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整合资源 践行劳动教育课程

2022-04-08陈慈颖

教育·校长参考 2022年1期
关键词:闽南研学劳动

陈慈颖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建立课程完整、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劳动最光荣等意志品质。为此,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挖掘学科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研究构建基于学校特色和基础,开放型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夏令营、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和实施策略,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成为提升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生成实践效果的关键。

我校重视挖掘学科资源,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借助“软陶”和“漆线雕”两个美术特色工作坊,与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我校的漆线雕特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艺保障。多次组织“软陶”“厦门漆线雕传承”区级、市级艺术夏令营活动,将课程从本校区域辐射至全区、全市。2021年5月我校漆线雕课程参加厦门市海沧区特色课程研学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学生体验并认识漆线雕工艺,普及厦门漆线雕工艺。2021年9月,厦门市海沧中学漆线雕工坊在2021年厦门市中小学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中,获得市级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实践中,我们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专项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创作表现能力,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精神财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夏令营、文化艺术节、研学活动、志愿活动等方式,丰富了实践应用的素材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不断满足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求。

挖掘學科资源,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借助学校美术特色课程资源——软陶和漆线雕(闽南民间工艺、非遗文化的代表),开展基于美术乡土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让美术课程具有劳动教育意义,促进劳育美育相结合。初中以校本课程、夏令营活动方式为主,高中以美术模块教学方式为主,每周安排1节课进行手工培训、制作。软陶和漆线雕校本课程的设计充分思考传统艺术与现当代文化、审美的关系,以做优秀的传承、合理的创新为宗旨,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培训、创造过程中,制作出精美的手工制品,体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了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培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借助学校文化艺术节和夏令营活动时,展示学生软陶和漆线雕作品,让每个学生畅谈自己创作的思路和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介绍产品的历史渊源、特点、制作过程、用途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传承并推广闽南民间工艺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将学生制作的软陶、漆线雕手工作品作为校庆及学校对外交流时的礼物,赠送给校友、来宾和兄弟学校,深化友谊,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特有的自然、人文特点理解,树立正确的文明交流观。

融合其他学科资源,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品质 将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相融合,让学生从知、情、意、行多个维度上去认知、去体验,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品格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促进劳育、智育、美育深度融合。为此,我们利用学校地处闽南的地域特点,举办“情暖厦门 探寻闽南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新垵村的闽南红砖古厝,了解该建筑特色——“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知道新垵村历史上是个人丁兴旺的宝地,大批人出南洋谋生,致富后回乡建设,历经百年成就了这里一大片精美的闽南红砖古厝群,它传递出新垵人民敢拼会赢的精神。古厝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建筑原料均产自闽南地方红壤和当地出产的花岗岩,就地取材解决了古厝的原料问题,“出砖入石”将砖和石不同材料混合使用,形成材质上的对比,体现现代建筑构成形式之美。此外,语文老师对闽南十二神兽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参与闽南儿童民间游戏和欣赏南音、歌仔戏,参观我校美术组软陶工作坊和漆线雕闽南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让学生尝试将闽南红砖古厝的燕尾屋檐、门窗雕花、砖身纹样、闽南异兽等民间传统元素运用于软陶、漆线雕产品的设计,构思新颖,富有闽南韵味。学生通过培训学习制作,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闽南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突破校园边界,拓宽校外劳动实践途径 结合初高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工业企业,开展有地理特色的夏令营和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培养因地制宜思想和人地协调观。

一是拓展农业劳动实践,培养劳动精神。在初中阶段,我们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研学+劳动基地+社会实践”主题研学活动。借助海沧文圃研学芦塘基地、竹坝农场、绿田园等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劳动+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亲身体验,出力出汗,以达到教育效果。以班级或年段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现代生态园和有机蔬菜种植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无土栽培、气雾栽培技术等高科技农业、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特征,了解新时代农民的工作特点,让学生体会新的劳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农业大国的科技进步。创造真实的劳动体验过程——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组织蔬菜种植、果蔬采摘、包装蔬菜等学生可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动手学习农技农耕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艰辛,养成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食物烹饪制作,联动农业种植体验,形成“从田间到餐桌”体验,如制作闽南传统美食——鼠曲粿、海蛎煎,清明之时青团、春卷,冬至、元宵之时汤圆,让学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和当地习俗,掌握饮食与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知道食物与农业种植、地形、气候和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此外,通过动手制作食物,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食物的思想意识。

二是丰富职业体验实践,培养职业意识。在高中阶段,我们推出富有学校特色的“研学+职业生涯规划体验+社会实践”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做兴趣测评,然后报名体验志愿课程,最后整体统筹安排10个不同主题,涵盖16个大学一级学科的职业体验课程,有新闻传播学类、机械类、农业工程类、临床医学类等多个职业体验方向。根据学生初步职业爱好选择,分赴清华海峡研究院、建霖工业集团、泰普生物、金龙客车、海沧生物科技、国信证券、朗豪酒店、华泰视通、瀛坤律所、风云影视等十数家企事业单位,零距离接触各项职业,了解各项职业的运作生产流程,发展情况、目标、方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的最好启蒙。

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弘扬奉献精神 学校建立志愿考核机制,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可结合部分学科特点,举行环保志愿服务。例如,在校内组织班级学生做好垃圾分类培训,按小组制定计划,明确垃圾种类,设计特色垃圾桶,每一个学生在学会精确分类投放回收过程中,培育具有环保意识的公民素养。为保证垃圾分类投放质量和效果,学校在每一个班级、年段和校内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和投放志愿者,志愿者在指导垃圾准确分类投放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让校园生活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成为时尚。再如,在校外组织社区捡拾垃圾和垃圾分类志愿活动,参与“新阳河流文化节”“保护新阳河健步行”等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学生环绕新阳主排洪渠人行步道行走,了解区政府为全面巩固新阳主排洪渠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沿途边欣赏美景边捡起路边的垃圾,为守护新阳河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重视劳动教育,将提升劳动素养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将结合学校情况、学科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因地制宜,统筹部分学科和社会资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建立课程完整、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氛围,在丰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结合,实现“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的统一。

猜你喜欢

闽南研学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