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融入《预防医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12王小恒于国伟马力扬

关键词:预防医学执业医师

张 芳,王小恒, 于国伟, 马力扬

(西北民族大学 医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执业医师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同时《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执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是行业准入制度,把守着医师准入的大门,关系到医师队伍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高度重视[1].预防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课程突出预防为主,强调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理念,实现医防融合.医学类高校对所有非预防医学专业均开设预防医学课程.目前高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以教师主讲、学期结束终结性考核的模式,虽然课程是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科目,但在考题中所占比例不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重视,甚至许多学生在考试中直接选择放弃.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本研究紧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以历年真题为基础,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等内容的教学,真题随堂测试,阶段性考核与课程结束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以期探索更适合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2].

1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

虽然《预防医学》属于必修课,但学生们觉得将来他们是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在学校学的是如何去诊病、治病,至于如何防病是防疫人员的工作,同时受“重治轻防”观念的影响,学生表现出对课程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们不愿听讲,看其他书籍、做其他课程作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课时少

《预防医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医学统计、流行病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学时分配较少,与临床课相比,内容理论性强,显得枯燥乏味,特别是涉及到统计和流行病学计算的内容,基础较差或上课不认真听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费力.由于在执业医师资格考题中《预防医学》所占比例不大,近五年的考题中临床医学约占20~23分,口腔医学约占5~6分,因此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高.

1.3 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结合专业不够

虽然所有医学专业均开设《预防医学》课程,但不同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不同,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如口腔医学专业,既要学习《预防医学》,同时又有《口腔预防医学》这门专业课程,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有区别,但部分内容相同,两部分在执业医师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差别较大,前者5~6分,后者50~60分.

1.4 现行考核形式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形式不匹配

《预防医学》课程结束考试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试卷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为主,试卷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考试缺乏分析、判断过程.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以选择题为考试题型,试题主要是临床案例形式,学生平时不熟悉此类考试题型,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考试结果不理想.

2 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具体改革思路见图 1.

图1 改革总体思路图

2.1 紧扣教学大纲,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执业医师考试要求[4],优化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覆盖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教学中突出体现预防医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合理分配课时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取”与“舍”,舍弃前后重复的章节,合并讲授,如“筛检与诊断试验”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处理”、“公共卫生监测与疾病暴发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等相关内容进行合并.舍弃与其他科目重复的、过程复杂的内容,如一般传染病的防治、医学统计中的繁杂计算等.“取”重点实用性的内容,执业医师考试中高频出现的内容,如: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中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条件等内容,这些都是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在进行“取”与“舍”时,本着有利于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原则.

2.2 紧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以练促学

充分使用人卫题库,同时将近年来执业医师考试真题中涉及《预防医学》部分的题逐一进行摘抄,借助泛雅网络学习平台,针对不同专业,自建网络真题题库,真题对号入座到各个章节和知识点.将各类试题融入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当堂练习、章节小测试等方式,在授课过程中随时提问与答题,通过这些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从以往的被动听课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提升了教学效率,杜绝了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2.3 以移动互联为平台,构建课外便捷式学习平台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平台构建课程学习资料库,将各类学习资料、章节练习题等上传平台,方便学生学习.课后将真题与练习题以考试的形式布置下去,设置提交时间限制与奖励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开始重视执业医师考试,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检验自己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为几年后的真正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5].同时对学生开放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能随时查阅与学习,掌握巩固知识点,利用题库里的考题进行自我测试,学生乐于接受,完成率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见图2.

图2 学习通平台学生测试及学习情况

2.4 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探索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将传统考试方式与其他考核手段相结合,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4.1 传统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传统闭卷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简答题、计算题等.传统闭卷考试对于学生十分必要,它可以强化记忆,牢记《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而这些内容又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根本.

2.4.2 理解、表述能力的考核

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沟通能力等.通过课堂布置学习讨论任务,课后学生复习老师讲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拓展知识点,综合分析,提炼要点,形成自己的答案,在下次课当堂进行阐述.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4.3 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根据授课进度,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学生自主完成对文献内容的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要素、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等内容总结,撰写提交报告,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总结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保证医学专业技术人才质量的第一关,也是卫生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公正选拔医学人才的有效手段,更是衔接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纽带与桥梁[4-6].当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衡量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越来越受到医学院校和管理部门的重视[8].我们不能唯通过率,但如果学生不能通过考试,其职业生涯必定会受到影响,因此重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医学院校的共识[7-9].本研究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预防医学执业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多点执业:亟待多点助力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乡村医生执业考试辅导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农业部解释执业兽医三问题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