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星空因他们而更璀璨

2022-04-08李坤鹏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刘文典王国维沈从文

李坤鹏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大师”则是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那些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既要有出类拔萃的学识,又要有足以服众的品行。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近几位国学大师,感受他们的博学,领略他们的风采。

人物故事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知识界活跃着一大批至今令人敬佩不已的鸿生巨儒。他们的魅力不仅在于广博高深的学问、汪洋恣肆的才华,更在于傲骨嶙峋的风度、舍我其谁的自信。换句话说,他们不仅是学术中人,更是性情中人。刘文典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

我是中国人

刘文典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岁时便名满大江南北。刘文典于1909年赴日本求学,于1916年回国。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于1914年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主要工作就是配合孙中山先生及中华革命党人开展反袁行动。后来,虽然袁世凯彻底倒台,但一幕幕政治闹剧依然在不断上演,军阀割据、张勋复辟、毁弃国会……此时,刘文典决定离开是非纷杂的政治界。不过,刘文典骨子里的傲气与革命思想水乳交融,他一直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滞留北平时,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担任官职,均遭到他的断然拒绝。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有朋友曾建议刘文典去美国,但他婉言谢绝:“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顶撞蒋介石

1928年,蒋介石提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并发表演讲,当时的安徽省政府急忙通知代理校长刘文典安排学生夹道欢迎,谁知竟被他一口回绝:“大学不是衙门!”但蒋介石还是按照原计划到了安徽大学,恰好此时发生了学潮,于是他就召见刘文典问话。见面时,刘文典既不叫蒋介石“主席”,也不行礼致敬,惹得蒋介石很是不快。蒋介石要求刘文典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罢课的学生,刘文典却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介石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撤去刘文典的职务,并将其扣留查办。经过好友蔡元培和蒋梦麟的多方营救以及陈立夫的从中斡旋,蒋介石最终释放了刘文典,但要求他立即离开安徽。刘文典的老师章太炎听说此事后,特意送给他一副对联,联云: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章太炎遗风

刘文典极具传统士大夫的铮铮傲骨,因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副“狂生”模样。他交游甚为广泛,人生履历独具特色:师承刘师培和章太炎,结交胡适和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和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他始终追求独立与尊严,堪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生活中和治学上,他不拘小节,口无遮拦,只求顺其秉性,颇具章太炎遗风。刘文典大半生从事教育,教学之余潜心治学,两者互不影响,且成绩可观,相互辉映。

人物解读

刘文典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产生了像他一样的一大批“疯子”,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疯”缘自他们的大学问和真性情———这尽是些“谔谔之士”,他们的精神和气质,令后世望尘莫及。刘文典们在让世人见识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包容性的同时,也让人们见识了他们自身的本真秉性与铮铮傲骨。

适用话题

家国情怀、文人风骨、性情中人……

人物故事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被梁启超盛赞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他,被郭沫若称为“新史学开山鼻祖”。他,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家学渊源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乃誉博学多才,擅长书画、篆刻、诗文。王国维从小便聪颖好学,这样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家庭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7岁起,王国维入私塾,先后师从潘绶昌及陈寿田。他接受了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而且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14岁时,王国维入州学,参加岁试,以第21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并称“海宁四才子”。

追求新学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输入中国,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学习新学的强烈愿望。1898年,王国维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路,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1900年12月,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及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下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因病回国,后赴湖北农务学堂任译授。

王国维的编译工作始自在东文学社时期,赴日本留学后,他在罗振玉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发表了大量译作,继而成为该刊的主笔和代主编。通过编译和自己的論述,他介绍了大量国外科学、哲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从1898年至1906年,王国维除在东文学社求学、东渡日本留学,还曾任教于通州师范学校、江苏师范学堂等。此时他以攻哲学为主,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兼英法诸家,结合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又攻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所译心理学、逻辑学名著有开拓之功。他自称这一时期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

侨居日本

1911年,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他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他与罗振玉一家相邻而居,平时互相切磋、往返论学,协助罗振玉整理大云书库藏书,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他对甲骨文字的研究便始于此时。王国维致力于研究新发现的史料,并以古文字学为基础研究古史,从古器物到古代书册、服装、建筑,所涉甚广,著述甚丰。此外,他在戏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突破,所著《宋元戏曲考》被誉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在日本期间,王国维有感于时局动荡和清王朝灭亡,结合人生体验,有诗作问世,编订诗集《壬癸集》。这一时期,他自述“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讲学生涯

1916年,王国维从日本回国,在广仓学宭《学术丛编》任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1922年年初,王国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以后,王国维在清华大学授课并从事学术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影响了清华学子,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讲课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才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人物解读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杰出学者,王国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也为学术界指出了新路。青年时期的他走中西结合的路径,开创了学术的新境界;中年之后的他在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上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被公认为这些国际性新学术的开拓者、奠基者。可以说,学富五车的王国维在任何方面的成就都足以让世人敬仰。

适用话题

传统文化、文化互鉴、特立独行、治学严谨、不走寻常路……

人物故事

胡适说,他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徐志摩说,他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巴金说,他不仅有很高的才华,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如果他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他,就是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的沈从文。

文坛黑马沈从文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的一匹黑马。这个只有小学文凭的湘西青年,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性,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来自乡下的沈从文,虽然进了城,但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声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他的灵魂与情感全部留在了给他生命和智慧的湘西,而这些成了他灵感的源泉。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了《边城》《长河》等一系列代表作。沈从文的作品中没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俚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很快,沈从文就在当时颇为繁荣的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首登讲台

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公学校长,对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大批著名学者来校授课。年仅26岁的沈从文向胡适求职,也被胡适列入受聘者的名单。当时校方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沈从文学历太低,虽然发表了一些灵气飘逸的散文,但要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差距还是太大了,况且此人又不善言辞。就连沈从文自己听到受聘的消息,也大为吃惊。但胡适慧眼独具,力排众议,不拘学历,坚持延聘。结果沈从文一上讲台就闹出了笑话———他在台上整整呆立了10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好不容易开口讲课了,原先准备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钟就讲完了,往下无话可说,而离下课尚早,显得十分尴尬。最后,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很多,我害怕了。”一时传为笑谈。然而,胡适在评议这堂课时,赞赏了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他认准沈从文是个人才,坚决支持他走上讲台。后来,沈从文没有辜负胡适的信任,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而且还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成了著名的教授。

投身文物研究

1949年以后,沈从文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文物研究。“这个选择的因由,其实早就潜伏在他的生命里,像埋进土里的种子,时机到了就要破土而出。”根据汪曾祺的回忆,他与沈从文谈论文学的频率远比不上谈论陶瓷、漆器、刺绣。然而,沈从文研究的那些“杂文物”,在不少人眼里算不上文物,有多少研究價值都是大可怀疑的。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最初十年,他只是一个坐在过道的“临时工”,甚至拿不到必需的办公材料,被嘲弄、侮辱为“外行”,连他的儿子也看不出父亲倒腾古董“有什么意思”。可是沈从文依然故我,他在《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中表示,自己的研究不是出于个人兴趣,而是要解决一系列所谓重要文物时代真伪问题。他要用土方法打破在文物界中或历史上的一切专家“权威”,破除他们千年来造成的积习迷信。

人物解读

湘西行伍出身的“乡下人”却以清新脱俗的文学作品名噪一方,功成名就的作家又毅然投身文物研究工作。凭着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性,沈从文硬生生地闯出了一条非凡的人生之路。他的传奇经历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只要认准目标,矢志不渝,命运就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适用话题

真诚、坦然面对、做命运的主宰者、挑战权威……

猜你喜欢

刘文典王国维沈从文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金克木偷师刘文典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跟蒋介石打架的教授
王国维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