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学培养公共文化类专业人才研究*
——以图文博美职能部门内容分析为基础

2022-04-07刘海丽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4期

刘海丽 叶 玲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当前,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和研究人员正在为拓展图书馆学学科领域而积极努力[1]。中国图书馆学由单一图书馆领域向更广泛的公共文化领域扩展,是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而“新文科”建设推动图书馆学必须要突破“机构”观念、专业藩篱,向更广泛的公共文化研究拓展[2]。把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纳入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范畴,成为新时代学科建设的突破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应有力量,将彰显图书馆学学术价值和学科影响力。因应图书馆学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贡献和崛起,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纳入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范畴的时机已然成熟。

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在探索培养公共文化类人才,如北京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已开展公共文化课程多年[3],不少硕博士研究生将公共文化相关选题纳入毕业论文研究;中山大学近年来创建了面向国家文化需求并融合教学、实践、科研、服务的“四位一体”图书馆学教育模式[4],在硕博士研究方向、人才招聘方面也有面向公共文化的明确做法。从理论层面看,2019年4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委员会发出了《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行动倡议书》,提出了面对新业态环境、新职业环境、新学科环境必须优化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等7条行动倡议[5]。整体来看,目前图书馆学培养公共文化类人才已经有了一些实践与理论探索,但其发展路径仍不明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图书馆学向公共文化拓展是图书馆学教育适应变化、发挥优势、拓展影响、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选择。

面向公共文化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如何适应公共文化机构人才需求,成为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新文科”建设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下,探索公共文化人才素养要求,试图为公共文化学科建设作铺垫,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 研究构想

公共文化人才素养应以“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明确导向。2018年10月我国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6],要求高校“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首次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7],要求高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新文科”的突出特征是更加强调以中国实践问题为导向;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融合;更加以社会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8]。“新文科”建设是在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对传统文科精细化、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创新和变革[9]。因此,图书馆学拓展公共文化学科建设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10]。图书馆学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贡献崛起,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纳入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范畴的时机已然成熟[2]。

公共文化人才素养探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2019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传达了习近平关于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指示,呼吁专业设置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11]。图书馆学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12]。二是注重系统性。学生修习完这一课程体系后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因为专业也称为专业性职业,而专业性职业具有一个共性,即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13]。这就要求公共文化类课程应自成体系,培养学生掌握面向公共文化需求的系统知识,具备承担公共文化工作的实践技能。三是以专业建设为主,暂不考虑设置学科。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置的,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14]。公共文化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源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公共文化相关的理论谱系尚不完善,谈学科建设的时机尚不成熟。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方法是较少受到人为主观意识干扰的研究方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15]。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将大量碎片化、定性化的文字转换为系统化、定量化的形式,使研究对象变成易于分析的数据,从而通过统计分析或层层推理,归纳发现有价值的研究结论[16]。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研究问题;采用开放式编码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编码;将编码归入不同的类别;概括[17-18]。

公共文化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端是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如果将公共文化机构的人才需求置于前端,那么从人才素养推断课程体系框架就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于是,本文提出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是:(1)公共文化机构需求的人才素养有哪些?(2)目前图书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与公共文化机构需求的人才素养是否一致,如何改进?

2.2 研究样本

公共文化机构的人才素养需求可以从内设部门的职能描述中得出。公共文化机构内设的部门是机构职能执行的具体部门,工作要求明确而详细;网站上公布的内设机构职能描述严肃、严谨,是机构运行良久而沉淀的结果,这些文本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的人才需求也往往是由内设部门提出的,公共文化机构内设部门的职能描述可以体现其工作要求和招聘需求。

抽样对研究十分重要,抽样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结论的解释力。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首先从公共文化机构在我国设置的普遍性和布局方式考察,选择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作为代表,同时在国家、省、市层级公共文化机构中抽取样本(文化馆无国家级机构)。但样本数量仍然很大,因此进一步抽样。考虑到国家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影响及公共文化机构评估近几年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将2011年以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117个城市(共四批)的图文博美机构[19-20]、国家文物局评估的一级博物馆(共三批130个馆,不包含降级者)[21-22]、国家重点美术馆(共两批13个馆)[23-24]列入样本。另外,将省会、副省级城市的图文博美机构全部纳入研究范围。研究人员逐一访问以上图文博美机构的网站,获取它们的内设部门及其职能的描述文本并进行整理。考虑到对研究的参考价值,舍弃了只列内设部门而无详细职能描述的公共文化机构,最终得到162个馆的数据作为有效样本。有效样本涵盖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公共文化机构,其中图书馆54个,文化馆38个,博物馆57个,美术馆13个,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

3 文本编码——资料分析

研究采用多次归纳方法对162个公共文化机构共1327个内设部门的职能描述文本进行抽取、提升、归纳。本文的编码由人工完成,编码步骤是:(1)由多位参与数据收集的研究人员分别独立编码,编码的单位是职能部门及职能部门的描述。(2)本文的两位作者根据研究目的,将职能部门及其描述词语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效度检验是确保编码的职能部门描述用词切合分析的主题。信度检验是对不同研究人员的编码单位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同一词语具有相同的含义。

3.1 第一次职业素养关键词抽取

对1327个内设部门的职能描述文本关键词进行抽取。词语抽取时关注动词和名词,动词以职业要求为主,名词以服务对象、业务对象、工作目标为主(见表1)。

表1 公共文化机构职业素养描述词第一次抽取节略表

3.2 职能部门选取、归并

归并同类职能部门。首先,根据职能部门名称及其关键词,将所有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部门划分为37个大的部门类别,并给出类别名称。其次,将非核心职能部门——纯行政部门7个筛选出来。纯行政部门包括党委工作(31个)、安保部(68个)、财务部(56个)、办公室(185个)、人事部(29个)、工程部(17个)、物业部(14个)7个大类共400个部门。最后,将剩下的30个涉及核心职能的部门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表2 公共文化机构核心职能部门类别设置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图文博美这四类机构的社会功能有很大共通之处。从归并后的30个部门看,这4类机构均设置的职能部门有13个(分别为序号2、3、5、6、7、8、9、14、15、19、21、24、28),占43.3%,表明这些职能对图文博美机构而言是普遍需要的。图文博美有3类机构共同设置的职能部门有6个(分别为序号10、12、16、17、18、20),占20%;图文博美机构中3个以上都设置的部门占到了63.3%,表明这些职能对图文博美机构而言是比较普遍需要的。充分说明图文博美这4类机构之间的职能普遍交叉重合,因此以职能部门的职业能力要求来推断公共文化类学生素养,具有逻辑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图文博美有2类机构共同设置的职能部门有7个,占23.3%,表明这些职能对图文博美机构而言是相对不太普遍需要的;机构单设的职能部门有4个,包括图书馆单设部门3个和文化馆单设部门1个,占比13.3%,表明这些职能仅对图书馆、文化馆而言是具有独特性的。

将图文博美各馆设置的职能部门归并到相应的部门类别中,并对原职能部门的职能描述进行关键词抽取(以非遗为例,见表3)。

表3 部门类别职能描述示例表

在职能描述关键词抽取的基础上,将同一类别职能部门的描述词进行凝练(以非遗为例,见表4)。词语凝练的方法包括合并同义词、去除非核心词、提高语词涵盖度等。

表4 职能部门描述用词第二次抽取示例表

3.3 将编码归入不同类别——将职能部门描述语词转换为以职业素养为主体的语词描述

将编码归入不同类别是根据编码内容的相似性和内在关联把它们归入不同的类别。接着是将类别进一步整合,形成更高级别的群组[18]。

首先,根据职能部门描述用词表4的抽取结果,将公共文化机构涉及核心职能的30个大类职能部门相近者合并。合并的部门如下:“公共服务”与“参考咨询”合并;“资源管理”“藏品”“文物保护”合并;“研究”“调研”合并;“书刊阅览”“阅读推广”合并;“艺术辅导”“文艺活动”合并。

其次,将合并后的职能部门描述用词进行再一次抽取、归并,打破职能部门的限制,以职业素养为中心归并词语。随后评估职业素养描述语词之间的关系,将这些语词分为三个级别:职业素养核心语词、职业素养核心语词所涵盖语词、职业素养实现方式和工作要求语词。核心语词是涵盖语词的上位类,在语义上包含了涵盖语词;实现方式和工作要求语词是涵盖语词的具体化表现,是对职业能力的细化要求(见表5)。

表5 公共文化机构职业素养语词分析表

3.4 概括——公共文化机构需求的人才素养模型

概括是指通过已建立的类别对研究的主题做出一般性描述。每个类别均使用反映内容特征的词语来命名。具有相似特征的事件和事件的子类别可归为一类,再将一般类别归为更大类别[18]。

在表5基础上,对“职业素养核心语词”所代表的各职业素养与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进行比较、聚类,分析这些职业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由此归纳出公共文化机构人才素养之间的逻辑联系:公共文化机构对人才的素养需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对核心资源的运行为核心,以公共服务思维为基础,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公共文化机构需求的人才素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公共文化机构需求的人才素养模型

首先,公共文化机构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素养有着普遍需求。这是因为大数据、智能化的技术背景下,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服务的“数智”技术驱动的特征更加明显[25]。就计算机类、网络类部门的设置而言,52%的被调查公共文化机构设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支持部门,还有一些设置在资源类部门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对公共文化机构也是如此,数字化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图书馆、文化馆全国性评估的必备项,这必然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素养。网络、计算机技术、数字资源属于这个素养队列。

其次,公共文化机构对驾驭核心资源的素养有很高要求。图书馆的主要技术方法基本上都是围绕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利用展开的[26],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也是资源的整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的核心资源分别是文献、人员艺术技能、文物、美术作品,在这些机构日常工作中,从业人员需要对这些资源具有到位的理解,才能很好地提供服务。从公共文化机构的部门设置看,资源类部门的单独设置率均达到了90%以上,书刊阅览部门、古籍、地方文献部门、艺术辅导部门、非遗部门、藏品部门、文艺活动部门、艺术创作部等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机构资源驱动型的服务特点。采编、古籍、地方文献、非遗、文物属于这个素养队列。

再次,公共文化机构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深厚的公共服务素养。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27]。本次研究的一个发现是,公共文化机构对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公共关系、社会教育素养具有很高需求,这类素养需求折射出公共文化机构已经将自身的服务理解为社会主义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借阅、文艺培训、文物展出和美术展览等具体的服务行为。这也表现在公共文化机构单独设置的公共服务部、社会教育部、宣传教育部、服务体系、社会联络等部门。公共服务、社会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公共管理、公共关系、法律法规和条例属于这个素养队列。

最后,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具备实际问题处理素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对“展览”这种素养的需求上,超过一半的公共文化机构单列了展览部;另外还有对于编辑出版素养的强烈需求,这既与展览素养有关,又与公共文化机构的研究职能有密切关系。展览、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用户、编辑出版属于这个素养队列。

4 研究结果与目前图书馆学设置课程的比较分析

目前图书馆学的培养目标能否满足公共文化机构人才素养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培养目标可以从图书馆学所开设课程中进行推断,为此本文调研了全国图书馆学开设院校的课程目录,并与公共文化机构人才素养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阳光高考”网站查询,全国目前开设图书馆学专业的院校有23所①。研究者逐一访问这些院校网站,并且多途径检索、收集这些院校图书馆学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课程开设情况,共收集到12所院校的图书馆学培养方案,以及4所院校的专业课表单,这16所院校占所有开设图书馆学院校的64%,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具有可信度。就课程架构而言,这些院校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基本属于“通识课—专业大类课—专业课”架构,通识课一般由学校开设,专业大类课一般由图书馆学所在院系开设,专业课由图书馆学专业开设,除通识课外,其他课程还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专业大类课和专业课是具有专业辨识度的课程,富有独特性,因此主要以图书馆学所在院系开设的专业大类课、专业课为依据分析其专业培养情况。12所院校的图书馆学共开设551门课,开设课程最多的是河北大学68门,最少的是包头师范学院25门。进一步分析发现:一般同一个学校开设的课程呈现出课程群的特点,比如计算机类课程开设多门;不同学校也开设了名称相同、类似的课程,如采编课名称可能有差异,但可归为一门课。因此以17种核心素养为标准,对这12所院校的551门课程进行聚类比较,进而分析、总结图书馆学办学现状与公共文化类人才素养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存在问题及相应建议。

4.1 计算机、网络技术素养的比较

目前图书馆学专业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数字资源建设和利用素养。16所院校均开设了这两类课程。以中山大学为例,计算机网络、数字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共开设了计算思维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系统与实务、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导论、计算机网络、网络学术信息获取与评价、公共数字文化管理、数字信息组织、Eng数据可视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数据科学基础、网络开发工具与技术、数字人文15门课程,这反映了图书馆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

4.2 驾驭核心资源素养的比较

在对核心资源运用能力培养方面,12所院校开设了采编课程,4所院校开设了特藏文献的建设、保护与利用课程,2所院校开设了非遗保护课,文物保护课程无院校开设。采编课程属于图书馆学的核心专业课,其开设率最高,其他课程开设率非常低。而核心资源的运用又属于公共文化机构服务中的核心能力,图书馆学在这方面开课率的不足,会导致其培养的学生与公共文化机构人才需求的不相符。采编课程可以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采编对象,而不限于文献。图书馆学在特藏文献的建设、保护与利用素养的关注偏向古籍编目、保护和修复,对其他方面关注不足。文物保护则属于非常专深的领域,图书馆学对此关心不够,图书馆学要向公共文化领域拓展,则必须对此慎重考虑。

4.3 公共服务素养的比较

图书馆学院校对公共服务类课程的开设呈现了优中差同时出现的局面。12所院校开设了法律法规和条例课,7所开设了文化、艺术教育课,6所开设了公共关系课,6所开设了公共服务课,社会教育、公共管理课程则均未开设。

公共文化服务类课程的开设有力地支撑了公共服务素养,6所开设院校基本都将名称定为公共文化服务,如公共文化服务导论(中山大学)、公共数字文化管理(中山大学)、公共文化服务概论(北京大学)、公共文化专题(河北大学)、公共文化管理概论(郑州大学)、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与实务(郑州大学)。这说明图书馆学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性质认识较为一致。

法律、用户研究方面的课程开设集中在与信息法律、信息行为有关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黑龙江大学和湘潭大学开设的信息法学,南开大学开设的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用户信息行为,也有高校已经将课程拓展到了文化领域,如中山大学开设的文化政策与管理。但整体来看,这两类课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图书馆学在公共关系方面有较为积极进展,如图书馆营销与公共关系(中山大学)、市场营销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公共关系学(苏州大学)等。

文化艺术类课程还处于探索状态,表现在课程涵盖内容要么很笼统,如苏州大学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河北大学开设的艺术导论;要么很具体,如南京大学开设的阅读文化学;还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核心内容,这也反映了图书馆学对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视还非常不够。

4.4 实际问题处理素养的比较

新文科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学习成果导向、问题导向[28]。图书馆学对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加大培养力度。8所院校开设了用户研究课程,课程集中在与信息行为有关的方面,例如南开大学开设的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用户信息行为,课程关注面有些狭窄。编辑出版有4所院校开设,文化活动有3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课程有4所院校开设,展览有1所院校开设,课程开设年限不长,开设院校也不多,例如郑州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均属于第一次开设课程。

4.5 未来发展建议

图书馆学培养公共文化类人才既有一定基础,也有很大挑战。结合图书馆学课程开设情况与公共文化机构人才素养模型的比较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图书馆学继续跟进公共文化机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保持既有基础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在驾驭核心资源素养方面,建议一是将已开设的采编、特藏文献课程内容进一步拓展,以适应处理公共文化机构核心资源的需要,二是增加非遗保护、文物保护课程的开设率。

公共服务素养方面,亟需开设社会教育、公共管理类课程;公共文化服务类课程的开设率有待提高;法律、用户研究类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突破信息法、信息行为内容范畴;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视,开设系列课程。

实际问题处理素养方面,拓展用户类课程的内容,展览、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用户、编辑出版类课程需要与编辑界、公共文化界加强联系。

5 结语

公共文化专业可以为公共文化机构培养具有通识性素养的人才,但很难与公共文化机构人才素养完全吻合。本文进行研究的基础是图文博美机构之间具有共性,那么人才要求也具有共同要求,但这并不能磨灭这些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发现某些人才素养是普遍需要的,如计算机网络素养,也有某些素养是具有很深的专业壁垒的,如艺术素养、非遗、文物等,如何在一个本科专业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有着较大挑战。这也对图书馆学向公共文化拓展提出了一个难题,培养全能型人才还是在某些方面有所侧重。图书馆学应总结公共文化机构共有的知识要求、管理要求、素养要求,把这些共性内容充实到图书馆学教育中来,以图书馆学既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向公共文化知识体系拓展。

以图文博美的职能机构设置作为公共文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依据,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职能部门的描述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影响职能素养的实时性,因此还需要更多相关研究予以支撑,如公共文化机构的招聘信息以及机构的直接反馈等。这就要求公共文化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时要随时关注现实需求的变化、突出中国实践问题的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加强人才素养效果评估等。

注释:

① 阳光高考https://gaokao.chsi.com.cn/网站上显示有25所高校设有图书馆学专业,但进一步核实发现齐齐哈尔医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所并无图书馆学专业,但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此共23所高校设有图书馆学专业,苏州大学为隔年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