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训练

2022-04-07龙斌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职业女性法国人老先生

龙斌

阅读下面节选的小说片段,完成文后题目。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注】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地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2001 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中国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个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这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注】选文标题系拟题者依据小说文本添加。故事的主人公周蓉是梁晓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大三线”产业工人周志刚的女儿,“文革”中曾到贵州大山深处插队落户,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高校文科副教授。后来,为了寻找女儿,她在法国滞留了十二年。

【阅读训练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蓉对自己的穿着打扮很重视,对法国文学有超过一般法国人的见识,这既符合其知识女性的身份,又符合她身处国外的孤独心境。

B.老先生对周蓉身份的追问,貌似尊重,实则疑窦丛生,这既是老先生固有观念作祟,又体现了周蓉海外谋生的艰难。

C.和老先生交流时,周蓉认为乔治·桑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表现了她对乔治·桑以及法国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D.周蓉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原因在于她的一头乌发变成银丝,眼角的鱼尾纹日渐细密,往日的青春难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蓉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有时为找不到交流对象而孤独,直接为后文写其与老先生热烈对话张本。

B.小说插入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穿着到气质进行了必要的交代,意在揭示老先生怀疑周蓉身份的原因。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周蓉列车上的一次偶遇,通过她与老先生的对话,表现了她心理、情绪的变化。

D.小说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手法,展现一位旅居海外的知识女性既想融入法国社会又心念祖国的复杂心理。

3.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B 项,“又体现了周蓉海外谋生的艰难”理解错误。老先生的追问甚至怀疑,从侧面体现了周蓉的气质非凡。C 项,“她对乔治·桑以及法国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曲解文意。周蓉对法国文学的评价,显示出她对法国文学认识的独特和她对世界认知的深刻。D项,“往日的青春难再”,理解流于肤浅,文中说:“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2.A(A 项,“直接”的说法错误。周蓉与老先生的相遇与对话都具有偶然性。“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是她内心高傲的理由;“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是因为周蓉在列车上读乔治·桑的小说并说其有趣,引起了老先生的兴趣。)

3.①标题使用第三人称“她”作为叙述人称;“她”即小说的主人公周蓉。②标题使用陈述句,且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式结构,非常独特;③标题用“觉得”二字,刻画了周蓉的真实心理,鲜明地表达出旅居海外的周蓉无法与自己的祖国骨肉分离的情感。

猜你喜欢

职业女性法国人老先生
从蔡鸣喈之死看五四时期职业女性的困境
绿洲里的老先生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100万只猫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算卦
职业女性社会支持情况调查——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八闽职业女性制服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