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衙“三字箴”

2022-04-06马军

党员文摘 2022年4期

马军

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作为地方行政中心的古代官衙,其门楣上的三字官箴就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公生明”三字最早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也就是说,没有偏心便没有偏见,也就不会滑向偏激的泥沼;公正,便没有先入为主,没有影响判断的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沧海月明三万里,扶桑亮彻遍宇宙。物之理,事之理,天地之理,人之是非还能不明察秋毫吗?明代时,泰安知州顾景祥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若能够真正领悟这三个字的妙处,并能身体力行之,就不仅能够走得稳健,更能走得长远,一生无忧无虑。弘治十四年(1501年)八月,他以“公生明”三字为骨架,写下一则《官箴》并刻石置于泰安府衙:“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被有信仰、有理念、有操守的官员们所认同。

“公生明”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每个进出衙门的食俸者随时都可以目睹之,心念之,有公则有明,则不会生糊涂念头,说糊涂话,做糊涂事,虽处风波之地亦可闲庭信步安然无恙矣。

《吕氏春秋·察贤》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鲁国人宓子贱受命治理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他没有事必躬亲的习惯,只是每天在堂上静坐弹琴,就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境内百姓有口皆碑:“这是个好琴师,更是个好官。”宓子贱升迁到别的地方后,继任者叫巫马施。巫马施终日披星戴月,昼夜不闲,最后治理得也不错。巫马施向宓子贱询问其中的缘故。宓子贱说:“我的做法叫用人,你的做法叫用力。用力做事的人当然劳苦,用人建功的人当然安逸。”

这个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不过,宓子贱这个“无为”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百姓感觉不到有人在管治他们,却已经悄悄地、自然地、润物无声地实施了有效治理。宓子贱看似弹琴作乐不务正业,其实,他之所以能够如此逍遥,安享太平,是因为下属工作做得好。他连门都不出,如何才能这样?显然,是他的知人善任、政清事简之故,所以才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可见,“鸣琴而治”,不只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也是深得“大道至简”的真髓,从而达成“以简驭繁”。

历代皇帝都很推崇宓子贱这样的官员,不管能否做到,后来的官吏们都以宓子贱为标杆。于是,县衙的二堂逐渐有了另一个名字“琴治堂”。“鸣琴而治”的核心是一个“仁”字,“琴治堂”的楹联便是极好的诠释:“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清慎勤”,“清”即清廉,“慎”即谨慎,“勤”即勤勉。此三字由來已久。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对臣下语重心长地做了这样的阐释:“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宋朝吕本中进一步引申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明朝《功过格辑要》又有新的诠释:“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昔人所谓三字符也。”

“清慎勤”三字,历代都有良臣贤吏以生命释之。“清”者,官之本,“慎”者,官之要,“勤”者,官之基。有“清”则气正和谐,有“慎”则承平恒久,有“勤”则成事有望。心勤就会多智,脑勤就会多思,眼勤就会多看,耳勤就会博闻,腿勤就会多功,手勤就会多成。天道酬勤,万古不易。

白居易在《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中写道:“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古人对此曾一再告诫:“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哪怕再聪明,再能干,只要被“惰”字所俘虏,则一生必懈,必败无疑。清朝政权是从朱明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清初的皇帝们个个都是勤于政务的“拼命三郎”,特别是雍正皇帝,平均每天批阅的奏章都有10000多字。雍正皇帝的勤政效果是显著的,为后来乾隆时期走向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数事例都说明了一个浅显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只要能勤,即可补拙、补缺、补陋,创造令人赞叹的奇迹。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说他平生有“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俭”。孔子也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诸葛亮曾以“俭以养德”教育其子。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也着力论述了“俭”之于一个人厚德立业的重要性。商纣王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亡国之君,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奢”字。

晚清著名政治家曾国藩每餐只用蔬菜一品,绝不多设,被称为“一品宰相”。他在年轻时添置的一件马褂,一直穿了30年。他在家书中屡屡告诫子侄:“以奢为尚,漫无节制,此败家之气象也”,“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深知,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守住一个“俭”字,便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贪图物欲奢华,居江湖必为盗,居官衙必为贼,最终必定会身败名裂甚至祸及子孙。与之相比,清清白白一生,堂堂正正一世,万古流芳的廉洁之吏,不知要清醒睿智多少倍。

在专制闭塞的封建社会,政府衙门竟能倡行这样富有远见和智慧的政治文化,而且还有那么多有识之士终身笃行践履,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省察、借鉴与深思。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