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违规吃喝的“局”

2022-04-06赵丹侯逸宁

党员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饭局违纪违规

赵丹 侯逸宁

人民视觉

黨员干部违规吃喝,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整治,公款吃喝问题得到有力遏制,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混迹于各种形式的酒局、饭局之中。从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查处的有关案例分析可见,饭局的醉翁之意不在“饭”而在“局”,设宴款待的背后是精心的设局“围猎”,请君入席的真实目的是请君入“瓮”。党员干部一定要心明眼亮,切莫入“局”。

有的干部嘴馋,习惯于觥筹交错、不醉不休地胡吃海喝,将打卡新饭庄、品尝新菜肴作为生活乐趣,千方百计找老板、拉下属、凑人头组局解馋。有的干部在饭局的长期浸泡中培养出了所谓的“品味”,欲罢不能。

党员干部贪杯嗜酒的爱好,表面看是嘴馋、眼馋,实质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作怪。当他们沉迷于各类饭局之时,已经为自己埋下了违纪违法的种子,也将自己置于被设局者“围猎”的险境。

有的干部尊崇“饭局社交”,认为聚会吃饭才有人脉,他们把“吃顿便饭”作为拓展个人社交圈、朋友圈的重要途径,热衷于组织、参与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借着吃吃喝喝把“生人”变成“熟人”。

有的干部借着酒局、饭局搞“小圈子”收买人心、暗通款曲,推杯换盏之间消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界限,打造出沆瀣一气、朋比为奸、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不仅会诱发各种腐败问题,还会给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带来不良的连锁反应。

还有的饭局背后隐藏的是谋事、谋利、谋权的影子。请客者之所以奉被请者为“座上宾”,无非是谋求办事方便。有的老板把“酒桌办事”奉为金科玉律,认为“酒瓶子连着印把子”,即使通过正常流程就可以办的事项,也要拿到酒桌上你来我往。也有干部主动组织饭局宴请老板,为的是在酒酣耳热之际暗示老板“带一带儿子”、“照顾下家人生意”,借酒劲说出平时不方便说出口的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借换届选举之机,通过宴请党员、群众等,搞拉票、串联、助选等非组织活动。

这类饭局不为情而为利,是通过吃喝进一步巩固利益关系,各取所需。酒喝到兴起时,原则让了步、规矩抛一边,正常办理变成吃喝办事,混淆了政商之间“亲”、“清”边界,影响了职务行为公平公正,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有的干部错误地认为,有人请吃饭,是看得起自己,能够凸显出自身的地位和在某个领域的话语权,而老板也认为领导出席才有派,是给了自己面子。

这类饭局的目的是通过饭与酒的助兴,投其所好地把对方伺候好,满足其虚荣心,饭局上高兴了,后续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党员干部长期浸淫在这样的饭局里,将助长特权意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近年来,党中央在纠治“四风”上持续发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规吃喝问题的力度越来越大。在如此高压态势之下,为何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吃心不改”,频频光顾饭局?

一则是扭曲历史文化使然。“好吃”干部拿“食文化”和“酒文化”为借口,将谈项目、迎检查、办公事等都放到了酒桌上,在觥筹交错之中你来我往,这不过是给自己的贪吃享乐披上文化的外衣,实际上哪里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这些人“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讲的是关系,办的是事情”,希望借酒来增进感情,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水到渠成。

不良社会风气是造成饭局肆意横行的另一大原因。有的人认为,吃点喝点是人之常情,无酒不成席,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法不责众。某些地方跑项目、要资金还要靠吃饭喝酒,饭局甚至成为衡量干部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饭局,反而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还有的人把饭局当成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投资,今天好好招待人家,日后见面求人办事更方便,获得提拔重用更有希望。

权钱交易需求导致违规吃喝的局异常顽固。从近年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来看,很多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是从和行贿者吃喝玩乐开始的。老板请党员干部吃饭,是以饭局为诱饵来达到“围猎”目的,使党员干部为其牟取不法利益服务。而党员干部则在与行贿者的推杯换盏中,把“围猎者”当成朋友,把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带进党内,把权钱交易异化为朋友情谊,一步步放松警惕、失去底线。

侥幸心理作祟也是导致违规吃喝的局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饭局转入地下以为“发现不了”,报销单据伪装得更巧妙以为“核查不了”,不吃公款改吃老板以为“查证不了”——三招下来,有的干部自作聪明地认为已给“吃喝风”穿上了隐身衣,只要“嘴巴一抹,了无痕迹”,就能逃避纪检监察机关的查处。还有的人受到了“心理绑架”的裹挟,碍于朋友、老乡的情面聚了不该聚的餐,实则是难过“友情关”,更轻信熟人朋友不会出卖自己,觉得偶尔吃一顿被查风险不大。

违规吃喝是最容易发生、最容易败坏党的形象、最容易带坏党风社风民风的典型问题之一,必须横下一条心,坚定不移狠抓下去。

管住吃请的人。很多可怕的贪婪,都是以吃喝作为开场白的。只有从源头管住贪吃的嘴,才能扼住贪腐潜意识萌发的咽喉。找出“重点人”,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把“危险的人”盯住,比如手中有权的干部、管钱管物的干部、热衷吃喝的干部。盯紧“重要节点”,违规吃喝在节假日、婚丧嫁娶日、个人喜庆日易发多发,一些党员干部容易产生趁机出去放松的念头,要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抓好监督检查,持续正风肃纪。管起“八小时之外”,让党员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就业余生活、社交、娱乐等情况进行自我剖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思想警钟,防止其误入饭局陷阱。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往往由在外就餐诱发,建议积极倡导领导干部多在家、在食堂就餐,压减或杜绝外出参加非必要宴请。

约束请吃的人。破除违规吃喝的局,要在管住领导干部的同时,也管住大摆“鸿门宴”的老板。细化交往规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列出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让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明明白白把握交往尺度。完善行贿企业及其负责人“黑名单”制度,对以“请吃”公关、设局摆宴的企业采取“初犯警告、再犯严重警告、累犯纳入‘黑名单’”措施,在规定期限内实行行业禁入。优化政务服务,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的合理诉求,切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添薪续力,改变“项目只有在酒局饭桌上才能拍板”的印象。

挖出陪吃的人。既抓“主角”也揪“配角”,坚持“参加吃喝的人一律查清”,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没有“主”、“配”之分,主动摈弃“随大流作陪责任不大”的心态。既处分“主角”也不放过“配角”,保持执纪执法力度,对违规违纪参与饭局的陪吃者,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同时,要深化运用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或组织调整等方式,既把“主角”打痛,也让“配角”知痛生畏。

严打组局的人。执纪要严,与吃请者“同罪”,对频繁牵头组局的人依规依纪、从严从快惩处,提高其违纪成本,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对于通过组局行贿获取的经济利益、职务晋升、资格资质、荣誉奖励,要依纪依法予以没收、追缴、取消等处理,让其付出高昂代价。挖掘要深,与吃请者“同查”,对每一起违规吃喝的案件,都要循案深挖,追查牵头组局的人。组局的人所牵涉的往往是更多的利益勾连群体,一旦抓住这个“牵头人”可能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因此要再深查一层,揪出潜藏的“局中人”。通报要广,与吃请者“同绑”,对违规吃喝“主角”、“配角”进行点名道姓的通报时,也绝不落下组局的人,要将其一起曝光、一起“上榜丢人”。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纪检监察》)

猜你喜欢

饭局违纪违规
违规借调的多重“算计”
“啄木鸟”专吃“违规虫”
历史,在饭局中前进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违规试放存放 爆炸5死1伤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
违规逆行之后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