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写好传统节日

2022-04-12刘小玲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花街桐桐花市

先来认识小翎老师

小翎老师原名刘小玲(“小翎”是她发表儿童文学的笔名),一级作家,编审,小翎文学坊创办人、导师,广东省小作家协会文学导师。从中学时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儿童文学著作六部,曾五次在“广东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并获广东新人新作奖、秦牧散文奖、冰心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是广东省首届优秀点灯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历史,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民间节庆就是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人喜欢“过节”,国家为了让人民过好节,还特别设置了假期。而“过节”,是我们最喜欢的。因为不用上学,可以去玩,还有很多好吃的,也会见到很多朋友,不过我们有时会“头痛”—因为要写和节庆有关的作文。“写什么呢?没什么好写啊……”是不是你也很茫然?

其实,“写节日”不仅是练笔,还是我们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甚至了解祖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动笔之前,我们必须去了解、去感受,甚至去参与,这个过程的收获比写一篇习作更有价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写好我们传统的节日吧。

写作前的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节日的内涵,包括起源、习俗、形式等。

观察人们的过节活动。

自己参与其中,记录下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节日里活动那么多,真不知写什么呢?这就涉及选材立意的问题。

其实,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有一位学生曾经写道:“我们的节日是有形状的,端午节是三角形;中秋节是圆形;到春节呢,是长方形……”这就一下子抓住了每个节日的特点了。这些特点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深处的美好情怀。所以,当我们构思的时候,就要围绕着表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个角度去思考。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或其他传说中的人物,力争上游。

中秋节—欢庆丰收,合家团圆。

春节—一年肇始,万象更新的喜悦。

以上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的形式,我们在选材的时候可以从这些形式入手,选择自己了解的或有参与的题材。写好中国传统节日老师有以下方法。

以小见大—通过“过节”的某一种形式来表现节日的内涵。比如包粽子、贴春联等。

写人物—寻找坚守优良传统的人物,以他们为蓝本,描写他们在节日中的活动。比如奶奶、外婆等。

写自己—写自己在节日里参与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自己是如何参与的,从中有什么收获。

注意场景—传统节日都会有一些特定的场景,这些场景能生动地表现出民俗风情,比如丰收的喜悦,春天的生机,团圆的欢乐等,我们都要认真观察。

同窗佳作

让我们通过范文来看看如何写好传统节日,讲好中国故事。

逛花街

孙潍肖(小翎文学坊 六年级)

除夕花市是广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才踏进腊月,满城的话题都是“花市”。“今年的花贵不贵?”“你今年准备和谁逛花街?”“妈妈,今年我们去逛花街吗?我要买个大风车。”……天天都能听到这些话题。广州的迎春花市听说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还名列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广州有花城之称,广州人爱花,惜花,使他们的心态相对平和得多。拼搏归拼搏,日常生活却比较随和、闲散和淡泊,大概就是养花陶冶了广州吧!

这些年来,许多外来务工者为一睹南花市的盛况,宁愿舍弃归家团聚的幸福时光,也要留在广州逛花市。也有不远千里从北方慕名而来的外地朋友加入逛花市的行列,陶醉在这东方节日的情调中。除夕的迎春花市可谓人山人海,奇怪的是,这里挤,却没有怨声,只有温馨;这里肩并肩头碰头,却没有争吵,只有祝福;就这样,人们带着花市里买到的鲜花也带着节日的祥瑞归去,带着花市里的磕磕碰碰也带着花市里的欢声笑语融到过年的节庆里去。

(开头的这一大段准确地概括了广州春节习俗—迎春花市的概况,从历史到人文、主要性等都有涉及,特别是提出“花养人”造就了广州人独特性格的观点,很有格局。文风平实,有点秦牧老師《花市徜徉》的味道。叙述花市场景的两个对比句“没有……只有……”和排比句“带着……”很出彩。)

刚上一年级的桐桐今年和妈妈一起来广州过年,妈妈来广州前告诉桐桐,“去广州过年可以看到好多好多的花。”桐桐欢喜得都快疯了。

年二十九那天,桐桐和妈妈还有广州的阿姨去逛花街了,路上人很多,车走得慢。桐桐略带哭腔地喊道:“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到啊?”

“还有半小时。”妈妈答道。

桐桐一听要半小时就哭了起来:“呜呜呜,还有那么久啊!”

同行的阿姨哄道:“如果那么早就到的话花街还没准备好,没准备好的话是不好玩的。”

“唉,我好想现在就去到那儿呀! ”

(以外地人逛花街为线索,特别是桐桐急切要看花街的细节,为迎春花市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算到了花街。一下车,桐桐就连蹦带跳地小跑着冲向花街的牌坊,吓得妈妈和阿姨也跟着跑起来。花街上人山人海,挤得小小的桐桐走都走不稳。妈妈急忙把桐桐抱了起来。桐桐指着花棚的一些金黄的果果问:“这是什么啊?”

广州的阿姨告诉她:“这是金桔。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其实,人们所喜爱的,是它那小巧而丰硕的造型:一棵三四十公分高的小树上,硕果累累,金光灿灿,还有那青枝绿叶相扶,确实逗人喜爱。置于几座之上,确可玩味。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阿姨向桐桐妈妈解释。

桐桐妈妈说:“哇!真厉害。广州人想象力真丰富!”

桐桐又问:“这个像大蒜一样的是什么啊?”

阿姨答道:“这是水仙,春节还要养水仙花。每年腊月初,市面上便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话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通过广州阿姨对金桔和水仙花这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迎春花市的植物的讲解,带出了广州人过春节的习俗和一些文化符号,使文章更有内涵。)

桐桐一边听一边点头微笑,她心里想,这回真的是不虚始行,广州的迎春花市不仅热闹、美丽,还有很多知识,寄托着广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桐桐和妈妈跟着广州阿姨逛了半天花街,买了很多不知名的鲜花,妈妈还像其他妈妈那样,给桐桐买了个大风车。桐桐说,“在广州过年真好!“

小翎老师点评:

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融进节日里,享受着文化的熏染。潍肖选了春节逛花街作为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写作题材,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篇写得很用心的文章。首先在选材上就别出心裁,躲过单纯的描写花市盛景,而是以外地小学生桐桐和妈妈逛花街为线索,通过桐桐的眼睛,人物之间的对话,既写了花市,又写了花,更写出广州人对“逛花街”这个传统习俗的喜爱与遵从。文章内容充实,富有生活气息。文章的后两段是老师加上去的。因为写一个大场面,不仅要重点写“点”,也要顾及“面”,如果介绍完两种植物就停笔,就会让人觉得不完整。所以,老师通过桐桐和妈妈的内心感受,总结升华一下迎春花市的社会意义。

有趣的端午节

刘思睿(小翎文学坊 三年级)

端午节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来到外婆家过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们岭南的“大节”,外婆特别重视,在我们到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过节包粽子的材料了。有绿油油的艾叶,有红枣,豆沙和蛋黄,最后当然还有又白又软的糯米和细长的绳子。

我们一到外婆家,外婆可高兴了,她要拿好吃的给我们吃,我说:“外婆,我想现在就开始包起粽子。”

(开门见山,马上进入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自然引出下文。)

外婆说:“好啊!”说着就开始教我包粽子了—首先把粽叶(艾叶)折成一个漏斗,呈绿油油的一个三角形,接着用勺子舀一勺又白又软的糯米,看上去就很有食欲。然后,放上自己喜欢的馅料。我放了一个咸咸的蛋黄,妈妈放了红彤彤的大棗。嘿,那枣子像一颗红宝石放在白色的盒子里。妹妹舀了一勺甜甜的豆沙,再舀一勺白白的糯米,把妈妈的“红宝石”给盖住了。最后,用又细又长的绳子把美味的粽子绑起来。哇,我们面前堆着一座绿色的粽子山,我和妹妹把包好的粽子给妈妈,妈妈把粽子放进锅中。

(包粽的过程描写具体而生动。)

煮粽子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等啊等,不停地问外婆:“粽子熟了吗!”外婆说:“不要心急,粽子要煮好几个小时呢。”

唉,我们只好等了。过了几个小时后,粽子终于熟了。外婆走进厨房,把热气腾腾的粽子端了出来,妹妹看着香喷喷的粽子,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不如我们玩一个游戏吧!”“什么游戏?”我好奇地问。妹妹回答道:“就是每人夹一个粽子,然后猜一猜是什么馅的,最后切开,看看谁猜对。”“好啊!”我开心地说。于是,我们便开始玩起这个有趣的游戏。

我们五个人先各自夹了一个绿油油的粽子,“我猜这是一个蛋黄馅的!”妹妹开心地说着,我转了一下眼珠子,自信地回答道:“我肯定是豆沙馅的,肯定是。”

“我这个应该也是蛋黄馅的。”妈妈面带微笑地说。然后,爸爸和外婆分别说出他们是红枣馅和豆沙馅。最后,我们便开始揭开正确答案。先从妹妹开始,妹妹一边看着妈妈帮她解开绳子,一边祈祷一定要是蛋黄馅。当妈妈解开后,我们发现她居然祈祷成功,她开心地跳了起来。接着就到我了,我解开绳子一看,果然是豆沙粽,我开心地把它吃掉了。然后,爸爸、妈妈和外婆的粽子馅分别是蛋黄粽、红枣粽和豆沙粽。看来,我们猜测馅的本领还是不错的。

(猜粽子的情节设计很精彩,把端午节吃粽子的民俗推向高潮。)

这一天,我们围在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过了一个有趣的端午节。

小翎老师点评:

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同学们写起来不缺乏素材,但为什么没写好呢?是因为没有写出细节。思睿同学这篇文章精彩之处是细节。包粽子时,“我”、妹妹、妈妈下不同的馅;猜粽子中不同人物的表现,都是那么生动,充满了情趣,相信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渴望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节日。

课堂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离我们很近,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走近它,了解它。你会发现真的有很多有趣的事值得你去书写呢。

猜你喜欢

花街桐桐花市
逛花市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九曲花街
“情窦初开”的桐桐
从桃花源到花街:徐则臣对乡土乌托邦的继承与重建
春节看花市
桐桐学唐诗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我家的“和事佬”
广东广州 手机支付“花城”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