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防陷入“事务主义”泥淖

2022-04-06范逢春

党员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领导干部

范逢春

事务主义既让干部迷失了工作方向,又贻误了事业的健康发展,危害不可小觑,必须加以根治。事务主义有何具体表现?因何形成?如何根治?

事务主义是一个影响国家治理效能的问题,挥之不去的事務主义怪圈也是影响领导干部成长的痛点。陷入事务主义的领导干部,给人一种忙忙碌碌的印象,导致很多人忽视了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实质,对其危害认识不够到位。事务主义虽然不能简单地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同,却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结果,同时也是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温床。

要反对事务主义,首先需要给事务主义画个像,对其主要表现进行准确描述,对其现实危害予以清醒认识。

只顾手头琐事,不愿抬头看路,在理论学习上处于“躺平”的状态。领导干部陷入事务主义,往往在工作中只“做”不“思”,成为思想的懒汉。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然而,事务主义者只埋头琐事,做思想懒汉,在理论学习上心浮气躁,不愿认真思考。在工作中,事务主义者往往只听做什么,不问为什么,打着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旗号,却不从实际出发,只顾层层加码,规定之外加规定,程序之外加步骤,貌似执行力强,其实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只会被动应付,不能主动谋划,在战略谋划上陷入“失语”的窘境。领导干部陷入事务主义,往往会信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工作中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是整个“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环境的主要特点。领导干部对此既要辩证认识,更要主动谋划,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忙忙碌碌喊开会、加班加点编材料、热热闹闹抓评比、认认真真搞形式,擅长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式工作,满足于得过且过的应付式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谋划的能力。

只是满足苦劳,不去追求功劳,在工作推动上落入“内卷”的窠臼。领导干部陷入事务主义,往往会陶醉于自转,循环于空转,最终“疲惫不堪,却又成绩寥寥”。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需要在各项事业中带头担当作为,主动去挑最重的担子、接最烫手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都肩负着重要使命,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忙”本身是一种常态,但是这种“忙”应该“忙”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而不能是胡忙、乱忙、瞎忙。领导干部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在各项工作中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些领导干部觉得如果不干事心中会有愧疚感,只要自己在忙,那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顿时就心安理得了。领导干部以“痕迹”标榜“政绩”,以“苦劳”代替“功劳”,以“忙忙碌碌”掩盖“碌碌无为”,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事务主义。

徐骏/新华社

事务主义之所以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是因为事务主义不但具有“忙”的欺骗性表象,而且具有复杂的形成根源。

从主观层面上看,有的领导干部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存在较为严重的避责心理、甩锅心态。这些领导干部由于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事业心责任感弱化,最终陷入事务主义。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懒惰思想、鸵鸟心态。这些领导干部由于不想学、害怕学,导致理论水平始终不能得到提高,最终陷入事务主义。还有的领导干部习惯越俎代庖、事事独揽,存在着明显的主次不分、大包大揽心态。

从客观环境上看,在当前政治生态中,“不出事逻辑”下的“形式主义”在一些部门、一些领域盛行。这些领导干部面对监督的“高压线”和纪律的“紧箍咒”,滋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心态,抱持“专心业务、不问政治”的官场哲学,假装“埋头拉车”,大搞“繁琐主义”。这导致规范化行政在实践中异化成了繁琐化行政。各种督查、检查愈发频繁,“文牍主义”与“文山会海”不断反弹,徒有其表的“痕迹管理”比较普遍,工作考核出现了“严苛化”倾向,权力下放变成了上级部门“甩锅”给下级部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过层层传导,下级干部面对各种“形式主义”任务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知不觉陷入了事务主义。

从本质上讲,“为官不为”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为官不为”的领导干部,普遍具有“胸中无全局、工作无计划”的特点,工作“只开花,不结果”,最终陷入鸡零狗碎的事务主义。

事务主义耽搁了领导干部的成长,又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对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事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加以根治。

明确职责分工。领导者既要把自己当成“战斗员”,更要明确自身“指挥员”的特殊作用。

强化权力制约。要健全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促使领导干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通过党性教育,使领导干部清醒认识到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把党和人民安排的工作看成自己讨生活的职业、混饭吃的差事。

优化工作作风。要严肃政治纪律,对那些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必须严肃处理;要切实采取措施,把各级领导干部从“数字迷宫”、“文字围城”与“痕迹主义”中解放出来,让干部们有更多精力进行系统谋划,能够在中心工作上推出创新举措。

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情感上有深层认同,在理性上有全面认知,在信念上无比坚定,在实践中善于运用。领导干部通过真信、真学马克思主义,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塑造自身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正确的政治灵魂,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强化本领的学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任务将会更加繁重,领导干部需要加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在前进道路上学会破题、解题、答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要推动知行合一的学习,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方面,领导干部既要学会“埋头做事”,又要学会“抬头思考”,善于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提升,从而将具体事务变成经验支撑、思维素材与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提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能够运用创新理论指导具体事务,实现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统一。

完善干部的评价标准。不以“材料”论政绩,不以“痕迹”评短长,不以“忙碌”为准绳,要把想不想干事、敢不敢扛事、能不能成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以工作实绩论英雄,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激励领导干部担当实干;针对“一把手”、副职干部、中层干部等不同层次的对象,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以差异化评价标准引导领导干部的工作行为;突出领导干部的中心工作,改变过于僵硬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管理方式,使考核导向更加鲜明。

完善干部的评价方式。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考察和识别干部;坚持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上级与下级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实地检查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对干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完善干部的奖惩机制。科学利用奖惩手段,注重干部各方面的实绩大数据收集,不随意采用“一票否决”式奖惩;建立容错机制,避免领导干部为了“不犯错”而机械化、教条式执行上级的要求;将考核结果与培养教育、能上能下、治庸治懒等结合起来,让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从而最大限度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华日报》)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领导干部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