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当然选择

2022-04-09尹世尤罗港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

尹世尤 罗港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种价值导引,又是一种文化信仰,还是一种家国情怀。它将国家战略目标、民族整体发展前景、各民族和个人前途命运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在价值认同中形成全民族共同的归属感。新時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共同体意识;新时代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研究”(19YJA710052)。

作者简介: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罗港,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3-0013-05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历史的经验表明,民族凝聚力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巩固各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内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这表明党和国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明确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使命。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是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为增强和发展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锚定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指明了路径、找准了抓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团结之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经验为基础,敏锐洞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的结果是各民族越来越团结,中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究其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内含中华民族凝聚力基因。

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1]。一方面,民族属性存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注入了各民族的主观意志,各民族相对独立的语言、文字、习俗等始终得到尊重和保护,这是“多元”。另一方面,认同这一要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各民族对国家、民族、政党、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民族日益结合成为一个祸福相依、命运与共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一体”。鸦片战争以后,各族人民誓死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壮举;新中国成立后,流传着的时代美谈,例如“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这些都真实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使民族凝聚不散的内在引力。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理念的不同,凝聚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会有差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基于对中华民族所保有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深刻认同与共同信仰而形成的统一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内部互相信任、依赖和合作,并一致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的综合性表现。中华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价值文化和发展路径,其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层次鲜明的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即著名民族学家陈育宁所论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表现为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其中有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价值导引,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面貌;作为一种家国情怀,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进各民族个体和各民族成员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能有效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整体对各族群众的吸引力。

伟大祖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栖息的生活家园。爱国主义是团结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情感纽带和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融合形成的多元一体的共同体。这种历史传统的传承,逐渐演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多元统摄于一体,也就是说一体是干线,在强化民族认同的过程中起着引领的关键作用;多元是要素,充实丰富一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多彩、富有生机。一体多元的结构形式,把中华各民族紧密聚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反映中华各民族求真求美、向上向善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4]。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民族凝聚力是由文化认同推动产生的聚合力。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始终起着强大的作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必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保证。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值得依靠的坚强力量,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5]。历史也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核心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群众奋力前行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党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实践魄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生长,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志,顺应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阔步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唯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最坚定的意志信念和撼天动地的力量团结凝聚在一块。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等在内的多重复合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共同价值理念和基本道德要求,是全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进一步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各族人民稳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使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身份归属意识迸发,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增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向心力的必由之路

民族向心力是与民族吸引力相对应的一种力量,是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回应。在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向心力语境中,中华民族整体是圆心,各民族成员是沿着圆周或曲线轨道运动的物体。具体表现为,“多元”对“一体”的向心,边疆对中央的向心,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向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民族。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历尽万千艰辛,毅然决然地回归祖国怀抱,即是明证。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堪称典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快马加鞭地以推进各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各民族地区全方位发展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建设各民族共享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复兴伟大荣光的生活家园,增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在实践中,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坚持各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保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增强中华民族各民族成员向心力的对策。惟其如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才会有坚固持久的可靠基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打造强有力的经济共同体,为增强民族成员的向心力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近年来,针对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困境,党中央果断决策部署,广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支持各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各民族地区不畏艰难、奋力攻坚,以经济事业为首、各项事业全面开花,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增强了各族民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增强民族成员向心力的政策保障,以进一步打造稳固坚定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新中国关于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制度基石,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边疆的光荣职责,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的重要体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保护、传承和发扬好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这个大花园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进一步打造坚实的文化共同体,为增强民族成员的向心力锻造牢固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说在这朵奇葩的系统中,中华文化是花的枝干,花瓣花叶则象征着各民族的文化,要想花红叶绿、绚丽夺目必须先要枝强干壮;同样,也只有花繁叶茂,才能彰显枝干的强壮活力。少数民族文化融汇成中华文化,是其有机构成,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财产与宝藏。传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保护和发扬各民族文化,也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包容自信的特质,这不仅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魅力,反而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理念,致力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使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到2020年底,我國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全体中华儿女共享国家繁荣富强的荣耀。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增强民族成员与民族成员之间亲和力的关键抓手

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又一重要内涵。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由于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自然而然形成的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大力推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好、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成员间的亲和力。

民族间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促成了中华各民族之间亲和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数千年融合不是单向的,更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基于经济互补、文化认同、族群通婚等交流合作自然形成的。新时代增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需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推动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的民族融合模式,推动实现各民族由单一的空间、物质嵌入过渡到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文化、心理等多维的全方位嵌入。

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源于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质与“和为贵”传统,使中华各民族之间从一开始就具有亲和力。中华文化历来倡导和谐、讲求合作、看重统一。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民胞物与的世界观、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忠孝仁义的道德守则、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都蕴含着“和合”理念。这一理念用于处理民族关系,就是倡导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亲善友好、和睦共存,从而形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根,是中华各民族之间亲和力之魂。

平等團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厚植中华各民族之间亲和力的基础。民族平等有利于民族团结互助和谐,进而有利于民族间亲和力的形成。团结孕育亲和力,互助产生亲和力,和谐提高亲和力。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几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变的是民族间不平等的关系,不是这个民族压倒那个民族,就是那个民族压倒这个民族[7]25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各民族之间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关系纵深发展,这是各民族历史意义上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切实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翻身真正做了国家的主人。在那之后,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持续加强。无论是“十万大军拓新疆”,还是“八千湘女上天山”,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强大,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价值理念,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时代增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亲和力的必然举措。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意识是增强中华各民族之间亲和力的题中之义。自古以来,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和守护者,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是一起生存发展的一家人,大家共同组成了万分紧密、融洽默契、不能分割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华大家庭内各民族成员水乳交融、亲如一家、守望相助、和谐共生,共同守护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五、余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单靠某个政党、某个个体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凝聚党内外、国内外各方力量的最大政治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构筑发展同心圆。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就成为必然选择。新时代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本质上就是要促进各民族坚如磐石地团结在一起,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在新时代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抓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各民族对家园、故土、国家、民族、文化、道德的深刻体认、价值认同和忠诚捍卫。它将国家的战略目标、民族整体的发展前景、各民族和个人的前途命运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在价值认同中形成全民族共同的归属感。这种意识如同磁铁一般产生源源不断的吸引力,不断消解因负面因素滋生的离心力,持续巩固民族内部的向心力,有效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故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经途径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马俊毅.国家建构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国话语的理论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5).

[2]陈育宁.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中国民族报,2021-07-27(5).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6]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19-08-05(6).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罗钰涵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