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振兴:乡村告别“千村一面”

2022-04-06钱文荣谭逸帆

党员文摘 2022年5期

钱文荣 谭逸帆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零799艺术区。新华社

2022年2月22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事实上,早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就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路径。2018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又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乡村振兴大方向既定,具体的方式如何抉择?什么样的振兴模式能够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炬火、持续变革的活力?经过专家学者调研,一个关键词在大家眼前浮现——个性化振兴。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打造“四季草莓”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社

对于今日中国乡村而言,个性化意味着什么?

中国乡村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人群生活方式与生计模式也就千差万别;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烙印多样多变,文化传统与风气习俗也就多样多变。这就决定了我国现存约60万个村庄的复杂异质性。没有一个模子刻出的两个村庄,这样的五光十色,本身就是乡土中国重要的遗产,就是面向未来的可贵价值。

对于今日中国乡村而言,何以能够个性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相衔接。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启程时刻,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落实,诸多新理念赋能的农业现代化不断铺开,是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历史方位,也是乡村个性化振兴探索前路光明的底气所在。

从乡村的个性特点出发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是个性化振兴的“起手式”。不过,这条道路要走稳走实,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小心一些陷阱。

首先,讲求个性化发展,不是不能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家的好经验好思路往往可以激活自家想法、打开自家视野,但如果只是简单照搬则不可取。

其次,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急于求成。有的强行推进村庄撤并、赶农民上楼;有的在产业布局上出现重复、雷同现象……个性化振兴任何时候都不能搞“大水漫灌”,施政者需要给基层多一点空间,自己也要多一些耐心。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车河社区群众在收获有机南瓜。柴婷/新华社

吸取了这两方面的教训,要实现乡村个性化振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施政者何为?目前看来,需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保持足够的定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更不能越过改革底线,犯颠覆性错误。

二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注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特别是各地在编制省市县层面乡村振兴规划的同时,要防止在缺少科学规划或方案的情况下就盲目推进、随意推动,防止忽视乡村差异性多样性盲目模仿、千篇一律,防止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功能雷同。

三是要發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地探求符合乡情村情实际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善用市场力量实现乡村个性化的“脱颖而出”。

当前,随着乡村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逐步落实,诸多乡土人才的返乡和引进,各地对乡村个性化振兴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曾经,除了地盘大,什么也没有的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自2013年以来,凭借与首都经济圈、雄安新区相比邻的地理优势,以及发源于北岳恒山深处的唐河下游直入白洋淀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改革与规划,激活山水资源,努力探索“空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振兴之路。

红石塄乡党委书记燕文星介绍,试点从上车河、下车河两个村庄开始,由78户182个村民联合成立“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将其作为经营主体,与帮扶企业组建了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村民先将承包的耕地、林地、四荒地及整个区域内的山川、河流、峡谷等全部“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开发公司。

经过几年的发展,车河社区1000多亩耕地已完成流转,杂粮、蔬菜等有机种植700余亩,有机鸡养殖超3万多只,有机羊养殖5000多只。同时,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投入资金,铺设天然气管道、整修田间道路、新建新型农居65套作为村民安置房。

目前,该村农业总产值已经由改造前的19万元上升到2020年底的22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2300元提高到了1.85万元,实现了整村的改变。

点评: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用市场手段,将此前难有产出的山、水、林、田、河资源激活,变成资金、股金,吸引企业投资、运营,与村民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发展出高质高效的有机农业和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目前,贵州省盘州市舍烹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等同样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转变,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活力、释放乡村潜力。

一边是种茶采笋、染布制陶的田园生活;一边是理念改变、携手致富。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通过引进有技术的“新村民”,挖掘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底蕴,以此带动“老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走进村道旁一幢白色的房子,门口挂着简简单单的一块小牌子——远家。这是一个集民宿、咖啡馆、书店、服装店等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已在明月村生活了六年的远家负责人张小喜说,当时,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服装品牌,后来,他又惊喜地发现,明月村不仅曾经有染布的传统,村里的土壤还非常适合一种草木染原料“蓼蓝”的生长。

为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张小喜带着团队到外地学习草木染技艺,学成后回村给当地“老村民”培训。他还带领团队,为村子制订了专门的草木染发展规划,让这门技艺在村里“复活”。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老村民”意识到传统技艺是个宝藏,主动参与进来。

明月村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凤筑巢”。蒲江县不仅成立了明月村“引凤筑巢”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还争取了187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標,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资源,为明月村“引凤入巢”提供了启动器。

目前,村里引进了蓝染、陶艺、篆刻、艺术咖啡、剧场、音乐酒馆、主题民宿等51个文创项目,引进有技术的“新村民”100余名,着力打造文创旅游产业,2020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30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万元。

点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让各种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有效路径。蒲江县明月村“引凤筑巢”,引导“新村民”带动“老村民”,为基层注入了新生力量,为乡村凝聚了创新活力。当下,不仅仅是明月村,许多地方已经将人才引进与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重庆,提出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将乡村人才支援作为结对帮扶的重要任务,同时探索建立“智慧乡村人才超市”,为城乡人才资源流动建好平台。

破竹、烤色、去节、分层……经过数道传统工序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村民张理萍从本地种植的慈竹中抽取出一条条竹丝。捏着这些比头发宽不了多少的竹丝,他开始耐心细致地帮瓷器“穿衣服”。

湘东区优质竹资源丰富,为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作为手工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瓷胎竹编第五代传承人的张理萍在村里建起了竹艺中心和竹编博物馆,手把手传授村民瓷胎竹编指尖技艺,先后培养吸纳了30多个村民进入竹产品加工行业。

为帮助这个基础较差的穷山村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促进,2020年,在湘东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江口村先后引进三石竹艺中心、零799艺术区、油葵花草种植基地等项目,三产融合帮助村庄发展文艺经济。

零799艺术区便是在一座荒山上“长出来”的艺术区,吸引了30多位艺术家入驻,从高空看去像一座白色“艺术宫殿”。

江口村62岁的老刮瓷工陈云发放下刮刀拿起画笔,在艺术区跟班学习。凭着对绘画的兴趣,陈云发白天刮瓷晚上画画,如今已经是周边乡镇小有名气的画家。游客带来的消费力也在江口村催生出农家乐和民宿,进一步增加了农户收入。

引流、体验、推品……江口村依靠竹艺馆、艺术区、花木园等文艺产业,走上“农旅艺”乡村振兴快车道。一二三产业彼此支撑促进,让这个空壳村摇身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50余万元的文艺山村。

点评:在发展过程中,仅靠生产单一的特色文化产品,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江西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让村民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乡村振兴进程中来,让有劳力者做农业,懂市场者做加工,有创意者做服务,产业间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了乡村个性化振兴。目前,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山西省平遥古城等地,一些建设者还通过文化IP的打造与授权运营,实现特色文化资产的商业变现。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半月谈》)