粤剧演员、音乐专业课程,其余剧种的培训只能通过地方中专学校或者在外省委培等方式进行学习。

她建议成立全日制的广东戏曲学院,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招生,对标中国戏曲学院或上海戏剧学院的设置。同时,结合广东本土的戏曲特色,开设戏曲编导演音美等专业教学,进而针对大湾区各剧种进行拯救式保护,对专业艺术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实现各优秀剧种间的特色化融合,做到齐心合力、系统科学、持续规范地开展教育和演出工作,以高水平戏曲文化建设致敬时代。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建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