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清官廉吏的置业观

2022-04-06战继发

党员文摘 2022年2期
关键词:王旦民本清官

战继发

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犹如璀璨的群星,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中。他们的廉迹彰于一朝,盛名传于千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贪官污吏截然相反,清官廉吏不为子孙积金蓄玉、置办田园、购买豪宅,他们轻物质财富,重精神财富,注重对子孙的道德培养,秉承“以诗书传家”、“以清白遗子孙”的置业观。

唐朝李商隐《咏史》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宋朝大儒朱熹也称:“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中国古代的清官廉吏经得起物质财富的诱惑,而以勤俭劝天下,在其朴素奢俭观的引导下,成为“以身先之”的楷模。

春秋时齐国名相晏婴即以廉洁自律著称。虽然他功高权重,但一向俭朴,齐景公赐给他封邑,他拒不接受,而是居住在临近市场的小房子中,人声嘈杂,环境极差。齐景公要给他换一处条件好的大宅,也被他婉拒。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因此受到齐人的爱戴和诸侯的敬重。

三国时吉茂也以为官清廉著称,对别人送来的礼品一概拒不接受,而且从不为穿质量差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感到没面子。他穿着朴素、饮食节俭、以步代车,全家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勤俭朴素不但有益于修身养德,而且有益于齐家治国。古代清官廉吏在其高洁的奢俭观引导下,过着艰苦朴素的平民生活,并希望子孙也能与自己坚持一样的奢俭观,因此,不为子孙置业遂成自然。

这里所说的“义”是指道义、原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利”则指利益、功利。对义与利及其关系的看法就是义利观。儒家义高于利、义主利从的义利观深为中国古代清官廉吏所推崇、信仰,在其引导下而“行其义”。

据《列女传》载,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稷子曾收下属百镒之金,其母得知后,对他严厉教训道:“非义之事,不计于心……不义之财,非吾有也。”被母亲严责后,田稷子立即退回所收之金,并向齐宣王请罪,日后遂成为秉承廉洁家风、不取不义之财的名相。

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名臣范仲淹,非但不取不义之财,而且还把俸禄拿出来创办义庄、义田、义宅、义学,以救济穷困百姓。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时,其子弟见其年逾花甲,知其已有退休之意,就打算在洛阳为其治宅第、树园圃,供其晚年享用,但被范仲淹制止,并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可见,他以“道义”为最高境界,对身外之物漠然视之。

儒家的義利观之所以被正派廉洁官员奉为行动的指南,是因其与廉洁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既是道德规范,也是廉洁自律的规范。

古代清官廉吏置业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是民本观。先秦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达到了相关政论的高峰,把民放到了极高的位置上,并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本思想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且体现在实践中,并成为清官廉吏的行动指南。

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蔑(即孟献子)为官清廉,他认为当官的不应与民争利。他不仅洁身自好,而且严管家人,其子就因追求奢侈被他关了七天七夜的禁闭。

明朝洪武年间,洞庭湖畔的龙阳县洪灾频发,郡县长官不但赈灾不力,反而勒索不断,民不堪命。典史他虽为小吏,却甘愿赴京击登闻鼓为民请命。事不就,青文胜竟吊死在登闻鼓下,朝野震惊。朱元璋钦定减免该县三分之二的赋税,有人誉青文胜“一点丹心全赤子”。

这些清官廉吏是民本思想的杰出践行者,其民本精神可歌可泣,青史流芳。

古代清官廉吏的置业观还与其祸福观密切相连。聚敛钱财是福还是祸,在认识上清官与贪官截然不同,贪者常常利令智昏,而廉者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南北朝时期,曾任南齐晋平太守的廉官王秀之说:“人所昧者财,财生则祸逐,智者不昧财,亦不逐祸。”不贪财、不取祸,全身而归,实为明智之举。

王旦是北宋真宗时的贤相,虽身居显贵,却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家风。宋真宗为其廉行而感动,亲自登门赐白金五千两,王旦又上表拒收,并强调“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王旦认为,财富积累多了令人恐惧,是致祸的源头。因此,他连皇帝的赏赐都不要,自己的俸禄多了,也尽量散去。

古代的清官廉吏具有这样充满智慧的祸福观,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其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仁者散财以得民,不仁者亡身以殖货。”这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铁律,唯智者识之,廉者鉴之,贪者逆施,遂蹈覆辙。

财富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贪官污吏只愿给子孙留下物质财富,所以朝夕聚敛,唯恐不足,但往往事与愿违,并未给子孙带来真正的益处。而清官廉吏不重物质财富,更愿意给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汉的疏广,官至太傅,贵为太子之师,但他不为子孙积累钱财。他认为子孙多财并非好事,“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可见疏广并不是没有为子孙考虑,而是考虑得很深入、很长远,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东汉的杨震出身贫寒,一向廉洁奉公,“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老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家产,他也不肯,回答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鲜明地提出了清白之名更胜万贯家财、精神财富更胜物质财富的观点。

中国古代清官廉吏是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和创造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治平之术是他们人生的主旋律,宋代张载又将其发展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境界。

古代清官廉吏正是在这种崇高的境界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体现于卓尔不群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他们“忧道不忧贫”,不为子孙置业,只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子孙,充满着对儿孙的希冀和厚爱,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决策探索》)

猜你喜欢

王旦民本清官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王旦之清
王旦之清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